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廢的多重視角探討
avatar-img
社法說

死刑存廢的多重視角探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4年9月20日,是個重要的日子。在這天,司法院公布了憲法法庭113年第8號判決。這個判決主要是回應在臺灣持續數十年的死刑存廢爭議。最終,大法官們最後認定,死刑有條件合憲。
圖片來源:司法院

圖片來源:司法院


死刑的核心爭議到底是什麼?

每次談到死刑,媒體總會操作大眾意識,先拿幾個「罪證確鑿」的殺人犯來告訴民眾,這種人「該死」。然後,下個強而有力的結論,被害家屬的正義何在?如果讀者們不相信,可以試著在搜尋引擎上,打上「死刑」,我想會驗證我想談的媒體世界。

而這樣的形塑,不應該是模糊死刑的焦點。死刑真正核心的焦點是,執行死刑的意義對社會來說的目的是什麼?或者更精確地來說,對「政府」、「人民」、「加害者」、「被害家屬」有什麼樣的目的,不應該再以單一的視角來論述死刑,而多重、重疊的視角來辯駁存廢

死刑該廢,不是一種政府推卸責任的工具

這邊跟讀者們分享一個角度,假若以政府視角來看,死刑其實是個很好的政策工具,因為執行了死刑,可以讓被害家屬、人民心裡獲得「慰藉」,在選票效果上有一定「吸票」的作用。但是,背後卻可能隱藏危機,亦即容易忽略如何避免「殺人」的社會悲劇。以具體案件來說,2014年爆發的捷運隨機殺人鄭捷案,在歷經兩年後的三審判決定讞,18天後旋即執行槍決。真正有疑問的是,這是臺灣第一起大眾運輸隨機殺人案,究竟鄭捷為何選擇在捷運殺人?又政府提出哪些具體政策避免這類型的殺人事件?十年後的今天,政府改變了什麼?又做了哪些社會安全網的補足?如同鄭捷被快速的槍決,火化成骨灰,化為灰煙,不得而知。

被害家屬的正義,死刑能夠滿足哪些?

當民眾被提問到「如果被殺害的是你的家人、朋友,你還能接受死刑廢除嗎?」很多人無法接受,但這個提問本身的陷阱就是,勾勒出你的「應報」,那就是殺人償命、天經地義。事實上,這個問題要去反問的是,為什麼我的家人朋友會被殺害?

無論是廢除死刑或是保留死刑的派別,相信都有一種共同肯認的價值,那就是不能接受生命權的隨意剝奪。因此,共同需要回應的問題是「如果不能接受生命權被剝奪,又為什麼可以接受國家有條件殺人呢?」

加害者的正義,就是嚴密的正當程序保障

在本次的憲法法庭判決中,看見對於加害者的正義程序保障。包含合議庭的法官要一致決、審理程序裡的強制辯護制度等等。都在在顯示,大法官們也認定執行死刑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情。這樣的事情,交給某種意義上的「神職」法官去決定。如何避免下一個加害者,我們真的不知道。

法律跟著人民走?

當然,與之呼應的是,當執行死刑的門檻越來越高、越來越嚴謹,究竟被執行的死刑犯,是為了符合何種利益?我很直接的說,那就是摸頭民眾不滿情緒,安撫「民眾的法感情」。

在許多歷史的意義上,大法官應該是「抗多數決性質」,譬如說過去的釋字748號,認定多元性傾向者應該受到婚姻價值保障。所謂的民意,到底是否為真實的想像共同體,還是純為是一種「妄想」。80%的人支持死刑,是哪些民眾?大法官是否有必要迎合民意,客觀的法律規範是否真的要跟隨民意?那納稅、服兵役義務可以依循民意制定嗎?

結論是,價值的取捨,僅有部分可以交由民意(立法委員、縣市議員)決定,但生命權是否能夠交由民意,可惜沒有看到本次憲法判決的論述。




avatar-img
社法說
46會員
46內容數
我想以一個有社會學背景及法學背景的思考方向,嘗試淺談攸關於時事議題的探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社法說 的其他內容
前台北市市長、現任民眾黨主席的柯文哲,最近的風波不斷,包含了時任競選總部的財務問題、總統選舉補助款使用、京華城容積率等等,在一連串的事件爆發後,柯文哲過去的支持者不免對其抱持懷疑,筆者將從柯文哲的政治風格、連續事件的扼要評論、最終可能的事件發展評論。 ㄧ、柯文哲的SOP三大風格瓦解 (一
最近有個人很紅,是說出娘炮一詞的王陽明。因為出席電影宣傳,在拍照有人要求比出愛心手勢,因此說出:「我不比娘炮動作」。有人緩頰說,這是為了符合人物設定,這是角頭態度,會請他退駕。不過性別歧視並非可以輕描淡寫過去,以下,我將從三個層次分析:公眾人物的言論限制、娘炮的歧視意義、如何建立性別意識。
最近的新聞,有名北一女老師在批評108課綱時,提及刪除了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可能使學生失去基本的道德素養,由此可見這樣的設計是無恥課綱,引發許多的討論。筆者將就此進行分析與討論。 教育目的的優、缺點有哪些? 教育的目的,從正面效益來看,可以讓學生累積自己的知識素養,作為未來從事相關職業所需要的
本文希望透過退役電競選手丁特事件,討論查證義務跟社會角色衝突。
相信在2023過了一半的時點,在大量社群、平台上,無論是在政治、演藝、學術、藝術領域間,都可以「被」揭露出很多過去數年間發生性騷擾、性侵等事件。但在這個運動背後,我們應該要重新審視的問題,除了要求加害人負起應該承擔的法律、社會責任外,我們應該還需要反思什麼樣的問題?與讀者分享筆者的觀察。
孫安佐是台灣知名藝人的小孩,在過去因為在美國就學期間,曾聲稱要轟炸學校一事,引起美國當地的訴訟,而孫安佐回國後,檢察官另依照未經許可製造制式手槍未遂罪等起訴孫安佐,而他於二審判決後,拍影片說明相對於裁判的意見,而筆者將針對其影片內容進行討論。 也就是說,他仍是在美國有罪確定。
前台北市市長、現任民眾黨主席的柯文哲,最近的風波不斷,包含了時任競選總部的財務問題、總統選舉補助款使用、京華城容積率等等,在一連串的事件爆發後,柯文哲過去的支持者不免對其抱持懷疑,筆者將從柯文哲的政治風格、連續事件的扼要評論、最終可能的事件發展評論。 ㄧ、柯文哲的SOP三大風格瓦解 (一
最近有個人很紅,是說出娘炮一詞的王陽明。因為出席電影宣傳,在拍照有人要求比出愛心手勢,因此說出:「我不比娘炮動作」。有人緩頰說,這是為了符合人物設定,這是角頭態度,會請他退駕。不過性別歧視並非可以輕描淡寫過去,以下,我將從三個層次分析:公眾人物的言論限制、娘炮的歧視意義、如何建立性別意識。
最近的新聞,有名北一女老師在批評108課綱時,提及刪除了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可能使學生失去基本的道德素養,由此可見這樣的設計是無恥課綱,引發許多的討論。筆者將就此進行分析與討論。 教育目的的優、缺點有哪些? 教育的目的,從正面效益來看,可以讓學生累積自己的知識素養,作為未來從事相關職業所需要的
本文希望透過退役電競選手丁特事件,討論查證義務跟社會角色衝突。
相信在2023過了一半的時點,在大量社群、平台上,無論是在政治、演藝、學術、藝術領域間,都可以「被」揭露出很多過去數年間發生性騷擾、性侵等事件。但在這個運動背後,我們應該要重新審視的問題,除了要求加害人負起應該承擔的法律、社會責任外,我們應該還需要反思什麼樣的問題?與讀者分享筆者的觀察。
孫安佐是台灣知名藝人的小孩,在過去因為在美國就學期間,曾聲稱要轟炸學校一事,引起美國當地的訴訟,而孫安佐回國後,檢察官另依照未經許可製造制式手槍未遂罪等起訴孫安佐,而他於二審判決後,拍影片說明相對於裁判的意見,而筆者將針對其影片內容進行討論。 也就是說,他仍是在美國有罪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