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喀羅古道又稱石鹿古道,位在新竹縣南端被稱為後山的區域,蜿蜓在霞喀羅大山北端的林間谷地中,橫跨新竹縣五峰鄉的清泉與尖石鄉的秀巒之間,是昔日兩地泰雅族人往來的一條社路。
古道於大正9年(1920)間正式開鑿,是由霞喀羅警備道路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兩條古道所組成,據今已有百年歷史,其間歷經了理蕃、伐木造林、及登山健行等不同階段的發展,擁有豐富的歷史及人文內涵,同時也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尤其是每年深秋時候,更以楓紅聞名,吸引無數山友前往賞楓。
今日的霞喀羅國家步道只是其中石鹿到養老段,約22.5公里,共經過田村台、松下、楢山、朝日、柘楠、白石、見返、馬鞍、武神、栗園等10座駐在所。現僅保留田村台、楢山、朝日、白石、武神、馬鞍、栗園等遺址。
1997年一位20出頭的清大登山社女山友雪山飛狐,在颱風過後,獨自揹著25公斤的重裝,走訪霞喀羅古道。從清泉到秀巒,走了三天三夜,更為這條古道增添些許浪漫的傳奇色彩。
有賞楓經驗的人都知道,在臺灣要觀賞到滿山楓紅的景色,必須選在秋冬交替,氣候由暖乍寒,日夜溫差超過 15 度以上,頭兩波寒流來襲後的三、四天,正是楓葉轉紅的好時機,但這兩波寒流間隔最好約二到三週時間,若間隔太近,樹葉還來不及轉紅;若間隔太長,在第二波寒流到來之前,就已落葉歸根。所以需要氣溫的充分配合,也就是要些許的運氣,必須在天時與地利的配合下,才能演出一個完美的賞楓行程(霞喀羅紅葉情況可參考臉書霞喀羅生態旅遊粉絲專頁)。
霞喀羅步道總長22公里,登山口分別在養老及石鹿二端,筆者依照攀登難易,將步道規劃分為賞楓、健行、進階及挑戰等四種不同等級之行程:
石鹿登山口 →(1.2K,30分鐘)→ 田村台駐在所遺址 →(1.8K,60分鐘)→ 霞喀羅大山登山口岔路 →(1.7K,60分鐘)→ 往霞山及麥巴來山岔路 →(1.7K,40分鐘)→ 楢山駐在所遺址 →(3.8K,70分鐘)→ 朝日駐在所遺址 →(0.4K,20分鐘)→ 霞喀羅吊橋 →(1.2K,20分鐘)→ 白石駐在所遺址 →(1.5K,40分鐘)→ 白石吊橋 →(1.2K,50分鐘)→ 武神駐在所遺址 →(2.4K,50分鐘)→ 馬鞍駐在所遺址 →(1.6K,45分鐘)→ 栗園駐在所遺址 →(0.8K,25分鐘)→ 木炭窯 →(2.9K,100分鐘)→ 養老登山口
因每年年底為霞喀羅賞楓旺季,為免因人潮影響行進速度,建議由石鹿端進,養老端出,悠閒自在的漫步在色彩繽紛的秀巒山區,欣賞大自然的調色盤及充滿靈性薩克亞金溪,信步慢遊這條深具歷史人文色彩的古道。(以下介紹係彙整個人分別以健行賞楓、進階及挑戰行程三次造訪霞喀羅後整理出的精華部分,供各位格友參考)
設置於大正11年(1922年),此處是昔日的「木喀拉卡高地」,為日治時期控制泰雅族人的戰略要地,更是鹿場連嶺警備道的樞紐,當時設有酒保,供應道上軍警所有糧食等物資,駐在所西側小山丘設有四門大砲,附近霞喀羅群四社都在砲火射程範圍內。當年的基址面積達1800坪,如今則是周遭柳杉林立,大部份的基址已隱沒於荒堙漫草。由此地出發,另有一條「鹿場連嶺警備道路」(根本古道)。
設於大正11年(1922年),因此地盛產椎茸,故地名為「椎山」,卻誤植為「楢山」。 日本人曾在此地增設醫療所,是警備道上的重要據點之一。現地雖已無完好建物,但周邊人造杉木林立,伴著夯土屋舍牆垣遺址,散發著引人駐足的古樸韻味。
位於霞喀羅大山東南長稜,此處因可迎接清晨第一道曙光而得名之。駐在所坐落於高山步道之上的森林間,此處留有石砌駁坎與夯土圍牆等幾處遺跡。
舊稱「薩克亞金駐在所」,薩克亞金(Sakayachin)是泰雅族語,意指「可用做磨利刀峰的亮白石頭」。 此地在1917與1920年曾發生過兩次泰雅族人與日警的嚴重衝突,即史上的「霞喀羅事件」,事後日人開通警備道,並視為重要戰略要道,故於1922年設置薩克亞金駐在所。駐在所除辦公廳與宿舍外,在東側小丘設有砲台、西側設有瞭望台。國民政府遷台後,於1947年改稱「白石派出所」,並於1969年改建成今日的模規。直至1989年最後一批駐警離開,才正式終結這條步道的警備色彩。
白石吊橋建於日本大正十年(1921),距今將進百年(98年)的歷史,橋長145公尺,落差90公尺,橫跨薩克亞金溪,通過吊橋的搖晃感雖令人忐忑不安,但目光所及盡是溪谷秀麗景緻,以及兩岸蒼翠的山巒,令人目不暇給、美不勝收。每當楓紅季節,河岸整片夢幻又浪漫的紅、橘、黃景色,令人陶醉。
薩克亞金溪為泰雅語之譯音,漢名白石溪,源起於中霸尖山,為大漢溪上游,水量大、水質清澈見底,向北流至秀巒,與大漢溪的最遠源流塔克金溪(泰岡溪)會合,成為大漢溪的直接源流馬里闊丸溪(玉峰溪)。
名稱來由是一位最早來此開墾的泰雅族原住民Bawan,日人音譯為馬鞍,因而得名。目前駐在所基地、大門、石階及夯土牆仍依稀可辨,另有早期栽種的緋寒櫻,漸次自然演替的長梗紫苧麻、小梗木薑子等。由於早年部落以栽培椴木香菇為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栽植了可作為椴木材料來源的大面積楓香林,但隨著部落養菇產業式微,蔚蔚成林的楓香卻意外成為步道上的絕佳景點,不論是初春的嫩葉綠芽,抑或深秋的黃葉楓紅、晚冬的蕭瑟枯枝,都令來往旅人流連忘返。
原名為「塔拉卡斯駐在所」,早期是泰雅族部落-基那吉群「塔拉卡斯社」繁衍生息之地,泰雅族語「塔拉卡斯(Tarakkis)」即是「小米」之意,1947年政府接收後改稱「栗園派出所」,於1959年廢棄。「粟園」顧名思義就是「栽種小米之地」。如今,此地的植群已被逐漸擴展的桂竹林所取代,從昔日族人建造的房舍、取水的竹管、編製的竹簍容器等,更見證了部落生活發展史與竹材息息相關。粟園的桂竹林相著實令人驚艷,行走其間尤如走入電影「臥虎藏龍」場景。
【撤退計畫】
霞喀羅步道總長22公里,以位於步道11.8公里處之白石駐在所為中繼點,不論由石鹿端或養老端起登,如未能於下午1點前抵達白石駐在所,均強烈建議必須於下午1點開始原路折返,因二端路段均有崩塌及高繞地形,如在天黑之後通過,恐有安全疑慮,且通往步道登山口之連外道路狹窄,入黑後開車亦將增加行車安全疑慮。
【體能訓練】
雖然霞喀羅古道屬於一日郊山行程,但因全程長達22公里且部分路段因崩塌需下切溪谷或高繞,必須具備基本體能或由熟練的領隊帶領,始能安全通過。此外,因一日單攻屬進階行程,如加碼石鹿大山更增加行程難度,要輕鬆走完全程,建議先走一趟無崩塌地形的桶後林道來回24公里做為行前訓練,再評估自己是否能能負荷此一山行的運動強度。
【裝備提醒】
除了一般郊山行程要帶的登山裝備外,因步道位於中海拔之新竹山區(海拔約1600~1900公尺),全年最高溫為24-25°C、最低溫為7-9°C,屬於長年陰涼的山林地形,秋冬天氣多變,容易起霧,宜準備保暖防寒衣物,另因行程中必須通過多處崩塌地形,建議要攜帶手套及防滑之登山鞋。此外,為避免假日人多在高繞路段塞車,致發生遲歸的情形,務必要攜帶燈頭,以備不時之需。
【生態景觀】
此地區的動物資源豐富,包括有哺乳動物:台灣黑熊、台灣野豬、台灣獼猴、白面鼯鼠、長鬃山羊、山羌等;鳥類:棕面鶯、藍腹鷴、金翼白眉、山紅頭、紅山椒鳥、繡眼畫眉、大冠鷲等台灣特有種;及少數的爬蟲類與兩生類,莫氏樹蛙、觀霧山椒魚及過山刀等。
步道沿線柳杉、杉木、青楓、楓香、台灣紅榨槭、台灣八角金盤、烏心石、桂竹林、臺灣鐵杉、臺灣紅檜、臺灣胡桃等人工林與天然林中殼斗植物。此外,在駐在所周圍通常可發現數株山櫻花,那是日人為了表徵武士精神與思鄉情懷特別種植的。
【在地美食】
既然來到尖石鄉,一定要介紹一下在地好滋味:位於油羅溪畔,北角吊橋旁的原住民風味餐廳,谷哥媽媽的店Kina kakesan風味餐創意料理(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1鄰18號)
Tel:0975-246236
Line:0975246236
https://diner-275.business.site/
https://www.facebook.com/INNAIkitchen/
https://maps.app.goo.gl/b3Gx3Fq6AdKxW9kk8
※營業時間週一公休週二~週日 早上10點開始營業下午沒有休息時間,賣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