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文化的「乖」是服從控制,還是傳承複製呢?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事件本身沒有好與壞,是我們下意識地根據經驗或知識來判斷的。什麼意思?人類的成長需要備受呵護,而不像小羊或小鳥在出生後幾天,就能夠獨立行走或飛行。在人生是白紙的情況下,我們接受各式各樣的價值觀,例如:「這樣做才乖,那樣做才對」,一次次的提醒,要乖。猶記小時候一位大師拍著我的頭說:「要乖喔!」從那一刻開始,「乖」似乎就像如來佛的金箍咒,綁住我這個孫悟空。所謂的「乖」是什麼意思?遵照大人的指示行動,該問候長輩就得喊出口,該完成的事情就得馬上做,不能有個人藉口或意見。只有「乖」才能得到稱讚,一旦「不乖」,心裡就會自動出現「罪惡感」,形成自我內耗,只因為個人意願與長輩相左。不能折衷嗎?難,很難,難上加難。


直到看到阿滴「與蔡康永的對談」(置頂的視頻),「乖」在英文中最接近的詞彙是「obedient」(服從),因為「我們服從家長/長輩,所以,被稱讚」,想想就覺得詭異。與其說「乖是服從,或接受控制」,更傾向「複製價值觀,以傳承文化」來形容「乖」,怎麼說?


不排除「乖」有控制他人的可能性,但絕大多數的家長/長輩則傾向「傳遞自己認為對的文化價值觀」,但「對的文化價值觀」是否適合孩子或他人,則會因人而異,因國情文化而有不同。舉例而言,小時候不懂,當「華人的團體主義」碰上「西方的個人主義」時,摩擦就容易出現,像是「長輩希望小輩主動問候,遂教導我們碰到家裡熟識的親友時,要『具體稱呼+問候』;西方則是根據自己的習慣,講『Hi,大家好』」。曾有一次,脫口而出「Hi,大家好」的時候,母親跟我說:「你在跟誰打招呼啊?」只得摸著鼻子,重新向在場的長輩,以「稱呼+問候」唸一遍,當時覺得超級煩,幹什麼!幹什麼!都在幹什麼!


現在我懂了,這是在團體文化下的生存技巧,以「尊重和他人建立關係」,因為「有關係就沒關係」。沒有人喜歡被稱為「喂或忽略」,自家長輩可以,但其他人則不一定。當時的社會並沒有考慮「自己想不想或要不要」,只有「他人會不會認為我們沒有家教」的問題。當然隨著西方個人主義的普及,「個人的感受大於團體意識」,但在過渡時期的我們該怎麼做呢?


嘗試理解他人的想法,再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選擇,而不是「非黑即白」。以前的我不喜歡爭辯或衝突,但只要出場辯駁時,就是衝著「壓倒性的勝利」(「輸贏」的二元思維)。但現在的我學習聽完和聽懂他人的立場,隨著經驗累積,會發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每個人在選擇時都有自己的立場,不管他人是否認可,而非我們想像中「跟自己的想法不同,就是『盲從』或『迷信』的貶低思維」。以前只憑大腦直覺判斷就下定論,沒有發生大事,真的是幸運,怎麼說呢?


當我們只以直覺判斷時,言論就只有「認同、不認同」兩種立場,若遇大事而孤注一擲,如股票投資,那實在是太可怕了!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理解「每個人做選擇都有他/她的依據,只是他/她有沒有覺察或願不願意說出來。」在團體中詢問意見或決策以前,需要「腦力激盪或集思廣益」,為什麼?就是想要了解大家看事情的面向,「多元」才能朝向「周全」。只是「讓大家願意自我表達的前提是,信任的關係和安全的環境」。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以前,需要建立信任關係,重點是讓相互了解彼此的行事規則和個性,誰都不想貿然地得罪他人!


簡單回顧自己「乖」的經驗,才赫然發現自己在選擇上的轉變,以「吃不吃牛肉」為例,經歷「服從長輩的命令、受到外界動搖、承諾重於一切」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不吃牛肉」,始於母親獨斷的命令,不知道原因或為了什麼而做。但在「和牛」當道的飲食下,來到第二階段,對「不吃牛肉」這件事情開始動搖,於是想方設法,以尋求不同的意見。


第三階段則是「無意間與外婆訂下約定」。當時因為對「吃不吃牛肉」的決定動搖,而跟外婆說:「想開始吃牛肉,因為新聞媒體都報導和牛很好吃,可是,我沒有吃過,根本不知道它的滋味!」外婆當時跟我說:「不要吃牛肉。」我問她:「為什麼?」外婆說:「以前家裡有一頭牛,從年輕到老都一直幫我們耕田,不管晴天或雨天。可是,它老了,走不動了,沒有辦法耕種,長輩就想要把它賣掉,不然養不起。我曾經祈求不要把它賣掉,但沒有用。還記得老牛被拉出去的那一刻,眼睛泛淚地看著我,說『捨不得,別這樣對我。』牛是我們的家人,不要吃牛肉。」她邊說邊掉淚,當時的我感受到外婆的悲傷,就跟外婆說:「好,不吃牛肉了!這是我們的約定。」外婆跟我說:「乖孫,牛是我們的家人!」


或許有人覺得因為對外婆的承諾而「不吃牛肉」,令人難以理解,以及與作者自己「體驗人生」的觀點似乎有點出入。乍看之下,跟自己秉持的信念相左,只是想問問大家,有必要體驗所有的經驗嗎,比如「田蛙、竹蟲或兔頭的滋味」?顯然沒有必要,以及殘酷的事實是,我們永遠沒有辦法體驗所有的人事物,否則,不會有「我的100件夢想清單」或「死前要做的99件事」等標題。就是因為「時間有限,生有涯」,想當然耳,我們也不需要苛求自己「應該、一定或必須要」要做什麼,重點不是達到「目標結果」,而是在過程中盡力而無悔。曾對「人是如何排出自己的生命順序」感到疑惑,直到「公主病」後,體驗到「生死掙扎」,才理解「人生有限,必須取捨」的道理,什麼意思?


白話的說,我們都知道「一出生就邁向死亡」,但何時會「壽終正寢」,誰也不知道。根據目前「112年簡易生命表」及「第11次(2019-2021年)國民生命表」,我們的平均壽命是80.23歲,詳情請看「國人平均壽命80.23歲!高於全球逾7歲 又以『這縣市』最高」這篇報導。若以30、40、50歲的年齡來看,仍有50、40、30年可活,需要取捨嗎?不用,仍依自己「想做什麼,做什麼」的方式活,輕鬆自在且愜意,何樂而不為!


然而,在「公主病」確定中又帶點不確定性的狀況下,我聽到「答答答,生命倒數的聲音」,突然了解「對我而言,生命中的什麼是最重要」,莫名地有種迫切感,想完成想做的事情,即使困難重重也沒有「錢途光明」,做與不做都是個難題?!當現在懂了,邊做邊思考「錢」的解決方式,如同「與蔡康永對談」(置頂的視頻)在31分02秒提及「該怎麼面對來自家人的否定?」,而不是傻傻地陷入「二選一」的窘境。


人生有很多難題,重點是「讓自己活得好一點」。我們可以選擇怨恨父母要求我們乖,陷在「非黑即白」的二選一困境中;也可以選擇將「父母要我們乖是,教導我們在團體社會的生存之道」,這可能是最保守最煩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我們,但至少讓我們活著「找到適合自己的行事思維」。人非聖賢,不只父母,你我都是凡人,讓自己活得自在舒服,就是最好的禮物。只是我們都得經歷過主觀認定的「歪路」,才能成就現在自在舒服的自己。別怕,你不是孤獨行走,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是服從也是陪伴,我們相互理解和依賴!


目前「公主病」多是「醫生說」或「預防疾病說」,而沒有診斷後的「相處說」。作者以病患的身分和特殊教育專業的角度,分享治療過程的點滴和因應策略。雖然沒有辦法適用所有情況,但希望給大家另一種思考方向,讓我們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年在學習特殊教育專業的時候,個體想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就必須貼上「身心障礙」的標籤,一直是備受爭議的,尤其「身心障礙」這四個字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暗藏「負面或歧視」的想法。只是昂貴的特殊教育服務及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錢要花在刀口上」,也就是想要獲得特殊教育的服務,必須先有身心障礙的資格......
第一次聽到「身心障礙只是我們的一種特質,而不是我們」的時候,當時只覺得有點「繞口」,不明白會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件事情,直到事過境遷的現在,我懂了。一眼望去只是平淡的話語,只是告訴我們這個是這個,不是那個,記住了嗎?簡單的比喻就是,蘋果是蘋果,蘋果不是鳳梨。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但當時......
在「公主病」以前,對於投資理財這件事情一竅不通,一方面對於金錢安逸於「夠用」狀態,寧願花時間在研究上,而沒有耐心學習投資理財;另一方面,則是長期的特殊教育專業師資培育,多著重在「付出與犧牲」,只確定「自己不會富有,但也餓不死」的狀態。然而,經歷「公主病」後,才真正見識到「金錢的力量」......
上次回診後,無法避免的情緒低落與哭泣,值得開心的是「沒有連續哭」。對於既成的事實,理智上已經接受,但情感上仍需要時間,什麼意思呢?免疫風濕科的主治醫生告訴我「發炎指數第一次降到正常值的範圍,但離目標還有段距離,以及『公主病』會起伏,因此,盡量保持心情愉快」。有人會說:「這是好事,心情有什麼好低落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迷思,扎根在我的腦海裡。或許是因為長期以往自己的收入都處在「從未達標,甚至低於基本工資」的狀態,有時在想「這樣的我,為什麼還能繼續存活下去?」主要原因是,愛我的人都在為我負重前行,以及生活在臺灣。沒有經歷重大傷病或一無所有.....
習慣把「未解之謎」放在心中,可能是5、10年或以上,直到時機成熟時,大腦會突然想起久遠的謎,搭配當下的情境而在偶然中解開謎底。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神奇」?可能要追溯到研究所,突然想起「為什麼實習的時候,明明都按照指導老師的步驟,但在與情緒障礙學生對峙的時候,他卻把桌上的電筒扔向我?」
當年在學習特殊教育專業的時候,個體想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就必須貼上「身心障礙」的標籤,一直是備受爭議的,尤其「身心障礙」這四個字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暗藏「負面或歧視」的想法。只是昂貴的特殊教育服務及教育資源有限的情況,「錢要花在刀口上」,也就是想要獲得特殊教育的服務,必須先有身心障礙的資格......
第一次聽到「身心障礙只是我們的一種特質,而不是我們」的時候,當時只覺得有點「繞口」,不明白會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件事情,直到事過境遷的現在,我懂了。一眼望去只是平淡的話語,只是告訴我們這個是這個,不是那個,記住了嗎?簡單的比喻就是,蘋果是蘋果,蘋果不是鳳梨。有人會說:「這不是廢話嗎?」但當時......
在「公主病」以前,對於投資理財這件事情一竅不通,一方面對於金錢安逸於「夠用」狀態,寧願花時間在研究上,而沒有耐心學習投資理財;另一方面,則是長期的特殊教育專業師資培育,多著重在「付出與犧牲」,只確定「自己不會富有,但也餓不死」的狀態。然而,經歷「公主病」後,才真正見識到「金錢的力量」......
上次回診後,無法避免的情緒低落與哭泣,值得開心的是「沒有連續哭」。對於既成的事實,理智上已經接受,但情感上仍需要時間,什麼意思呢?免疫風濕科的主治醫生告訴我「發炎指數第一次降到正常值的範圍,但離目標還有段距離,以及『公主病』會起伏,因此,盡量保持心情愉快」。有人會說:「這是好事,心情有什麼好低落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迷思,扎根在我的腦海裡。或許是因為長期以往自己的收入都處在「從未達標,甚至低於基本工資」的狀態,有時在想「這樣的我,為什麼還能繼續存活下去?」主要原因是,愛我的人都在為我負重前行,以及生活在臺灣。沒有經歷重大傷病或一無所有.....
習慣把「未解之謎」放在心中,可能是5、10年或以上,直到時機成熟時,大腦會突然想起久遠的謎,搭配當下的情境而在偶然中解開謎底。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的「神奇」?可能要追溯到研究所,突然想起「為什麼實習的時候,明明都按照指導老師的步驟,但在與情緒障礙學生對峙的時候,他卻把桌上的電筒扔向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犯了循環邏輯錯誤,我遇到的,接受了苦讀,熬夜讀書,下班後加班,卻又為了長壽,接受沒有國際法效力的委屈的和平,施暴的有可能施暴時,堅持那是和平,華人是我見過最痛苦的人
生活中,有許多的喜怒哀樂,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人事物,有的人我們喜歡,有些人另我們討厭,而且偏偏我們不喜歡的,可能是假裝、是自大、是以老賣、是愛說謊,其實想想為什麼我們會討厭,因為我們不是那種人,不想成為那種人,所以才會討厭! 我們可能從小到大,在自己心靈最純潔時,遇到不好的大人,給我們不好的印象,
  兩個明顯,且每個人都碰到過的概念是「乖」和「孝」。這兩者都很難被翻譯為英文,前者有「服從」的意思,但又不完全如此。它要求的甚至比服從還要多,幾乎是「靈巧地揣摩上意,做出令上位者滿意的行為」。「孝」也不能等同於「對家中長輩的敬重」,它同樣是建基在儒家文化,某種意義上就是「成人也需要做到的乖」。
Thumbnail
如果正義,就是正確的付出,而沒受過教育、不會思考的人們,就連學習模仿也被認為是野蠻時,自由、平等、博愛,是怎麼在人類個體之間,不同程度的文明與野蠻中,成為普世價值?
Thumbnail
[善意] 當糾結在別人對我們的惡意時 也不忘想想 是多少他人的善意 慢慢堆疊 才讓我們得以成長 成如今的樣子
Thumbnail
瞭解人性的矛盾,並諒解對方,是成熟人應有的內涵。本文整理了六大人性,並提供了貼身建議。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本文探討了過去農業時代與現代社會的轉變,環境倫理對於教育觀念與家庭關係的影響。作者認為,隨著時間、環境、教育的變遷,現代社會已轉為理性導向,然而感性與理性的選擇並無高低之分。透過對兄弟姊妹之情和環境倫理的關係的探討,希望讀者可以自己感悟時代、社會、教育及環境對自身的影響。
Thumbnail
有沒有曾經因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感到被冒犯,或者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用傷人的言辭冒犯他人,隨後深感懊悔。然而,往往在類似的情境中,人們經常習慣性地重蹈覆轍,再次使用可能傷害他人的措辭。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犯了循環邏輯錯誤,我遇到的,接受了苦讀,熬夜讀書,下班後加班,卻又為了長壽,接受沒有國際法效力的委屈的和平,施暴的有可能施暴時,堅持那是和平,華人是我見過最痛苦的人
生活中,有許多的喜怒哀樂,也有許許多多不同的人事物,有的人我們喜歡,有些人另我們討厭,而且偏偏我們不喜歡的,可能是假裝、是自大、是以老賣、是愛說謊,其實想想為什麼我們會討厭,因為我們不是那種人,不想成為那種人,所以才會討厭! 我們可能從小到大,在自己心靈最純潔時,遇到不好的大人,給我們不好的印象,
  兩個明顯,且每個人都碰到過的概念是「乖」和「孝」。這兩者都很難被翻譯為英文,前者有「服從」的意思,但又不完全如此。它要求的甚至比服從還要多,幾乎是「靈巧地揣摩上意,做出令上位者滿意的行為」。「孝」也不能等同於「對家中長輩的敬重」,它同樣是建基在儒家文化,某種意義上就是「成人也需要做到的乖」。
Thumbnail
如果正義,就是正確的付出,而沒受過教育、不會思考的人們,就連學習模仿也被認為是野蠻時,自由、平等、博愛,是怎麼在人類個體之間,不同程度的文明與野蠻中,成為普世價值?
Thumbnail
[善意] 當糾結在別人對我們的惡意時 也不忘想想 是多少他人的善意 慢慢堆疊 才讓我們得以成長 成如今的樣子
Thumbnail
瞭解人性的矛盾,並諒解對方,是成熟人應有的內涵。本文整理了六大人性,並提供了貼身建議。
Thumbnail
早期人家,為了養家養孩子,有錢賺就好,比較不會去思考工作內容符不符合善良和慈悲。加上民風閉塞,資訊也不流通,除了佛寺廟宇的師父講經說法順勢帶入因果觀念之外,並沒有其他管道可以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因此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罪又造惡。 吃人一斤,還人十六兩,這就是因果循環,這個道理人人都懂,不過如果放
本文探討了過去農業時代與現代社會的轉變,環境倫理對於教育觀念與家庭關係的影響。作者認為,隨著時間、環境、教育的變遷,現代社會已轉為理性導向,然而感性與理性的選擇並無高低之分。透過對兄弟姊妹之情和環境倫理的關係的探討,希望讀者可以自己感悟時代、社會、教育及環境對自身的影響。
Thumbnail
有沒有曾經因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感到被冒犯,或者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用傷人的言辭冒犯他人,隨後深感懊悔。然而,往往在類似的情境中,人們經常習慣性地重蹈覆轍,再次使用可能傷害他人的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