閉關之後,所有的時間都是自己的,除了上午念經之外,餘下時間就是看書。
先是把這一年新購圖書未看、未看完的排在第一優先,才過兩周便看完近十本。接著,我又將書架上想重新再看的書,排進等候閱讀名單。目前留在書架上的書,是我經過這幾年一再篩選後留下來的。應是閉關時間多了,中間起身動動,我總看著這些一列列推疊的書,許久,我想著,我何時能有真正斷捨離?
書啊!書啊!我奈你何?每次都說了要把書給清了,看起來總都有清個八九成,最終留在書架上的,怎感覺還是能放上一整面。為數不少的書,在我心的標籤是:再讀一次就丟、還沒看、想看、值得留……於是,留它千百回,怎感覺有點像是後宮佳麗三千,有些書可能在感嘆:何時才能輪到臨幸?或怎沒有第二次機會?或被打入冷宮?會被摒除宮外?下放成庶人?還是流放?許多個深宮怨婦的詞語冒上心頭。
確實像那一回事,主子即使有那麼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仍止不住在外又搜刮了一些回來,不管家裡書是否還有些根本沒翻過(牌)。要改掉這習慣好像很有難度,應該不少人會認同。還好,這幾年我是收斂了不少,因為我有另一種閱讀習慣:電子書。多虧了電子書,我的櫃子和桌上的壓力才降低逐年過度增長。
此刻我更想發誓,這一定是我最後一次要把書好好清理,還一個乾淨的書櫃,一定、一定是;絕對不能跟減肥一事同比。「減肥」嘛!總是嘴裡說說,每次都是吃完這頓之後,「一定」減肥,明天太陽出來,還是有這一頓的情境繼續著。決定把我幾次清理書籍的過程寫下來,就像是錄影存證一樣,作為一種儀式上的宣示。
我已經不記得第一次開始清理我的書櫃是在何時?大致情況是我在社會上工作了一段時間,要知道我當時的工作,就是在出版社,要甚麼沒有,書最多。新書出版每位員工發一本、自己喜好的看到就買、同業價格便宜也多買……我還特別喜歡繪本。在各種的條件下,我的書櫃很快就滿了,以至於她們無法端莊豎立架上,只能堆疊在擁擠的空間。
後來母親看不下去,說要把我的房間弄成和室,讓我好好整理一下那些幾乎占滿空間的圖書。我二姊那時在學校工作,因為那時我的書多以兒童、教育、心理、社會應用類為主,她表示學校圖書不多,正需要這些,恰好可以捐給學校。記得那時一綑綑的書籍全靠在我家飯廳和房間之間的牆面,每一綑大約不少於二十來本,我姊來回搬著,塞滿了她的車子前後座和後車箱,估計好幾百本。還有四、五捆書被我直接丟了,部分兒童繪本轉送兄姊家去。第一次的圖書清理過程,我有點不捨,光是挑出要留下的,就費了很大功夫,無法定下原則,最後我怎完成的,其實我已經不記得了。書架是空下來不少,但是好像並沒有維持多久時間。
念研究所時,我換了一個房間,媽媽特別請人幫我做了一大面積的書櫃,連同原有和室的書櫃,可想知我有多少空間可以放書。那幾年間,我從事的工作除了出版(圖書和雜誌)外,自己也外接各類型的稿件,有時為了想充分了解所接案件的內容,也就會先掏腰包買書來參考和閱讀;念書時,平時閱讀以及為了寫論文,書沒有少買過,幾年下來,架上書又變成平躺堆疊的情況,而且是兩間房間都是如此。
碩士畢業我並沒有立即去整理我架上的圖書,直到我又完成另一個階段的學位。那時我在北京念書,北京家裡的書也是非常可觀,但我並沒有用書櫃或書架來放書,而是都擱在矮櫃、桌子或是地上。不知道是否念到一定程度學問的人都是這樣,像影視中了老學者,還是那種埋於書堆、一臉頹廢的形象,往往都把書堆著滿桌、滿地的。其實不是,我對學問沒那麼認真,只是因為我不想買家具,怕到時離開北京、或是搬家麻煩。果然,讓我遇上了。
因為新租的地方比較小,而且附有家具,所以我把原有的家具都處理掉,不得不說當時我決定少買些家具是對的。那書呢?先讓大家瞭解一下當年促動我去考博士班的理由,只是因為我覺得我很喜歡看書,我看了考博的書單,覺得念那些書對我應該沒問題,反正也就讀讀,順便就考吧,也沒差。我那時買書十分豪氣;只要參考書單上的書,能找到的我都買。去北京圖書大廈買書,半小時能買十本;路上有賣盜版書的,沒事也掏了幾本;網路上買書也是我經常做的事,因為我覺得那時期的大陸圖書實在太便宜了,周末假日嗑這些書,感覺非常划算。再說書呢?我只留下學術性的書,2箱寄回台北,還有五、六箱收到新租處小區一處的倉庫,其他都丟了,那是我丟最多書的一次。
收在倉庫的書,最後也沒有讓我再次親覽的機會的,一次的大雨,小區倉庫浸水,幾乎把我留在裡面的東西,都給泡水弄壞了。這下的清理方式,就是只能當垃圾給拉出去了。一點都不心疼,因為淹水清理時,我人不在北京,看到照片只有一句話,就清掉吧。一切是那麼容易,自己也才發現,在某些情境下,眼不見心情會好些,處理事情也會明快,心不痛,而且沒了就沒了。有一種說法是遠離情境治療,是這樣嗎?我知道工作可以,如果親情、愛情也能這樣處理,那就太棒了,所以是如果,因為根本不太可能。
從北京寄回來的那2箱書,一部分還在箱子裡,一部分被整理放在架上。我母親說我的書櫃都已經是爆出來了,還在往上堆,我笑笑回她,跟她的衣櫃一樣啊。這就是我讀研念博士的成果,塞滿的書,還沒有稍歇的增加。
我父親也是喜歡看書、買書的人,生前父親是個書畫家,喜歡研究書法、山水畫和詩詞古文,自然是有不少相關書籍,加上我這個女兒也會不時幫他收集一些,所以書也很多的,媽媽每次看到我跟老爹的書總是搖頭。父親走的那年,因為我還在北京有些事情,沒能馬上收拾,一直到一年後我才開始整理。父親的書對我來說好像有點陌生,又有點熟悉,說不出那感覺。
從父親自己親寫的描述,因為小時候家中原本販鹽卻出了問題,家裡財務有了狀況,父親無法繼續在城裡讀完中學,被祖父送到一家金石刻印店裡當學徒,夜裡仍自修春秋和古文觀止等書,後來實在受不了便逃離家鄉去當兵,也多虧寫了一手好字,和對文字的理解力,在退下部隊後能夠考上書記官。我的第一首唐詩是我父親用家鄉話教我吟唱的;第一篇背誦的長文是某年高考作文(八股的那種)。我在收理父親的遺物時,會不斷有些思緒浮上來,影響了我收理的判斷。
我大致把一些非常重磅的書畫冊給丟了,留下有老爹參展作品的紀念冊,近有二三十本的大本書帖也扔了。家裡書櫃實在裝不下,於是我開始清理我的書,想把空間騰出來放爸爸的,爸爸的書畫作品則全原封不動保留起來。以前母親買太多衣物、鞋子等物,家裡堆積太多,要老媽丟實在太不可行,最終我都是以丟我的東西來處理。看似解決問題了,其實也不太好,那時丟自己的東西堆半有些不願或氣頭上,但現在全然不會這樣想。自己可以決定物品的去留是件好事,不能太仰賴別人可以解決,只要能有平常心態,也沒有什麼可以惱的。
雖然我身為女人,有時我還是不太明白女人為何要買一堆衣服、包包、鞋子。大概也不是性別問題,這幾年聽到許多人在執行斷捨離,便也就看到囤物症、購物狂和堆積癖的案例,反觀老媽的物品,似覺還不那麼嚴重,收拾母親的遺物又是一篇可以大書特書的文章。
在這次發誓清理書架上的書,有一點是因為本想看看父親留下的古籍詩詞,但實在是字體太小了,我年紀也有一把,老花的眼睛閱讀起來實在很吃力。這些書多數也沒版權問題,我之前在網路上也搜到一些類似的電子書,於是我大膽了起來,整捆整捆的當廢紙回收,丟!
前幾次收拾時,我還會將好一點的書整理後,請環保局人員協助送圖書館或回收書屋;回收圖書都有些限制,比放年限需是近二年的新書,圖書類別也多有限制,主要是考慮流通性和泛讀者需求。圖書是越留越不具流通價值,所以也讓我在整理時,更毫不考慮的甩出去。是好?是壞?我願意想這樣是好的。可以鼓動我每年都要做一次整理,不要等到書已經舊了才去分享,當別人借到這本書,還能感受到書頁的好味道,也是好事。有言說:想做好事,就別把事情做壞了。
什麼是留下的意義?是我最近這次在整理書架時,有那麼一時間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學校畢業多年,就業場所好像也用不上,有那麼一點書唸個無奈?自己明暸腦子裡裝了什麼就好,要對外大表特表的,一向不是我所追求的。
現在網路方便,可找到的書很多,出版社只怕大家不讀而已;每個人閱讀各有所好,也不容別人強迫接受,現在年輕人自主性可強了。在幾次對家人遺物整理的最大心得,就是儘量不留東西下來給存活的人,除非真的是必要。我是花了時間、耐心和情感去整理,對很多東西是多看幾眼,或先放著猶豫幾天再做決定。看看父母留下的東西,我有時心裡會問:我若也不在,被留下他們的東西又如何處理,應也是丟棄吧。我試問過晚輩,答案果然毫無疑問。
問我現在架上還有多少?是那些書?近期買的,只要看完幾乎有一半我馬上放入一個箱子,準備年底捐出去書屋回收,隨時讀隨時納入回收,這樣到年底我就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在整理書架上,而且這些書都能保證是在二年之內的新書,有點像是「集滿即可換購」的概念。目前購書也以現期學習知識補充為主,生活休閒的就看電子書,心理和物理空間都輕鬆不少,也能較好實踐智慧循環。
有時我也質疑我自己,可以如此斷捨離的變化,是不是變得有些無情?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接近死亡,還有處理死亡的過程,讓我覺得如果可以讓別人多省的心,或是一件我可以做到的事。不是對過去我整理遺物的抱怨,我很願意來做,那是感謝往者對我的信任,只是之於我自己,我希望是能夠大家可以輕鬆些,不成為別人的負擔,降低對其生活的影響。
才閉關開始幾日,我剪去頭髮,不耐一週的暑熱,連著三週就自動手剪了三次頭髮,跟家人說,這頭髮可能不夠我剪,極有可能看到我光頭現身。家人有表示別再剪了,多年來我都自己剪頭髮,今看起來也沒有美醜問題,就只不過是頭髮而已。
當吸取與內化了事物的本涵,之後真的就剩下「而已」,那「而已」還真就可拋棄了,只是這而已只能對自已,不能用來評價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