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臺灣音樂館舉辦了許石特展,有難得一見的黑膠、也有作曲家的創作原稿。而格外引人好奇的,是展場裡一張照片裡許石戴的墨鏡。
這副墨鏡身價並不高昂,材質也不特殊,但低調的色澤裡飽透露歲月的痕跡,讓走近的民眾,忍不住對它多瞧了幾眼,心想著關於這副墨鏡,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故事?
這副墨鏡,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在你心愛的歌單裡,或許有著許石的〈南都之夜〉。這首紅遍大街小巷的經典歌謠,肯定讓作曲家名利雙收吧?然而真實往往比小說更驚奇,也更充滿命運無情的玩笑。
當年遠渡重洋到日本求學的許石,受到了老師的影響,回國走上了採集民謠之路。他深刻地了解到,要以臺灣人的心,唱屬於咱臺灣人的歌。於是他拚了命的作曲和教學,家裡經濟卻從來沒有好過。
1952年許石成立唱片公司,他以為,透過唱片的推波助瀾,一定可以讓臺灣人聽見他的心聲。可惜當時唱片版權意識不高,盜版猖獗,他的唱片生意難以為繼,一家子的生活陷入困頓。
還好許石的牽手鄭淑華,為這個她摯愛終生的男人,一肩扛下許多愁。
婚前的鄭淑華,原本在煤礦公司上班。嫁給許石之後,她成了許石生命最堅強的後盾,除了包辦家裡大小事,許石的出版、作曲和教學,也一定有鄭淑華的幫忙。
但許石的音樂事業實在太不賺錢了。再過幾天,家裡的米缸就要空了。
許石和鄭淑華左思右想,徹夜輾轉難眠到清晨。
曙光從窗外照進來的時候,他們做了一個困難的決定:成立「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由許石和自己的五個女兒,四處巡迴演出。
這是最不得已的決定啊。如果不是最後一哩路了,許石不會願意讓自己的寶貝女兒,踏上這麼辛苦的旅程。
許石的夢想很偉大,但我以為,讓偉大夢想能夠無後顧之憂、得以安然地展翅高飛的,始終是鄭淑華的無悔付出。
都說「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無所不能、根本萬能的鄭淑華從來沒有抱怨過,從她認識許石的那一天起,她就知道要對他好,那怕山窮水盡,她也要為這個男人和這個家,咬緊牙關撐下去。
那怕再不捨、那怕眼眶含淚,鄭淑華也要故作鎮定,讓五個女兒和先生飄零四方,在陌生的土地,唱著寶島美麗的歌。
而這副泛著異樣神采的墨鏡,就是這段艱苦歲月的見證。
當年「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常常必須遠赴異鄉表演。有一回,全家人到松山機場,準備飛往日本。臨別前,許石就戴著這副墨鏡,親吻著小孩,告訴他們「要乖喔,不要讓媽媽擔心了。爸爸和姐姐一定很快就回來。」
當飛機終於起飛,留在臺灣的四個小孩,不顧鄭淑華的勸阻,跑上頂樓陽台,對著每架飛機揮舞著毛巾,嚎啕大哭,不知再次相見是何日......
許石的故事,是臺灣史上最動人的一片生命風景。
1980年,許石過世時,那時他的曲子〈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南都之夜〉,已然成為人們記憶的一部分。然而再過二十年,許石的故事已被多數人淡忘。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結縭多年的髮妻鄭淑華,不願後人擅用許石的歌曲,導致很長一段時間,你只能透過唱片聆聽這些歌謠,而無法在音樂會演奏。保護許石作品的心意誠可嘉勉,不過這也造成了當代樂迷和許石之間的距離。
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2014年在輔仁大學徐玫玲教授的奔走之下,她終於聯繫上許石的家人。當她閱讀到許石留下的手稿、照片以及這些令人動容的生命風景,她又是感動又是驚訝於許石和太太保存這些資料之完善,發願一定要為許石的作品付出最大心力。
然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在沉睡了將近40年之久之後,這些珍貴的史料終於呈現在世人的面前。這位被遺忘的臺灣大師——許石的故事終於得以被完整解碼。2018年3月「許石音樂圖書館」在臺南正式啟用,讓〈安平追想曲〉終於不再只是傳說,一首流傳在老爸老媽之間的青春哀歌。
伴隨著許家人的善意,身為樂迷的我們,也終於得以在音樂會上正式欣賞許石留下來的這些經典歌謠,而非只能在唱片上徒留追憶。而現在臺北市立國樂團將在11月舉辦兩場許石和楊三郎的音樂會。藉由他們傳唱無數的歌謠,致敬他們即使顛沛流離,也卻未曾放棄對生命的希望。
就像當年許石的那副墨鏡,是這樣那樣地替我們折射出溫柔的人性光彩,就好像在說,那怕長夜漫漫路迢迢,有愛我們終將一起前行,有音樂我們就能不孤單。
謝謝許石,謝謝鄭淑華,謝謝徐玫玲教授,以及謝謝促成這一切美好緣分的所有朋友。歌好情亦真,曲濃愛更濃,這場難得的許石和楊三郎音樂會,值得你呼朋引伴來參與!
𓂃𓂃𓂃𓄹𓄺𓂃𓂃𓂃𓂃𓂃𓂃
⭓ 青春戀歌─許石與楊三郎作品音樂會
⭔ 購票連結➠ https://tco.tw/t00CuyBM
專屬折扣碼➠T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