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臺灣少數政府:監督與停擺之間的拉扯,罷免是解方還是困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從2004年陳水扁政府時期曾經歷過執政黨與立法院多數不同黨派後,時隔20年,2024年賴清德政府也成為了「少數政府」。不過這次的情況略微不同,扁政府時期是「國民黨過半數」,亦即是一黨多數。至今的立法院狀況主要的三黨(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皆未過半,而需「藍白聯合」才有半數的權力優勢。迄今,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通過了不少爭議修正案,如憲法訴訟法、選罷法等等。因此,執政黨(民進黨)把持的行政院不斷提出覆議、釋憲,亦即認定部分通過法案內容有「窒礙難行」的疑慮。最終,立法院民進黨團、部分民間團體提出「罷免」的策略,試圖讓民進黨成為多數政府,開啟了各地的罷免連署風潮。

ㄧ、多數政府導致立法權的監督效力下降

過去我們都深知,三權分立的重要性在於「制衡效果」。當然,我國依循憲法的精神,特別劃分成五權分立,相較於行政、立法、司法權,又額外多出了監察權與考試權。因此,進一步需要思考的是,過去我國都是「行政權」與「立法權」所屬政黨一致的「多數政府」,俗稱「完全執政」。導致的結果是原本立法權「監督」行政權會大打折扣

舉例來說,2020年蔡英文政府時期,民進黨為完全執政的狀態,於第十屆的立委席次中,總共拿下61席(國會過半)。當初發生萊克多巴胺(美國豬肉)進口爭議,根據媒體報導,民進黨立法黨團即對於「跑票立委」以「黨紀處分」和「移送中評會」等限制立委對於該議題的不同意見。

二、少數政府導致容易使政府停止運轉

以今年(2025年)的預算案來看,在野藍白黨分別指出,行政院所提出的預算相較於之前「更高的總預算」,因此「大力刪減、凍結」預算。其中,由於部分刪減、凍結經費涉及到機關基本運作之「業務費」項目,許多行政機關開始釋出「可能停止運作」的聲音。例如經濟部就在FB粉專跟民眾說明所受到的影響。

圖片來源:經濟部

圖片來源:經濟部

因此,少數政府給予在野黨強力的監督權,能夠透過「票數」來限制行政權的行使。這也可見原先2024年總統大選時,選民明顯地總統票與立委票並未投給同一政黨,甚至筆者大膽的假設,這可能是多數選民的決定。本質上,選民的價值選擇更傾向「行使監督」而非「制定政策」。

三、罷免是個解套方式,但不是一個好辦法

筆者認為,罷免固為一種根本「替換」民意代表的解套,但其中所涉的成本也是最高。試想,從連署到最後補選期間,過程是不斷地削減人民的投票意願。退一步來說,倘若順利補選,補選的民意代表的任期受到壓縮,能否好好行使立委權利,筆者予以保留態度。筆者希望讀者去反思的是,我們應該要改變現有的罷免思維,亦即將罷免的態度從「現任立委表現」轉向為「執政政府的說服責任」換言之,政府是否有好好向國會說明「窒礙難行」的理由?對於法案與憲法之間的權利衝突,是否都移轉到「司法權」去審議?

濫權才是罷免出現的時機

筆者認為,現行的制衡制度(如:行政權行使「覆議」制衡「立法權」、司法權之「憲法法庭」審判是否立法構成違憲)若沒有失衡疑慮時,都不應該輕易將解決方式訴諸於「罷免權」。甚至,筆者認為罷免權利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後手段」,不該貿然行使。

執政黨不該直接假定罷免後可以變成「多數政府」,也有可能是「更少數政府」。



avatar-img
46會員
46內容數
我想以一個有社會學背景及法學背景的思考方向,嘗試淺談攸關於時事議題的探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法說 的其他內容
2024年9月20日,司法院公佈的憲法法庭113年第8號判決,針對臺灣長期爭議的死刑存廢問題進行回應,認定死刑在特定條件下合憲。文章深入探討死刑的社會意義、政府視角及被害家屬的正義需求,並挑戰大眾對死刑的傳統看法。本篇文章呼籲多元觀點來探討死刑議題,並提出對未來法律政策的重要反思。
前台北市市長、現任民眾黨主席的柯文哲,最近的風波不斷,包含了時任競選總部的財務問題、總統選舉補助款使用、京華城容積率等等,在一連串的事件爆發後,柯文哲過去的支持者不免對其抱持懷疑,筆者將從柯文哲的政治風格、連續事件的扼要評論、最終可能的事件發展評論。 ㄧ、柯文哲的SOP三大風格瓦解 (一
最近有個人很紅,是說出娘炮一詞的王陽明。因為出席電影宣傳,在拍照有人要求比出愛心手勢,因此說出:「我不比娘炮動作」。有人緩頰說,這是為了符合人物設定,這是角頭態度,會請他退駕。不過性別歧視並非可以輕描淡寫過去,以下,我將從三個層次分析:公眾人物的言論限制、娘炮的歧視意義、如何建立性別意識。
最近的新聞,有名北一女老師在批評108課綱時,提及刪除了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可能使學生失去基本的道德素養,由此可見這樣的設計是無恥課綱,引發許多的討論。筆者將就此進行分析與討論。 教育目的的優、缺點有哪些? 教育的目的,從正面效益來看,可以讓學生累積自己的知識素養,作為未來從事相關職業所需要的
本文希望透過退役電競選手丁特事件,討論查證義務跟社會角色衝突。
相信在2023過了一半的時點,在大量社群、平台上,無論是在政治、演藝、學術、藝術領域間,都可以「被」揭露出很多過去數年間發生性騷擾、性侵等事件。但在這個運動背後,我們應該要重新審視的問題,除了要求加害人負起應該承擔的法律、社會責任外,我們應該還需要反思什麼樣的問題?與讀者分享筆者的觀察。
2024年9月20日,司法院公佈的憲法法庭113年第8號判決,針對臺灣長期爭議的死刑存廢問題進行回應,認定死刑在特定條件下合憲。文章深入探討死刑的社會意義、政府視角及被害家屬的正義需求,並挑戰大眾對死刑的傳統看法。本篇文章呼籲多元觀點來探討死刑議題,並提出對未來法律政策的重要反思。
前台北市市長、現任民眾黨主席的柯文哲,最近的風波不斷,包含了時任競選總部的財務問題、總統選舉補助款使用、京華城容積率等等,在一連串的事件爆發後,柯文哲過去的支持者不免對其抱持懷疑,筆者將從柯文哲的政治風格、連續事件的扼要評論、最終可能的事件發展評論。 ㄧ、柯文哲的SOP三大風格瓦解 (一
最近有個人很紅,是說出娘炮一詞的王陽明。因為出席電影宣傳,在拍照有人要求比出愛心手勢,因此說出:「我不比娘炮動作」。有人緩頰說,這是為了符合人物設定,這是角頭態度,會請他退駕。不過性別歧視並非可以輕描淡寫過去,以下,我將從三個層次分析:公眾人物的言論限制、娘炮的歧視意義、如何建立性別意識。
最近的新聞,有名北一女老師在批評108課綱時,提及刪除了顧炎武的廉恥一文,可能使學生失去基本的道德素養,由此可見這樣的設計是無恥課綱,引發許多的討論。筆者將就此進行分析與討論。 教育目的的優、缺點有哪些? 教育的目的,從正面效益來看,可以讓學生累積自己的知識素養,作為未來從事相關職業所需要的
本文希望透過退役電競選手丁特事件,討論查證義務跟社會角色衝突。
相信在2023過了一半的時點,在大量社群、平台上,無論是在政治、演藝、學術、藝術領域間,都可以「被」揭露出很多過去數年間發生性騷擾、性侵等事件。但在這個運動背後,我們應該要重新審視的問題,除了要求加害人負起應該承擔的法律、社會責任外,我們應該還需要反思什麼樣的問題?與讀者分享筆者的觀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關於《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坊間評論很多,本文不打算討論法律觀點,因為問題不在台前,而在幕後。  2024年 ❙臺灣❙ 總統大選於1月23日舉行,❙民進黨❙ 的 ❙賴清德❙-❙蕭美琴❙ 勝出。 新一屆 ❙臺灣❙ 總統就職典禮於5月20日舉行。 換屆前一個月,❙國民黨❙ 行色匆匆: 4月1
Thumbnail
大選已逾兩週,所有選舉激情暫時回歸平靜。選舉過後有許多評論員、媒體透過數據分析各地選情。本篇也即將透過 2024 年大選數據,帶大家回顧這場台灣近十幾年的政治環境中,「三黨」競爭激烈的環境結果為何吧! > 本篇將涵蓋: + 總統大選回顧 + 不分區立委回顧:小黨持續掙扎 + 分裂投票分析 + 整理
Thumbnail
(非政治文,勿戰) 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終於結束,恭喜賴清德榮膺下一任的統統,打破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不超過兩任8年的魔咒。不管支持的人是否當選,明天的太陽一樣升起,小老百姓的工作,一樣要面臨挑戰與壓力。 1.學校行政的微政治: 政治是一時的,但是展開四年的佈局,卻是值得我們學校行政工作者的參
Thumbnail
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落幕,賴清德成功當選,但得票率未達半數,引發各方關注與討論。文章分析了選舉結果、影響因素以及社會對未來的期待與擔憂。
Thumbnail
2024年台灣選舉成為國際關注的重大事件。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的這場選舉見證了台灣人民選舉新任總統及立法院成員,該國唯一的一院制立法機構。選舉結果不僅對台灣具有重大意義,也在更廣泛的地緣政治格局中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方面。
Thumbnail
2024年中華民國第十六屆正副總統暨第十一屆立法委員候選人當選結果帶來臺灣政治版圖的新秩序。由民進黨籍的賴清德、蕭美琴擔任正副總統。不過,立法院卻形成三強鼎立的情勢,顯示未來政府推動政策的可能困難。將來的政府勢必需要與在野黨進行密切對話,爭取多數民眾支持,維持國政運作。
Thumbnail
這次總統選舉、立委,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氣氛中圓滿落幕。 選贏的沒多開心,選輸的沒多沮喪,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畢竟民意如流水。 賴清德或許將成為傀儡。 名份上的共主,實則形同空殼。 現在縣市長、國會都是朝小野大。 這次民禁黨贏得總統選舉,失去國會多數席
Thumbnail
今天總統和立委大選結果出爐,賴清德組合勝選,國民黨立委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分析選舉結果及可能的未來發展方向。
Thumbnail
本來不太想要談政治,在2000年總統大選,陳呂配贏得總統大選,第二高票的宋楚瑜成立了親民黨,可以制衡國民黨與民進黨,年輕時的確有這樣的憧憬。但後來修習了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第4條後,讓我對第三勢力徹底破裂,為什麼呢?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第1項規定:立法院立法委員自第七屆起一百一十三人,任期四年,連選
Thumbnail
隨著藍白合即將成形,各黨的不分區名單也紛紛開牌。請各位別忘了還要選立法委員,這次要選出的是第十一屆立法委員 113席,只是目前媒體關注度幾乎都被總統大選吸走了。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關於《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坊間評論很多,本文不打算討論法律觀點,因為問題不在台前,而在幕後。  2024年 ❙臺灣❙ 總統大選於1月23日舉行,❙民進黨❙ 的 ❙賴清德❙-❙蕭美琴❙ 勝出。 新一屆 ❙臺灣❙ 總統就職典禮於5月20日舉行。 換屆前一個月,❙國民黨❙ 行色匆匆: 4月1
Thumbnail
大選已逾兩週,所有選舉激情暫時回歸平靜。選舉過後有許多評論員、媒體透過數據分析各地選情。本篇也即將透過 2024 年大選數據,帶大家回顧這場台灣近十幾年的政治環境中,「三黨」競爭激烈的環境結果為何吧! > 本篇將涵蓋: + 總統大選回顧 + 不分區立委回顧:小黨持續掙扎 + 分裂投票分析 + 整理
Thumbnail
(非政治文,勿戰) 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終於結束,恭喜賴清德榮膺下一任的統統,打破國民黨與民進黨執政不超過兩任8年的魔咒。不管支持的人是否當選,明天的太陽一樣升起,小老百姓的工作,一樣要面臨挑戰與壓力。 1.學校行政的微政治: 政治是一時的,但是展開四年的佈局,卻是值得我們學校行政工作者的參
Thumbnail
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落幕,賴清德成功當選,但得票率未達半數,引發各方關注與討論。文章分析了選舉結果、影響因素以及社會對未來的期待與擔憂。
Thumbnail
2024年台灣選舉成為國際關注的重大事件。於2024年1月13日舉行的這場選舉見證了台灣人民選舉新任總統及立法院成員,該國唯一的一院制立法機構。選舉結果不僅對台灣具有重大意義,也在更廣泛的地緣政治格局中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方面。
Thumbnail
2024年中華民國第十六屆正副總統暨第十一屆立法委員候選人當選結果帶來臺灣政治版圖的新秩序。由民進黨籍的賴清德、蕭美琴擔任正副總統。不過,立法院卻形成三強鼎立的情勢,顯示未來政府推動政策的可能困難。將來的政府勢必需要與在野黨進行密切對話,爭取多數民眾支持,維持國政運作。
Thumbnail
這次總統選舉、立委,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氣氛中圓滿落幕。 選贏的沒多開心,選輸的沒多沮喪,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畢竟民意如流水。 賴清德或許將成為傀儡。 名份上的共主,實則形同空殼。 現在縣市長、國會都是朝小野大。 這次民禁黨贏得總統選舉,失去國會多數席
Thumbnail
今天總統和立委大選結果出爐,賴清德組合勝選,國民黨立委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分析選舉結果及可能的未來發展方向。
Thumbnail
本來不太想要談政治,在2000年總統大選,陳呂配贏得總統大選,第二高票的宋楚瑜成立了親民黨,可以制衡國民黨與民進黨,年輕時的確有這樣的憧憬。但後來修習了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的第4條後,讓我對第三勢力徹底破裂,為什麼呢?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第1項規定:立法院立法委員自第七屆起一百一十三人,任期四年,連選
Thumbnail
隨著藍白合即將成形,各黨的不分區名單也紛紛開牌。請各位別忘了還要選立法委員,這次要選出的是第十一屆立法委員 113席,只是目前媒體關注度幾乎都被總統大選吸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