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時序又即將來到了賞楓的季節,每年總免不了會在期間帶團到日本的東北地區;而到了東北地區,也總免不了一定會遇到一位江戶時代的推特網紅-松尾芭蕉(對,他是一個人,不是一種水果),所以這一次決定將關於他的種種筆記做一個整理,並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往後到日本旅遊期間,如果有機會看到與松尾芭蕉相關的事物時,可以多一份孰悉與親切感喔。
還記得我們之前跟大家聊到浮世繪的時候,NANA濕婦將這些浮世繪的內容比喻成了當今的YOUTUBE頻道,而每個浮世繪師們就相當於各種領域的YOUTUBER,作品內容五花八門,含括了旅遊(風景繪)、美妝(美人繪)與戲劇(役者繪),甚至還有十八禁、色色的頻道也有。總之,在那個還沒有相機、攝影機的年代裡,浮世繪師們筆下的畫面與世界,就是當時庶民老百姓所嚮往、並引領流行風潮的指標。當然,就跟我們現在有許多社群媒體一樣,江戶時代的社群媒體中,當然不是只有浮世繪,像我們這次提到的松尾芭蕉,就是靠著「俳句」而爆紅的百萬網紅。
所以,在認識松尾芭蕉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甚麼叫做「俳句」,先別急著關掉這篇文章,因為俳句絕對不是你所想像的「詩句」那般嚴肅與古板;反而,NANA濕婦認為如果我們能將俳句視為是江戶時代的社群媒體平台「Twitter(現在叫X)」來看的話,你會發現當時有許多俳句內容,真的就像現在的推文一樣,又廢又幽默(這個後面我們會舉一些實例來分享)。相較於YOUTUBE(浮世繪)主要是用豐富的畫面,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俳句則是著重於用精簡的文字描述,來喚起人們的共感、嚮往與幻想。
原來,「俳句」是由更早之前的詩歌形式,從平安時代的「連歌」、江戶時代的「俳諧連歌」...逐漸演變而來,簡單來說,就像是中國的各種律詩一樣,只是那些生硬的字數、押韻等規定,隨著時代的演進,越來越寬鬆。例如平安時代的連歌,大概會出現在皇宮貴族之間吃飽太閒,在庭院中遊船下午茶時玩的打情罵俏接龍遊戲,A吟了一首和歌、B就得按照遊戲規則(詩歌的各種規定)接著吟下一首、然後C再接續下去、接著是D...,然後,就吃晚餐了。
後來慢慢演變到江戶時代,隨著識字率的增加,一般庶民也開始玩起了這種連歌遊戲(俳諧連歌)。但老百姓會吟出來的內容,當然不會(也不能)像皇宮貴族那樣嚴肅又死板,否則就沒有人要玩這個平台了不是嗎?所以,這些連歌的內容到了江戶時代,就開始慢慢出現比較生活化的內容,不僅規定沒這麼嚴格,風格也越來越輕鬆幽默、生活化,同時字數也開始有減少的傾向(俳諧連歌的出現)。接著,隨著俳諧連歌這個社群媒體越來越壯大,玩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於是就開始出現各種類似的社群媒體平台與門派,像是短連歌、長連歌、都市型俳諧、地方農村型俳諧...,這是不是很像現在多到有點煩人的社群平台一樣,從早期只有臉書,到現在出現的IG、Twitter、Tiktok、Threads...等,我相信很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會同時在不同平台都註冊帳號玩玩看。
即便各種社群平台都各有支持者,但其中總是有一些是比較熱門的,像松尾芭蕉最愛玩的「俳句」,就是當時許多人都有註冊的社群媒體之一。當時,如果平時還有正業,沒事偶而來玩一下俳句的創作者,就叫做「遊俳」(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人一樣,只是我們現在叫「協槓」媒體創作者,這樣一講,NANA濕婦好像也是XD);而如果是玩出了興趣與專業,像松尾芭蕉這種還會去上社群媒體行銷課程(就是會教你怎麼下廣告、怎麼寫文案、設計吸睛圖文),並專職以「俳句(Twitter)」創作維生的媒體創作者,我們就稱之為「俳諧師」。
即便俳句已經是較為輕鬆的創作詩句,但還是有一定的規則必須遵循的,像是用詞中必須包含季語(隱含季節特性的人事物,例如櫻花代表春天、雪代表冬天、蟬鳴代表夏天等等);還有必須將詩詞拆成三句,且這三句的音節數必須為5、7、5,加起來共17個音節,太多太少都不行。這也是為什麼NANA濕婦會將俳句比喻成Twitter的原因,因為Twitter也有字符的限制規定,所以我們必須在有限的字數中表達出無限的時空與想法,這一點是不是跟俳句有點類似呢?說不定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使用Twitter的人數會比臉書還多的原因(我自己猜想的啦)。
或許上面這樣解釋下來,或許還是有人會認為,即便俳句有Twitter貼文的特性,但聽起來還是很「古代」的東西啊。但其實只要你是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人,俳句其實距離我們沒有想像中的遙遠喔~舉例來說,大家應該都看過小丸子的卡通影片吧?其中小丸子的爺爺友藏,就非常喜歡突然有感而發地吟一首「友藏心之俳句」,觀眾不僅能藉由短短的俳句內容,了解爺爺的小宇宙,他的俳句也常常為故事劇情起增添了許多樂趣。因此,下面我們就用友藏爺爺的創作,來拉近大家與俳句的距離吧!
話說在某個炎炎夏日中,小丸子的房間裡出現了一隻小強,就在友藏為了孫女小丸子拼命幹掉小強之後,小丸子便用崇拜的口吻跟他說:「爺爺好厲害啊!感覺就像一個無所不能的藍子漢啊~」。此時,滿頭大汗的友藏爺爺就興致來了,在腦袋中忍不住吟了這一首「夏日小強(這是我自己亂取的標題XD)」的心之俳句。
「夏の日に ゴキブリ退治 光る汗」
「炎炎夏日中 我英勇擊退蟑螂 發光的汗珠」
「なつのひに ごきぶりたいじ ひかるあせ」
-友藏心之俳句
為了方便了解俳句的規則,NANA濕婦有將日文發音寫出來,以便懂日文的朋友,可以唸出來試試看;同時,也嘗試著將其翻譯為中文(還盡可能用5、7、5的字數來翻),讓不懂日文的朋友們,在了解意思的同時,也能體驗看看甚麼叫做5、7、5,一共17個音節的俳句韻律感。怎麼樣?有沒有感受到友藏爺爺心中地小小驕傲感?這首俳句中,不僅真的符合了575的規定,而且也有出現「夏の日(炎炎夏日)」這個季語,可說是完全符合規格,但內容卻非常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是不是覺得俳句其實沒有這麼深奧難懂了呢?其實不光是小丸子的卡通影片中有出現俳句,日本各地、各大團體也常常舉辦俳句大賞,也有不再拘泥於一定要有季語的新文體「川柳」出現等等,不知道再過幾百年之後,日本還會將這樣的語言創作轉變成甚麼形式繼續下去呢?
在我們對江戶時代的Twitter(俳句)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後,接下來就來看看當時因為推文而爆紅的松尾芭蕉吧。松尾芭蕉出生在伊賀國(現在的三重縣伊賀市)的一個下級武士家庭中,這裡說的下級武士,其實就是介於武士階層與農民階層中間的庶民家庭。當時一般的老百姓通常都只有名而無姓的,但如果是稍微有點財力的農民,便可用錢買個名義上的官位,獲得取「姓(松尾)」的權利,但實質上還是以務農維生的「土豪」(半兵半農的階層)。但關於他的生家與年輕時的紀載文獻不多,只知道他在19歲的時候,到了伊賀國的大官(藤堂新七郎)家中當廚師。當時,大官的兒子藤堂良忠跟他年紀差不多(長芭蕉2歲),所以在工作之餘,兩人已經超越了主僕的關係,經常「玩」在一起。玩甚麼呢?當然就是玩推特(喔...我是說俳句)。
後來,這個小主子甚至玩到帶著芭蕉到京都去拜師學藝,報名了北村季吟的社群媒體行銷課程,並將自己的推特帳號(俳號)取名為「蟬吟」。可惜的是,後來這個小主子沒過多久就過世了;另一方面,芭蕉因失去摯友而深受打擊,因而辭去了藤堂家的工作,從此人間蒸發了好幾年,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做了甚麼事情。直到了30歲左右才又在江戶(東京)重出江湖,下定決心要朝推特主(俳諧師)這條路發展,並給自己申請了一個推特帳號為「桃青」,用以表示對唐朝師仙「李白」的崇拜,其中,桃對應於李,而青對應於白,表示我自己還是個青筍筍的菜鳥。當時的桃青雖然謙虛稱自己不如李白,但天賦異稟的他,在江戶闖蕩沒多久之後,就變成了非常有名的推特主,甚至還能開班授課,靠教授社群媒體行銷課程維生,許多喜歡俳句的武士與商人皆慕名而來,成為他的學生。某一次,他搬了新家,有學生送一棵芭蕉樹苗給他種在庭園中,於是他又把自己的推特帳號改名為「芭蕉」(直到過世之前都沒再改過),往後用這個帳號所發的推文量,不僅是最多的、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後人甚至將其尊為「俳聖」。
早在平安末期,有一位出家人叫做西行法師,他曾經從關西地區出發,到日本的東北地區進行長途旅行。這個距離對我們現在人來說或許沒甚麼,但在那個只能步行與騎馬的年代,能做這種長途旅行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而西行法師居然在一生中還去了兩趟。難得的旅途中,喜歡創作和歌的西行法師,當然不會錯過任何的機會,每當他到一個景點,感覺來了他就要寫一首和歌來好好地讚頌一番,因此沿途留下了不少和歌作品,也被許多和歌集收錄並流傳後世,算是平安時代非常有才華的一位歌人(和歌創作者,相當於現在的長文部落客?)。
過了五百多年後,出生於江戶時代的松尾芭蕉,在拜讀了西行法師的作品之後,直接變成了他的超級大粉絲,並且非常嚮往能夠去到這些地方,親眼看看西行法師文中曾經出現過的畫面。於是,松尾芭蕉決定在西行法師500年忌的時候,以他46歲的「高齡」,踏上了五個月、距離長達六百里(約為2400公里)的日本東北長途旅行。為什麼說46歲是高齡呢?因為江戶時代的平均壽命大約也就是45~50歲左右,用我們現在來想像的話,就像是你家的85歲老阿公,哪天突然揹起了大背包說,我要去歐洲當背包客,大概半年後就會回來了這樣。光是這樣想像,就覺得松尾芭蕉這傢伙真的也是蠻大膽的,他的學生們各個都比他還擔心,所以最後是由一位叫做河合曾良的學生,一路隨行,陪著老師完成這一趟偉大的壯遊。
五百年前的西行法師,用和歌創作的方式,記錄下沿途的所見所聞與感觸;而五百年後的松尾芭蕉,則是用時下最流行的「俳句」來記錄旅程。然而,這中間畢竟跨越了500年的時間,有些地方或許景色依舊、有些地方則是物換星移,他沿途追隨著偶像的腳步,走過一個又一個景點,並在途中認真地發推特貼文(俳句),最後,他平安地結束了這趟旅程,並將沿途的貼文集結成冊,名為「奧之細道(おくのほそ道)」。這個過程是不是很像我們現在去旅遊時,每到一個景點都會直覺地拿起手機拍照記錄一樣,我常在想,如果江戶時期就已經發明相機的話,那說不定松尾芭蕉就不是俳諧師,而是攝影師也說不定呢。
這本奧之細道雖然是後人在他過世之後才出版發行,但發行之後,就如同他崇拜他的偶像西行法師一樣,一直到現在,也有許多人是因為「奧之細道」這本推特貼文合集,而嚮往到日本東北旅行的。例如,有一個我想大家一定都認識的松尾芭蕉超級大粉絲,就是我們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他在生前就曾經追隨芭蕉的腳步,到了立石寺與松島等地遊覽,雖然,立石寺對李登輝他老人家來說真的太硬了(因為有很多階梯),但來到松島時,他與夫人也仿造偶像松尾芭蕉,現場各吟了一首俳句讚頌了松島一番。(聽說後來日本人還做了李登輝賢伉儷的俳句碑,並將其並列於瑞嚴寺中松尾芭蕉的俳句碑旁邊,我還沒找到過,下次大家有機會可以去找看看唷)。
如今,只要是「奧之細道」中曾經出現的景點,又或是當年松尾芭蕉曾經停留過、經過的地方,仍舊隨處可見他的雕塑像或是俳句碑;且日本的旅遊團廣告、沿途的溫泉區、旅館等也都還在沿用「奧之細道」這個詞,下次到日本旅遊的時候,建議大家看到松尾芭蕉的時候,可以幫他拍張照PO上社群媒體一下,我猜他本人如果知道在400年後他還有粉絲的話,應該會很高興吧!至於「奧之細道」的路徑究竟為何?松尾芭蕉跟他的學生河合曾良究竟在旅途中發生了甚麼有趣的事情?礙於篇幅的關係,我們就等到下一回再來跟大家分享吧!
~未完待續~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