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曲家」來襲!人工智能撩撥你的心弦,你聽出差異了嗎?

更新於 2024/09/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像一下,你正在聆聽一首優美動人的音樂。旋律起伏跌宕,和聲豐富多彩,情感表達細膩入微。你陶醉其中,不禁讚歎作曲家的才華橫溢。然而,當有人告訴你這首曲子其實是由人工智能創作時,你的感受會有什麼變化?


近年來,AI音樂創作技術突飛猛進,已經能夠產出媲美人類作曲家水平的作品。比如說,你可以親自體驗一下Udio(https://udio.com/)這個AI音樂生成平台。隨意點擊播放任何一首曲目,你能分辨出它是人工智能還是人類創作的嗎?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當聽眾不知道音樂的創作者身份時,他們對AI生成的音樂和人類創作的音樂往往會產生相似的情感反應。這個發現挑戰了我們對藝術創作本質的傳統認知——難道情感深度和個人經歷真的不是創作動人音樂的必要條件?


然而,一旦聽眾得知某首曲子是AI創作的,他們往往會對其評價降低。這種「作曲者偏見」反映了我們對AI藝術創作能力的懷疑態度。我們似乎傾向於認為,真正富有情感和創意的作品只能來自於人類。


這種偏見在不同音樂類型中表現也不盡相同。有研究顯示,人們更容易將電子音樂歸因於AI創作,而古典音樂則被認為需要更多「人性化」的創意。這反映了我們對不同音樂風格的刻板印象,以及對AI創作能力範圍的先入為主的判斷。


那麼,AI到底能否真正具備創造力?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AI的創作本質上是對已有數據的重組,缺乏人類那種源於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的原創性。然而,也有人指出,人類的創意過程本質上也是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著名的AI音樂先驅大衛·科普(David Cope)曾說:「大多數音樂家和作曲家一直認為音樂創作是人類獨有的,而電腦程序似乎威脅到了這種獨特的人類特質。但我反駁說,是人類建造了機器,聆聽輸出,並選擇最好的結果。這有什麼不人性的嗎?」


科普的觀點提醒我們,也許我們不應該將AI視為人類創造力的對立面,而應該將其看作是擴展人類創造力邊界的工具。在這個過程中,人類仍然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設計算法、選擇訓練數據、評估輸出結果。


無論如何,AI音樂的出現確實為我們帶來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創造力?情感和個人經歷在藝術創作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我們如何定義和評判藝術作品的價值?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值得我們每個人深入思考。下次當你聽到一首動人的曲子時,不妨先享受音樂本身,再去探究它的創作者。也許你會發現,真正打動我們的,是音樂本身的魅力,而非創作者的身份。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類音樂家將被AI取代。相反,AI音樂的發展可能會推動人類創作者探索更多新的可能性,挑戰自己的創作邊界。在這個AI與人類協作的新時代,我們或許能夠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


最後,讓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當你聽到一首美妙的音樂時,你真的在意它是由人還是機器創作的嗎?也許,真正重要的是它能否觸動你的心靈,能否為你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畢竟,音樂的意義,不就在於它如何影響聆聽者嗎?

avatar-img
1會員
37內容數
AI赋能每个个人提升效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d lu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工智能(AI)的發展正如同一面鏡子,將人類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反映得淋漓盡致。然而,我們卻常常對這個倒影感到困惑不已。為何我們會對自己的投射如此驚訝?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讓我們以一個具體案例來探討這個現象。不久前,一位朋友向我分享了他與 ChatGPT 互動的經歷。他說,在一次閒聊中,他隨口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設計領域也迎來了巨大變革。最近,Figma推出的AI功能「Make Designs」引發了廣泛討論。這項功能允許用戶通過簡單描述就能生成高保真視覺設計,無需專業設計背景。這不禁讓人思考:當人人都能「做設計」時,專業設計師的角色將何去何從? 事實上,Figma並非唯一
AI復刻了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本寧頓的聲音,翻唱了Gotye的《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起初我還挺興奮,畢竟查斯特是我最喜歡的搖滾歌手之一。點開一聽,確實神似,連查斯特那標誌性的嘶吼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可是聽著聽著,我卻感到一絲不適。這真的是查斯特想唱的歌嗎?他
本文揭示了Claude 3.5 Sonnet在不同領域的10個令人驚嘆的應用案例,包括智能財務分析、語音筆記AI、3D動畫創作等。透過這些實際案例,讀者可以看到AI如何快速創造商業價值和推動各行各業的創新。
人工智能(AI)的發展正如同一面鏡子,將人類的思維與行為模式反映得淋漓盡致。然而,我們卻常常對這個倒影感到困惑不已。為何我們會對自己的投射如此驚訝?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讓我們以一個具體案例來探討這個現象。不久前,一位朋友向我分享了他與 ChatGPT 互動的經歷。他說,在一次閒聊中,他隨口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設計領域也迎來了巨大變革。最近,Figma推出的AI功能「Make Designs」引發了廣泛討論。這項功能允許用戶通過簡單描述就能生成高保真視覺設計,無需專業設計背景。這不禁讓人思考:當人人都能「做設計」時,專業設計師的角色將何去何從? 事實上,Figma並非唯一
AI復刻了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本寧頓的聲音,翻唱了Gotye的《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起初我還挺興奮,畢竟查斯特是我最喜歡的搖滾歌手之一。點開一聽,確實神似,連查斯特那標誌性的嘶吼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可是聽著聽著,我卻感到一絲不適。這真的是查斯特想唱的歌嗎?他
本文揭示了Claude 3.5 Sonnet在不同領域的10個令人驚嘆的應用案例,包括智能財務分析、語音筆記AI、3D動畫創作等。透過這些實際案例,讀者可以看到AI如何快速創造商業價值和推動各行各業的創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和樂友聊音樂和鋼琴調音,結廬人境,感斯人言。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Thumbnail
我時常在通勤的零碎片段空檔中打開youtube music裡已加入的音樂,順著推薦曲目一首一首聽下去。每當遇到特別受觸動的樂曲時就會將其加入樂曲單,打算讀書時邊播放。然而每次只要在讀書時打開媒體庫,半小時後就會發現自己已放下筆、闔上書,或靜靜的坐在書桌前回味樂曲的旋律;或動身前往琴房迫不及待的想將內
Thumbnail
在科技的助攻下,我也算圓了音樂創作人的夢想。 共時性,讓我感受到創作的奇妙與樂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音樂,是我創作時的良伴,繪畫的時候,感受到樂曲旋律力量的牽引。 此刻好好靜下來,深入認識音樂與詩,我不懂深奧的樂理、調性、和弦,但我相信,音樂或詩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再多的分析、評論與故事背景,都只是輔助,讓自己沉浸在其中是最好的方式,細細地閱、聽作品,產生感觸,是個人獨享的特殊體驗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和樂友聊音樂和鋼琴調音,結廬人境,感斯人言。
Thumbnail
本系列文章將以深入淺出的音樂語言及資訊,搭配古典樂名曲的影片來做講解及賞析,期待樂友們除了可以純粹聆聽古典樂外,也可藉由這系列的文章更深入的了解樂曲內涵及作曲家本人的故事,一起遨遊於古典樂的美妙世界!
最近閱讀幾篇都是以有音樂相關經驗,以神經影像探究他們的大腦變化。有些研究者認為音樂訓練牽涉到多感官的運用,很適合做為觀察神經可塑性的模式。 我一直覺得如果〔能力〕是可以因為練習而獲得,是一件好事。 前提是要考慮個體本身的生心狀態與喜愛外,也要注意個體喜歡音樂卻不代表一定要立刻學習特定樂器。
Thumbnail
音樂某種程度上蠻像一種語言。樂譜就好像一篇文章,音符、和弦就好像詞彙、單字,和聲、對位的規則就好像文法,曲式與結構就好像文章的體裁與架構。作曲或編曲就像寫作,而即興就像是口說。
Thumbnail
我時常在通勤的零碎片段空檔中打開youtube music裡已加入的音樂,順著推薦曲目一首一首聽下去。每當遇到特別受觸動的樂曲時就會將其加入樂曲單,打算讀書時邊播放。然而每次只要在讀書時打開媒體庫,半小時後就會發現自己已放下筆、闔上書,或靜靜的坐在書桌前回味樂曲的旋律;或動身前往琴房迫不及待的想將內
Thumbnail
在科技的助攻下,我也算圓了音樂創作人的夢想。 共時性,讓我感受到創作的奇妙與樂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D6VHwqrXLE要我學這首歌,我今天第一次聽。 仔細想想,這現場臨場感,具有震憾。 不過,這首歌,根本在飊高音。 除非,對〝喉腔共鳴〞有把握。 (搞清楚,這首歌的key,高到爆,比〝一生托給一個人〞還要高。) 知道我
Thumbnail
音樂,是我創作時的良伴,繪畫的時候,感受到樂曲旋律力量的牽引。 此刻好好靜下來,深入認識音樂與詩,我不懂深奧的樂理、調性、和弦,但我相信,音樂或詩歌對每個人的意義,都是獨一無二的,再多的分析、評論與故事背景,都只是輔助,讓自己沉浸在其中是最好的方式,細細地閱、聽作品,產生感觸,是個人獨享的特殊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