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活動是北美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10月31日加拿大許多社區和學校會為此舉辦活動。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個在我童年毫不重視的節日,在台灣也已然成為十月底許多人期待的創意慶典,從幼稚園到國小的學校也鼓勵變裝,小朋友可以在這一天打扮成喜歡的角色到學校,甚至還有派對和表演活動。
而面對即將到來的萬聖節,我在上禮拜就收到學校寄來的email,說明當天的活動,當天孩子可以裝扮去學校,而且他們會在學校附近的社區散步走一圈 。 這活動是不是很簡易輕鬆,沒錯,每當有特殊的日子加拿大公立國小的慶祝方式就是帶著在附近走一圈。萬聖節也不例外。
信件通知還寫了兩大重點指南:第一,當天歡迎小朋友們變裝,但非必須,不變裝也可以,你有選擇; 第二,羅列變裝的原則,以及不允許孩子做不適當的裝扮或爭議性的道具。
也就是,孩子可以選擇要不要特別裝扮的,尊重不想參加的意願,如果孩子有參與感,又不想裝扮成特定角色,也可以穿上秋天色系的衣服。
禁止穿到學校的服裝則是那些對於特定文化或信仰帶有刻板印象、偏見和種族主義色彩的符號、圖象以及文字,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孩子由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組成,必須在學校做出包容的示範。
配件上,劍、盾牌、警棍則禁止帶去學校。國外學校對於暴力事件是很敏感的,多半因為北美校園暴力事件時有所見,對於武器類相當謹慎。
在孩子為要糖果節日和扮成有趣的角色期待興奮的時候,我還蠻開心學校事先公告了規範,就能為孩子、家長、校方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通知裡也重申了反種族主義、反壓迫、反殖民主義和公平的立場,以及學校對待這個活動的態度是包容和尊重多樣化文化和生活經驗。我思考一下為什麼萬聖節要變裝的意義,除了好玩,大概也是一個彼此發揮創意、卻又發揮的彼此尊重的實踐機會吧?
那麼小孩要扮演什麼呢?其實變裝活動對已經10歲的孩子似乎已經沒那麼好玩了,不過因為是學校活動,她不免俗還是想參一腳,喜歡閱讀哈利波特的她想裝扮成女主妙麗,書裡的人物角色應該夠安全,不造成不良影響。也計畫當天在下課後和朋友相約去附近的社區Trick-or-treat (不給糖就搗蛋) 要糖果 。
這一傳統源自16世紀之前的英國,在1911年首次流傳至北美,出現在加拿大安大略省 (竟然是加拿大),並逐漸開始在北美流行起來 ,小朋友會穿上萬聖節裝扮,挨家挨戶的要糖果,對孩子來說,有一天能理所當然的要糖果,應該是小確幸吧。
在台灣,除非有辦活動,我想沒人會去敲別人的門要糖果,而在學校派對活動帶回來的糖果大概率是安全的,但如果你住在北美或萬聖節盛行的地方,想要帶孩子參與街坊鄰居或其他社區的要糖果活動,那麼一定要注意安全。
在北美,鄰近萬聖節的前夕許多家庭就會開始佈置自己家門口,傳統像把南瓜挖空,也就是所謂的南瓜燈 (Jack-o'-lantern),其他熱門的元素有蜘蛛和蜘蛛網、白色飄來飄去的鬼,還有綠色的科學怪人(Frankenstein),是我來到加拿大才知道的驚嚇角色,還有骷顱頭跟女巫。喜歡萬聖節風潮的人挖空心思佈置,去看看這些家門口,簡直就是創意競技場。
而以上這些鬼東西都見怪不怪,但我第一次感到非常炸裂的,是還有人把房子前面的草坪放上墓碑,寫著RIP,搭配一些乾枯的手骨從地底伸出來,雖然是假的,我不曉得你感覺如何 ? 但這個畫面…在我的華人魂心中,把自家草坪幻化成墓園,這...著實不妥啊~
有對萬聖節狂熱的家庭,但也有人並不想參與萬聖節活動,也不想在這天被打擾。所以接下來要提到的是,一個Trick-or-treat (不給糖就搗蛋) 的不成文規定。
如果那個房子沒有萬聖節裝飾,門前的燈沒亮,就不要去敲門要糖果。如果在美國,天知道會不會一開門迎接一顆氣憤的子彈。
還有,如果糖果是從不認識的人拿來的,建議就不要吃了 (更嚴格點,乾脆都不要吃),發現糖果包裝不完整的話,更是不要遲疑馬上丟掉,因為在過去就有發生萬聖節糖果中毒事件,或者被有心人士參雜違禁品或碎玻璃,雖然直接丟掉很可惜,但是這個風險個人認為能避開還是比較好。
萬聖節雖然好玩,對於孩子來說也算是另類的文化體驗,但是一定要注重安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