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看過很多K-pop的東西,但總會想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看韓團,所以就想看看kpop到底有啥吸引力。
這些歌總會不自覺的使人想起,研究發現這些歌有比較快且相似的節奏和旋律,和特定的間隔或重複。另外,該研究找到了一些可以預測哪些歌能讓你不自覺的想起來的原因:旋律的結構、熱門程度和最近出現的頻率。這或許也能解釋,有段時間我滿腦子都是這首歌(一直有人在跳而且旋律很洗腦)。
心理學上有個光環效應,也就是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根據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看到好看的偶像,我們也會自動認為他的其他方面會是好的,韓星都是被萬裡挑一的,自然長相不會差到哪去。另外,許多韓星的人設是真的好,我們會看到美國明星整天八卦被傳來傳去,但看BTS或朴敘俊幾乎都沒什麼負面新聞,研究也證實名人自身形象會影響品牌的消費者意願。請個被經紀公司從小管好好的明星,總比一個可能會出亂子的人好吧!而且,如果偶像的行為能引起青少年認同與學習,可以使青少年自身有更高的自尊。
之前很流行一個詞叫多巴胺穿搭就是由Dawnn Karen博士發明的,我雖然本身除了創作外,因為過去曾社群媒體上癮而不使用了。但看一些同學的IG或韓星的MV,都可以感受到kpop中色彩鮮艷的視覺風格及有創意的內容,會讓人一直想看下去。這個博士也說:"通常有一群人決定時尚趨勢是什麼。"。然後我們就會有從眾心理去跟上潮流。我現在看路上很多人都會帶項鍊,可能也是因為社群媒體的影響吧?
馬斯洛有個著名的需求金字塔:
圖片來源:Cheers
研究發現,人們在感到孤獨時會觀看喜愛的電視節目,並且在觀看這些節目時會感到不那麼孤獨。而且在與偶像建立虛擬社交的歷程中,青少年不但不需要經歷社交被拒絕的歷程,還可以從對偶像的熟悉感中感受到想像中的親密感,撫平現實中不安、寂寞的情緒,以此滿足心理的歸屬感。青少年在討論偶像時,也可以有同儕歸屬感。這些偶像不僅是青少年心靈的寄託,更是與好友開啟話題的管道。研究發現,不管青少年男女,均偏愛男性偶像。可用發展心理學這個階段中,女性對母親的伊底帕斯因素減少;男性增加對父親的認同感,並選擇以男性偶像作為認同、學習的對象。女性因逐漸成熟而以男偶像作為理想的愛情對象;而男性則以男偶像刻劃自我形象。
粉絲與偶像建立的互動關係就稱為擬社會互動,我們在演化過程中就傾向建立社會連結,儘管這種只在銀幕上的關係沒有互動。但我們大腦從未進化到能夠區分我們透過媒體看到和聽到的人或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和聽到的人。因此,我們會以類似的方式處理和回應這些遭遇,導致各種形式的擬社會互動。另外,研究表明,這樣的關係可以建立青少年的自我身分及發展自主權。還有研究發現,準社會關係可以幫助低自尊的人感到更有自信,並且更接近理想的自我。
BTS會叫他們的粉絲ARMY,這是讓粉絲感到屬於一個群體,我自己喜歡的實況主KaiCenat跟IShowSpeed也會用相似的方式叫他們的粉絲Chat,讓你感覺他好像在跟你說話。偶像會有一堆幕後花絮或IG直播讓你感覺好像參與了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