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事情很雜的時候,突然收到認識的「財政部」提及「載具異常」的訊息,第一個會想到的念頭是什麼?
2.假若剛好有空檔,又看到第二封來自「財政部」提及「載具異常」的訊息,你會覺得小事情「趕快處理」嗎?
若我們不是身處在忙碌的社會當中,而是能有「足夠的時間、資源和精力」完成手上的工作任務,生活的瑣事不用「擠出來的時間」,或許可以盡量避開陷阱。若我們不是身處在高度專業化的社會當中,必須要把絕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特定的工作任務上,將其他「非工作」任務視為「不重要的小事情」,或許可以盡量避開陷阱。但很不巧的是,絕大多數的我們都身處在忙碌的社會中或必須將所有精力放在特定工作任務上,能分給瑣事的時間相當有限,以及在這麼有限的時間裡,查證訊息的真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當人們不疲倦且有充分的精力時,當然可以笑他人「連這種老掉牙的做法都會上當」;可曾想過當我們被生活或社會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只想爭取「多一點」的休息時間時,突然想到「這個月好像還沒有繳電話費,不繳電話費可能會導致「服務中斷、逾期費用或罰金」,面對這種小事第一個想法當然是「趕快解決掉」,卻沒有想到是「詐騙簡訊或訊息」。可能要到「需要再繳另一張電話費」的時候,才會想到「自己被詐騙了!」這個詐騙手法,只要天時地利人和,就會有人上當。
另外,談談「工作以外的小事情」,大腦會怎麼運作?當我們面對大事或重要事情時,會非常注重它的邏輯思考或前後是否有矛盾,但面對「工作以外的小事情」,能不動腦就盡量休息,這就是常聽到的「下意識地動作」或「大腦的自動化思考」,優點在於節省精力至比較需要的工作任務上。我們不是機器人,是「大腦喜歡好逸惡勞」的人類,能偷懶的就盡量偷懶,遑論對每件生活小事的邏輯查證?這是人的天性,沒有人可以24小時全身緊繃繃的活著。當報案時,警察問我:「你沒有想過財政部的載具怎麼會需要銀行帳戶嗎?」我說:「因為是小事(不動腦,大腦可以偷懶就偷懶),再加上習慣性動作(線上支付過於發達,幾乎都是下意識地在填寫資料),就被竊取個人資料。」
目前自己是第一個看到相關新聞,覺察被詐騙的人,進而去警察局報案。但警察說:「沒有任何財物損失,無法構成刑法的要件。只能給我開一張證明,但它沒有任何用處。」當時我問:「那打165專線有用嗎?」警察說:「他會記錄,但只是告訴你下次要注意,不要再犯。」所以,個人資料被竊取,沒有任何財物損害,報案,至少目前看起來是『安慰劑』居多」。將信用卡掛失是比較重要的事情,戶政事務所「換身分證」有難度,服務人員說:「除非有什麼重大事件,否則,不能隨意更換。」但已經拍了「換證照」且不安心,就「換了一張身分證的照片,工本費50元」。目前這樣做也只是心安而已,並沒有太大的作用。以上,詐騙集團雖然使用老掉牙的手法,但因為每個人不可避免會接觸到方方面面面的生活瑣事,在沒有足夠的時間、資源和精力查證下,再加上大腦偷懶的特性,只要我們剛好碰到類似的生活小事,再遇到相關的詐騙簡訊或訊息,「上當」是可預見的事。希望我們都別再遇到!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在詐騙猖狂的時代,遇到就遇到,好好學個經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