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 激勵機制:運動 APP、消費集點、蒐集小物等活動中的獎勵機制,通過徽章、達標紀錄等方式,能激勵使用者達成目標。
- 成就感與自我實現:這些機制滿足了人們對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讓完成目標後大腦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
- 明確目標與即時反饋:設定清晰的目標與進度反饋,幫助使用者隨時了解自己與目標的距離,保持動力。
- 遊戲化設計:透過融合遊戲元素如關卡、徽章、排行榜,這些激勵機制讓過程更具趣味性,促進行為改變。
有個人有使用運動 APP 的習慣,他每天在睡前都會檢查當天的運動量是否達標。因為那個 APP 有達標獎勵機制(可能類似下圖這樣的達標紀錄),所以就算他已經躺在床上準備就寢,只要發現他差一點就要完成當天運動目標,他就會再努力一點點,爬個幾趟社區的樓梯,達到目標後獲得滿足。

Source:Zeseri 捷思艾瑞
除了運動獎勵機制以外,我們還可以在消費集點、蒐集小物活動看到類似的激勵方式。
稍微資深的人可能對它還有點印象,這是在我小時候風極一時的麥當勞 Hello Kitty 活動。(但我不記得是販售玩偶還是消費滿額贈送,如果有人記得,可以留言告訴我)

Source:網路資源
為什麼設計徽章獎勵制度會提高使用者的參與度?
Anyway,為什麼設計徽章獎勵制度會提高使用者的參與度?主要有以下原因:
- 滿足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人們都有獲得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就把自我實現放在最高層次。
當完成運動目標或獲得徽章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所以徽章可以作為一種外部獎勵,激勵使用者不斷進步,滿足內在的成就感需求。
- 提供明確的目標和進度反饋
這些機制通常會設定明確的目標,例如每天跑步 5 公里。使用者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當下的進度,得知現在與目標的距離還剩下多少。這種即時的進度反饋有助於維持動力。
已經連續幾個月達成的成就不能斷啊!
- 加入遊戲化設計
有些機制會融合遊戲設計的一些元素,像是關卡、徽章、排行榜等,讓完成目標的過程更有趣味性。
慣性迴路養成
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中,作者查爾斯.杜希格提到,我們的慣性迴路是由提示 - 慣性行為 - 獎勵,這四個步驟所組成的迴圈,如此達到養成習慣的方式,與徽章獎勵制度相似。
無論是為了獲得一個虛擬徽章,還是達到某個挑戰目標,這些激勵措施都在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的行為,讓我們更有動力去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小目標。
你覺得這樣的設計能夠提高參與度嗎?你有蒐集徽章或參加集點活動的習慣嗎?歡迎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