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不到 4 個月,就讓追蹤人數成長一萬人。
行銷這東西實在有太多「嘴砲」的空間了,所以我很重視實戰性。
要確保策略重複有效,只看到結論還不夠,要能事前計畫、過程追蹤、事後覆盤,這才夠完備。
圍棋裡,「覆盤」就是把下過的棋步從頭到尾再重現一遍、從中找出脈絡和策略盲點。
這樣棋力才會提升。
比起從 0 開始,這次的策略還包含了佈局、執行、實現。
以下會毫無保留的告訴你,看了能照著執行的必勝方法。
剛開始經營的時候,我基本上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但久了以後,我發現以下這些內容特別受歡迎:書評、行銷故事、人的心理機制。
根據創作者的領域、個性,每個人情況不同。
隨性寫作就像是「探路」,用多方嘗試來抓到自己讀者想看的方向。
累積一定內容量後,「加碼」就是關鍵策略了 —— 表現好的要繼續衝、迴響低的先減少。
這樣效率超高。
我現在大概每週會固定發一篇書摘、一篇國際故事。
這樣人氣好的時候每週會增加幾百、甚至上千個追蹤者。
其他的題材我就改成點綴式發佈,一邊蓄積能量、同時保持「多樣性」平衡。
秘訣:對的內容,加碼投注;迴響普通的,放輕權重。
雖然創作是很主觀的,但經營內容的「數據分析」不容忽視。
人的心理多少都有偏誤。
如果不看數據、只憑感覺走,很容易就會把精力放在自以為重要,但效益低的小地方。
例如:去計較幾點幾分發文最有利、斟酌字數要不要湊門檻,這缺乏科學根據、又可能阻礙執行。
社群的演算法是跟著讀者整體的需求調整變動的。
所以我會仔細回顧發文數據、觀察內容的細微變化。
以前,12 小時就差不多決定了內容會不會「爆」,但現在可能要等到 72 小時才見真章
關鍵並不是去記憶幾小時、幾天才是正確答案,而是要透過「觀察」彈性調整。
盡量客觀的去分析數據的趨勢,找出適合的策略。這樣才能少走彎路。
我建議重視這幾個指標:貼文的觸及數、各式主題的分享數、還有讀者留言的內容。
「日更」沒什麼訣竅,就是每天固定發文。
很多創作者都有完美主義,覺得一定要打磨到滿意才發佈。
但其實完美的構思永遠贏不了爛爛的計畫、但確實的執行。
「刷存在感」這個詞在社群經營還真的有用。
因為「固定報到」會讓潛在的讀者知道,每次上線都有機會滑到你的貼文。
現代人接觸的資訊量實在太龐大,如果你不經常出現、整天「集氣」就會很容易被忘掉。
我知道日更有用是因為臉書後台會提醒創作者:它會「每天計算」要不要推廣你的作品。
這不是強制的、壓力不用太大。
但社群有稍縱即逝的特性,如果你不日更的話,真的很難頻繁出現在讀者眼前。
(延伸閱讀:每天在社群花 10 小時,照三餐發有料內容會怎樣?)
這大概是所有秘訣裡最重要的一點。
我有一位強大的夥伴叫 Vivian,她像是我的追蹤者兼顧問兼教練。
從我最早開始經營的時候,她就在了。
Vivian 常常和我分享她覺得有幫助、有潛力的發文方向,也會每週幫我簡單計算數字。
到了後期,Vivian 說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幫忙了。
但我發現人都是需要回饋的,創作的路上有收到「即時回饋」很重要。
哪怕只是簡單加總、簡短回覆:「這週的數字比平均略高、按照這進度幾週內可達標⋯⋯」
對作者都是超有幫助的情報和回饋。
我很幸運,因為 Vivian 有精準的分析眼光,也不吝嗇給我意見、回饋。
她反而像是我訂閱的 Email 信一樣,每週幫我更新一份「電子報」。
如果你也想長期經營,那我跟你說:找個人幫你每週花 1、2 個小時。哪怕只是簡單記錄一下數字、分享一點點心得,都會超有用。
維持日更一段時間之後,有個超級好處:省時。
有用的東西你不用重新發明。
舊文可以透過「回收再利用」改寫翻新。
我有兩篇文,它們的標題分別是這樣:
1.《寫作文案,別再只用電腦螢幕看字了》
2.《最優美的排版,是長方型的》
第一篇有 16 個分享、4,551 次曝光。
第二篇其實內容沒變,但我把文字改寫、更換用語,就得到 482 個分享、52,368 次曝光。
但如果你之前沒有累積內容、沒有足夠的數據可以歸納,那這招的效果就不好了。
前期認真更新,後期就可以輕鬆乘涼。
大部分讀者印象沒這麼好,大概 4–6 個月你就可以把舊文拿出來改寫重發。
快速讓臉書追蹤數成長一萬人的 5 個方法:
1. 對的內容加碼
2. 分析數據
3. 日更
4. 找個人給回饋
5. 舊文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