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死刑沒有遏阻作用?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已刊登: 05/23/2016民報

http://www.peoplenews.tw/news/22a0964e-1284-49a6-874e-b402c0cd3d2b

 

raw-image

 My first slide on the deterrence theory of punishment


問題:

 

人都怕死。

 

那麼,如果做一件事,會被處以死刑的話,由於我們都怕死,我們就都不敢做那件事了。

 

這不是簡單不過的道理嗎? 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死刑沒有遏阻犯罪的作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所謂刑罰 (CRIMINAL PUNISHMNET) 對犯罪行為的遏阻作用 (DETERRENCE EFFECT),指的是在刑罰制訂頒佈後,能夠在可能的犯罪行為發生之前,由於潛在的犯罪加害人考慮到,在犯罪行為被發現後,可能受到刑罰的處份,因此,在害怕刑罰的情況之下,放棄本來犯罪的計劃。

 

這個理論包含了兩個預設:

預設1) 潛在的犯罪加害人是理性的會考量行為的後果,再決定要不要犯罪。

預設2) 潛在的犯罪加害人會害怕死亡這個後果。

 

用這樣的邏輯去思考死刑的遏阻作用的話,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簡單、初步的結論:

結論 (一) 在滿足上述兩項預設的情況下,死刑對犯罪有一定程度(影響大於零,但低於百分之百)的『遏阻作用』;

結論 (二) 在沒有滿足上述兩項預設的情況下,死刑沒有『遏阻犯罪』的作用。

 

原因如下:

 

(一)   死刑有一定程度的遏阻作用,因為至少理性、怕死的人就不會去犯那些會判死刑的罪。

 

(二)   在沒有滿足上述兩項預設的情況下,死刑沒有遏阻犯罪的作用。比方,至少在下面兩種情況裡,死刑無法遏阻犯罪──

 

(1)   不怕死的人 (不符合預設2)

如果一個人不怕死──像是精神異常、有錯誤的信念、或是有某些扭曲的價值、或是得了重症、厭世、或是不怕死,或是已經被判過死刑了,對於這一類的犯罪人口,死刑並沒有遏阻犯罪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類,所謂的「亡命之徒」,在逃亡的時候,因為反正已經被判死刑了,所以再多殺幾個無辜的路人,他也無所謂。因為反正他已經被判死刑,社會不可能再給他任何更嚴重的懲罰。因此死刑以及各種重刑、極刑,都有一個潛在的風險,就是讓可能的受刑人為了躲避刑責,做出更極端的事。

 

(2)   盛怒失去理智的人 (不符合預設1)

另外,即使一個理性、精神正常的人會怕死,死刑也未必對他的犯罪行為有遏阻作用。比方,但有些人脾氣差、EQ低,自我克制能力不好。平常可能是個大善人,但是碰到一些特殊遭遇的時候──像是至親被傷害、被配偶欺騙、背叛等──這些情況下,再怎麼樣好的修養人,都很可能會失去理智。在盛怒的情況下,有些人會管不了自己的死活,甚至打算和對方一塊死、先殺了對方再自殺、等等。這一類的犯罪行為也無法被死刑或嚴刑峻法遏阻。這一類的人,很多事後真的會十分後悔,但是事前就是忍不住。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那些滿足兩項預設、既理性又怕死的人,也不一定會被死刑遏阻,因為他們是──

 

(3) 有把握不會被抓到的人 (沒有違反前述的任何預設)

有些人覺得自己計劃周詳嚴密、或是已經做好離境的安排、或是在法院、地檢署裡已經事先安排了自己人,有把握不會被抓到,死刑對這一類人也沒有作用,因為對他們來說,犯罪行為不會被發現、或是即使被發現,也不需要擔心後果。什麼嚴刑峻法都無法遏阻這一類人。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死刑並沒有遏阻的作用──死刑能遏阻的,是像你我這樣合乎理性、有點怕死、本來就不太可能犯罪的人。我們對社會、人生的態度都比較正面,會害怕被社會隔離、或是失去在社會立足的機會。因此,即使沒有死刑,我們也不會無端去傷害別人。

 

但是,那些真的需要被「遏阻」的人,不是像我們這樣的人,而是上面提到那三類人──不怕死的人、個性衝動的人、或有把握犯罪不被抓到的人──死刑對他們並沒有有效的遏阻犯罪功能。因此,雖然台灣社會仍然有死刑、也執行死刑,我們仍然無法阻止這三類人的犯罪。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有死刑,治安也不一定會變好。因此,最重要的問題,不是「要不要保留死刑」或是「要不要執行死刑」,台灣社會接下來要要思考的方向,應該是要如何遏阻這三類人犯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S.

近年來台灣重大社會案件中的加害人──包括江子翠隨機殺人案件、北投小燈泡案,似乎都屬於第 (1)類。也許媒體不要再以聳動的口吻來報導、也許我們多關心身邊的人,都比整天想著要處死幾個人,來有用的多。

 

為什麼關心別人有用? 因為我們都希望得到關心,也會害怕失去關心。一個被關心的人,是一個與社會有連結的人。當我們得到關心的時候,我們會害怕失去它──這就是為什麼連小孩子都會威脅說,我不要理你了,而被威脅的小孩會害怕。但是,一個不被關心的人,是一個與社會沒有連結的人。既然社會本來就不關心他,社會就無法從他身上奪走任何東西。對他來說,在社會上,他本來就死了。多判一個死刑,只是多一個形式而已。

10會員
57內容數
目前有四大主題以及其它零星議題討論。四大主題為: 「卡陰記」、「性侵/性騷擾」、「美國槍枝管制」、「死刑」。另有「升等記」「被學生申訴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透過作者大衛·道的個人經歷,揭示了死刑犯委任律師在法律與道德之間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眼睛看待法律與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爭取死刑犯權益過程中的挫折與掙扎,並引發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深刻反思,以及社會大眾對犯罪與懲罰的情感與邏輯。希望大家對於死刑的辯論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思考。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為什麼? 告訴我啊,為什麼不能殺人阿?!」 主角久能整不小心被捲入巴士劫持中,此時此刻,綁匪拿著刀,瘋狂的嘶吼,希望人質們能給他一個答案。 「這是理所當然的!」退休的上班族大叔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記者小姐的看法。 「留下來的家人會悲傷。」研究生-翔的看法非常有道理,但綁匪還是
Thumbnail
這是《教出殺人犯》系列的完結篇。作者以監獄裡的受刑人為書寫對象,論述受刑人如何能夠更生,他們有更生的可能嗎?
Thumbnail
一開始看到的主題就很吸引人,不像一般的謀殺流程,屍體->推理->犯人,開宗明義就以兇手的敘述展開整個故事,故事內容別出心裁,我覺得編排也十分用心,以不同視角的角度帶出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兇手會有這種作為,並且情節也蠻緊湊,交代的環節完整,只差在最後可能是怕大家看不懂,又小叮嚀了一下補充細節,
賽局理論中的"囚徒困境"
Thumbnail
隨著世界人類文明越是走向人權之後,所謂形式上的公平越成為一種笑話。有哪個地方可以成為真正公義的地方?有哪個地方可以毫不憐憫的地獄?當自己的家人成為社會案件中心的主角之後,誰能夠放下心中那巨大又難以掌握的黑暗?也許您會說再度讓另一個生命消失也於事無補,但是若死去、被殘殺的主角是您的摯愛呢?
一、簡答題 (一) 何謂「減害(harm reduction)思維」?其興起的時代背景為何?試舉例說明harm的內涵以及其對應的因應措施。(30%) (二) 請比較「情境控制理論」與「控制理論」的異同,並舉例說明之。 二、應用題 司法院釋字第799號解釋理由書提及:「按對性犯罪者於刑罰執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透過作者大衛·道的個人經歷,揭示了死刑犯委任律師在法律與道德之間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可以透過他的眼睛看待法律與人權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爭取死刑犯權益過程中的挫折與掙扎,並引發對死刑存廢議題的深刻反思,以及社會大眾對犯罪與懲罰的情感與邏輯。希望大家對於死刑的辯論有更全面的理解與思考。
Thumbnail
探討環境與角色對人性行為的影響。 以路西法效應的監獄實驗為例,普通人在被賦予權力後變得殘酷無情,而囚犯在惡劣環境下變得順從。 此外也分享我在遊戲中的經歷,說明我如何通過邏輯自洽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我們應警惕角色賦予的權力及其帶來的行為轉變。
Thumbnail
犯罪心理是我的啟蒙影集,也是大學畢業後一直追劇的影集到現在及未來。 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與自省,每個案例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上的的解釋。 認知、行為是相互影響(心智與刺激行為)沒辦法可以用獨立式的看法看待任何問題。 大學有修認知心理與行為理論(還是主修科目)光〔腦科學〕就可以講很久,大腦皮質很
Thumbnail
「為什麼? 告訴我啊,為什麼不能殺人阿?!」 主角久能整不小心被捲入巴士劫持中,此時此刻,綁匪拿著刀,瘋狂的嘶吼,希望人質們能給他一個答案。 「這是理所當然的!」退休的上班族大叔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記者小姐的看法。 「留下來的家人會悲傷。」研究生-翔的看法非常有道理,但綁匪還是
Thumbnail
這是《教出殺人犯》系列的完結篇。作者以監獄裡的受刑人為書寫對象,論述受刑人如何能夠更生,他們有更生的可能嗎?
Thumbnail
一開始看到的主題就很吸引人,不像一般的謀殺流程,屍體->推理->犯人,開宗明義就以兇手的敘述展開整個故事,故事內容別出心裁,我覺得編排也十分用心,以不同視角的角度帶出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兇手會有這種作為,並且情節也蠻緊湊,交代的環節完整,只差在最後可能是怕大家看不懂,又小叮嚀了一下補充細節,
賽局理論中的"囚徒困境"
Thumbnail
隨著世界人類文明越是走向人權之後,所謂形式上的公平越成為一種笑話。有哪個地方可以成為真正公義的地方?有哪個地方可以毫不憐憫的地獄?當自己的家人成為社會案件中心的主角之後,誰能夠放下心中那巨大又難以掌握的黑暗?也許您會說再度讓另一個生命消失也於事無補,但是若死去、被殘殺的主角是您的摯愛呢?
一、簡答題 (一) 何謂「減害(harm reduction)思維」?其興起的時代背景為何?試舉例說明harm的內涵以及其對應的因應措施。(30%) (二) 請比較「情境控制理論」與「控制理論」的異同,並舉例說明之。 二、應用題 司法院釋字第799號解釋理由書提及:「按對性犯罪者於刑罰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