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跟團到自助:我的旅行進化史
回顧人生前三次出國經驗,都是「跟團」模式。那時候的我對自由行還很陌生,但這三次旅行,也成了我踏上自助旅遊之路的重要基礎。

華航
第一次出國:北陸初體驗,完美的導遊與親情回憶
第一次出國是和家人一起參加日本北陸團。當時台灣剛開通飛往北陸的新航點,我們搭乘的是華航的737-800小客機。印象很深的是,去程與回程的航班上都只有兩三團遊客,一團大概36到42人。從小松空港進出,行程涵蓋了黑部立山、上高地、河童橋、兼六園等名勝。運氣超好,遇到一位非常盡責又有熱情的導遊。他不只每一餐親自拿著飯鍋幫大家盛飯、關心大家有沒有吃飽,還用超鉅細靡遺的方式講解當地歷史與文化。那一趟旅行,讓我第一次感覺:「花這筆錢,真值得」。

第二次出國:首爾的味道與節奏
第二次是公司的員工旅遊,目的地是韓國首爾。老實說對首爾的印象已經有點模糊了,但有兩樣東西我一直記得:
- 一是非常精彩的「亂打秀」,用各種廚房器具敲打出節奏與故事;
- 二是那碗讓我至今難忘的海鹽人蔘雞。
人蔘雞一上桌只有濃濃的人蔘味,吃起來卻沒什麼味道,直到我注意到桌上的粗海鹽,隨手撒了一些進去,湯頭立刻變得鮮美無比,回味無窮。
第三次:北海道的風景與導遊落差
第三次出國來到日本北海道,行程本身很棒,從函館一路玩到釧路,但導遊的表現就差強人意。
我是一個人參加,結果入境時被日本海關「特別關照」,是最後一個才出關的旅客。導遊只在出口催促我上車,甚至連放在行李箱裡的相機都來不及拿出來,只能用當時的破HTC手機拍下我人生第一次的函館百萬夜景……殘念。
車上導覽內容非常貧乏,只有在推銷合作商品時才精神抖擻。我還在大沼公園的餐廳不小心聽到他在抱怨我們這團購買意願低,害他賺不到錢。
不過他也有做得不錯的地方——當我在景區煙癮犯了,想從自動販賣機買煙時,他願意幫我請當地人代買。畢竟從2012年起,日本的香菸販賣機就需使用結合身份驗證的IC卡,非成年人無法購買,對外國遊客也增添了不少困難。

跟團旅行:省心但也賭人品
俗話說:「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上車睡覺,下車尿尿。」跟團旅行就是這樣——一切有人打理,吃喝玩樂全包,遇到突發狀況也有人處理。
但跟團也有「賭運氣」的成分。遇到敬業的導遊,一切順利又愉快;但若碰上敷衍的導遊,雖不至於旅程毀掉,體驗卻會大打折扣。
不過,跟團也有意外驚喜。有一次北海道團,我一個人報名,結果被分配到雙人和式房,還睡得比一家三口擠一間的人更舒服,算是一種運氣的回報(笑)。

旭川
自助旅行:挑戰中找到自由與成就
這十年來,我大多選擇自助旅行。雖然偶爾還是會懷念跟團那種「有人照料」的安心感,特別是當我一個人拖著行李、從車站走到遠遠的景點(像京都的清水寺或奈良的東大寺)時,更會想:「如果跟團就有遊覽車停車場,少走多少路啊!」
但自助旅行的魅力在於那份「靠自己」的成就感。不會餓死,不會迷路,頂多多繞幾圈而已。日本是個即使不懂日文也能旅行的國家,因為到處都有漢字,服務人員也多半會使用翻譯機或手機翻譯,幫助外國旅客溝通。
自助旅行其實很考驗應變能力——或者說,不如說是活用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用更通俗的話講,任何生命都會為自己找到出口。肚子餓了,自然會去找吃的;想達到目標,就會自己設法前進。
自助旅行,就是這樣的過程——自己找餐廳、自己找飯店、自己找景點。
可能會多走一些冤枉路,也可能繞遠了才到目的地,但在日本這樣的先進國家,不用擔心會餓肚子、沒地方住,或者找不到想去的地方。有時候也許你能一步登天直達目標,有時候則是兜兜轉轉才完成心願——但這些曲折與嘗試,正是自助旅行最迷人的地方。
很多人覺得自助很困難,但我認為,難只難在「沒踏出第一步」。其實很簡單,先買張機票就對了。
因為機票退改都要手續費,買了票後,自然就會開始安排後續——找住宿、查交通、看景點。

跟團 vs 自助:各有風景,各有故事
跟團是省心省力,自助則是自由靈活。
一個像是被安排好的電影院放映,坐著看; 一個像是自己走進森林裡尋寶,可能走錯路,也可能發現意外的風景。
人生也像旅行,每一種選擇都有價值。
而我很慶幸,從跟團到自助,一步步學會了在陌生中找到方向,在異國中找到自己。
PS:不同模式的旅行備忘錄
- 一個人自助:自由自在,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冷暖自知。
- 兩個人自助:任何行動都要考慮彼此,攜手創造美好回憶。
- 一個家庭自助:以孩子為主,要有強大的應變與應對突發狀況能力。
- 親友家族自助:建議改跟團,以免七嘴八舌、難以統合行程。
- 春夏秋自助:輕鬆自在,旅途行裝少,移動方便。
- 冬季自助:保暖衣物要帶足,備用計畫也要準備多一點,特別是在雪地移動時。
📌 延伸閱讀推薦:
👉 雪地的日本
如果你也想從跟團轉向自助,別擔心起步太晚。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成長,而自助的第一步,就從一張機票開始。

雨夜城市的孤獨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