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新聞的時候看到一篇似乎是由偏好高股息投資的理財達人所寫的文章 (他應該是看了另一個財經 KOL 的影片由感而發吧),也許是因為他偏好持有高股息 ETF 和基金來達到退休後可以月月領息的被動收入目標,所以他的投資邏輯讓我這個市值型投資腦 + 理科邏輯腦感到頗為錯亂,於是我拿出之前曾經試算過的 Excel 再次確認,而根據試算結果,我找到的答案是:「 很難靠市值型 ETF 養老?好像不會耶,至少高股息 ETF 也不是更好的答案 」.......
以下我會就他的幾個觀點來提出我對應的想法,並非要引戰,而是就事論事,如果有數據我也會提出數據,如果沒數據,我也可以以一位 "已早退" 的退休人士的實務經驗來分享…..
▶️ 1
我要說的是,當你擁有這樣規模的資產時 ( 4000 萬 ),會考慮其他的方式,很多網紅就是因為他還沒有達成,喜歡用數據去模擬,就常會與事實偏離的狀況。
這個觀點我是同意的,的確,當資產達到一定規模時,你愈不可能把畢生辛苦攢下來的積蓄全部投入在單一投資標的......
我知道 006208 是台灣股票市值前 50 大公司的股票所組成的 ETF,所以我這裡指的 "單一" 是指 "只投資單一地區"、"只投資單一標的" (股票) 這樣過於集中的投資方式。以我的狀況,我除了投資台灣市值型 ETF (0050),還有持有台灣發行的美債 ETF (投資級公司債 / 00772B & 00720B),另外還有將 40% 的資金放置在美國券商 (Firstrade) 投入美股市值型 ETF (如 VOO、QQQ、VTI、VT),而債券的部份也持有美國 2Y 公債 (直債),以確保 2 年後還有一筆錢能再投入可能到時有大回調的美股。除此之外,為了讓我的投資標的具一定的分散性,我還將 10% 資金投資在與比特幣連動的美股 ETF (IBIT) 及直接購買比特幣現貨……
為什麼需要資產配置呢?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投資市場中的各種投資標的、資產種類會因為不同的周期、情緒、大環境利多利空消息而而驅動漲跌,因為資產屬性的不同 (投資、避險)、以及全球資金池的大小,當某些資產在漲的同時、必定有一些在跌。而這也代表在適當的配置的情況下,可以讓資產的漲幅不會落後大多數人,甚至在重跌的時候也不會讓人在心理層面上承受過多的壓力,而這是為什麼 "資產配置" 是唯一可以達到投資降低風險的唯一解方......
▶️ 2
賣股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可能會損失本金的規模,依據他的說法是依據平均數據,將每年的獲利 (資產利得) 賣掉,取得相當的被動收入。下跌的那幾年,如果這樣做,可是賠錢賣股,那是不是就傷到本金了,如果不賣股,就沒有被動收入,是不是很兩難?
賣股本身股數減少,他們以理論去算每年的成長率,把賺的資本利得賣掉,理論上沒損及本金,但事實就不是這樣,如果真的是平穩的股票,那是可以,但往往股市就不會沒有波動,大概每 3 年左右,就會給你一個不大不小的驚嚇,所以,當景氣不好時,賣股取得被動收入,會直接傷到本金的規模。
這個顧慮很合理,因為我也曾經有過。在退休後的第一年,為了確保這套方法可行,我曾拿我已購得的 0050 股數、搭配過往 0050 的年化報酬 (Y2003 - 2021),來模擬如果未來 0050 的績效如過往這 22 年一樣上上下下、驚險刺激,那在股市大跌的情況下賣股以取得每年所需的現金流之後會不會讓本金失血過多,最後無以為繼?最後試算出來的結果發現,即便每年提領的金額隨通膨 3% 逐年增加、即便 0050 的殖利率依然是少少的 3-4%、即便每年還是得賣個 1-3 張的 0050 持股來補足現金流的需求,在過了 22 年後,股票總市值不僅沒變少,居然還遠遠超過我當初投入的本金,真的是太驚人了......
為了再次確定這套方法真的可實行,我又再次進行試算,而這次我加入了一些更嚴苛的條件。以下是本次試算的 "前情提要":
一 〉初始本金為 1500 萬
二 〉使用 0050 & 0056 Y2008 - Y2024
年化報酬率來計算
【 說明一 】選擇 Y2008 當年的報酬率做為計算的起始點是因為回顧過去 0050 & 0056 的歷史,2008 年是績效最差的一年。我想模擬最糟糕的情況 -> 假設明年 (2025) 要退休,但退休第一年股票市值直接回落一半會怎麼樣?
【 說明二 】計算方式是從元大投信官網下載 0050 & 0056 的歷年淨值數據 (不含息),然後計算每年投報率 ( ( 年底淨值 - 年初淨值 ) / 年初淨值 )
三 〉為了模擬最糟的情況,我假設在 2024 年我一次投入所有本金,並且以當年的最高價為購入成本,0050 為 $202.8
,0056 為 $42.7
四 〉第一年的提領金額為本金的 4%
,之後逐年以通膨率 3%
增加
五 〉根據 Y2008 - Y2024 實際平均殖利率做為每年領取股息的計算依據,0050 殖利率為 3.4%
,0056 為 6.1%
六 〉每年年初以去年年底的價格賣股補足現金流;若股利大於所需現金流,則於年底將剩餘資金以年底收盤價再買股投入
以下是以這些數據模擬出來的結果......
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
$36,992,215
VS 0056 - $28,530,367
)。不過,若 0056 領到的超額股息再扣除掉所需現金流後沒有再投入的話,那期末的市值只會剩下 $21,106,377
(表格三)......$20,568,356
VS 0056 - $18,798,022
)......所以結論是.........
▶️ 3
市值型沒有不好,適當配置也能增加你的報酬率,但不太適用於需長期要穩定收入的族群,比較適合有穩定的主動收入 (例如上班族或幫小孩存未來教育資金),平常不會動用,至少存個 5 年以上,當大漲時一次提領,會是比較好的模式。
迷思一
/ 市值型 ETF 無法滿足長期穩定現金流
首先,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這位理財達人也認同配置市值型 ETF 是可以提高報酬率的,然而有了較高的報酬卻無法像高股息型 ETF 一樣滿足 "長期穩定現金流" 這件事似乎有那麼一點邏輯不通,我想原因可能在於,一般偏好投資高股息型 ETF 的人會把 "股息" 和 "現金流" 劃上等號,然而這就等同無視一個事實,那就是股息也只是從一塊原本就屬於你的大蛋糕中切下一小塊給你,這代表和持有市值型 ETF 最大的不同在於,是你自己切蛋糕 (市值型) 還是別人沒問你要吃多大塊的情況下就切一塊蛋糕給你 (高股息型)......
所以持有市值型 ETF 是否可以滿足長期穩定現金流這件事,根據我上面的試算,似乎也不是無法達到的事,而這個操作的方式就有點像是,把錢存在股票裡,之後有現金流的需求時再依規劃提領即可,不必糾結你的帳面股數是否因此而減少,因為只要長期持有,股票的帳面市值還是會隨時間增加的......
另外,何謂穩定現金流?我想應該是每年固定時間會獲得固定或較去年還要更多的金額吧。然而根據 0056 過往配發的股利記錄,我發現我無法預測我明年是否會領到和今年一樣、甚至更多的股利,我想根本的原因是,股息也是來自公司的獲利,如果公司無法保証獲利的穩定,那股利又怎麼會穩定,而你要的現金流又怎麼可能會穩定呢?
迷思二
/ 提領的時間是根據股價漲跌、而非需求
"當大漲時一次提領" - 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很多操作上的疑問,比如多少的漲幅才稱得上 "大漲"?如果持有五年後帳面獲利達 100%,算是大漲嗎?那我該全部賣出嗎?賣出我這筆錢要用在哪裡、放在哪裡?是該在股價回跌多少 % 後再投入?如果我一次提領後股價噴出又漲了 50% 我會心痛嗎?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決定什麼時候該賣股、該提領,應該是根據需求,而非股價的漲跌,而這也是我找到唯一一個不會在賣股後讓我產生這麼多疑問和情緒的方法。也就是說,當需要用錢時,即使沒有大漲,也應該一次提領,但如果無需用錢,那即使有大漲也不該隨便提領、中斷複利滾存的效果......
▶️ 4
那同樣的本金規模 4000 萬,我們用高股息ETF,可以取得多少被動收入呢?
我們用 7% 來計算,可以約得 23 萬/月,不要說 7% 太高,高股息以平均 6~8% 是差不多的數據,市值型都可以用平均來算,我用 7% 來算,絕對不是美化數據,且如果加上複利效應,也不會只有 7%。
這段話的言下之意是指靠高股息產生被動收入是比較好的,然而文中他也提到 "市值型的平均績效數據通常優於高股息型,這沒什麼好辯論的",那為什麼市值型 ETF 的績效優於高股息型 ETF,但卻不能達到一樣好的被動收入?這邏輯我真的不太懂。會有這樣的觀點,一般來說都是因為對於賣股來取得現金流是有障礙的,然而卻忽略其實股利配發的過程也只不過是別人在幫你賣股票而已,並非是一筆從天上掉下來額外多出來的錢.......
最後,配息率 (殖利率) 不等於報酬率,高配息也不等於高報酬,只專注在配息率而不是總報酬率似乎有點劃錯重點的嫌疑。讓我們這樣來思考,假如一間公司每年僅能獲利 5%,然而卻得發 7% 的股利給股東,你認為這間公司長期下來資產會是增加還是減少?我想這個答案應該顯而易見吧.......
▶️ 結語
根據台股 ETF 受益人數排行榜來不難看出台灣投資人對高股息型 ETF 的偏好,雖說即使擁護市值型 ETF 的老師、達人為了島內的和平也還是會說出:「 如果你真的需要現金流那還是可以買高股息 」,但事實上,只要可以克服心魔,在股市下跌時仍然可以根據需求賣股補足現金流,退休人士仍然可以持有市值型 ETF 安心養老的。但如果你不是那麼在乎因為超額配息而造成長期下來複利效果的落後而造成的損失,在可以認同這點的情況下,那好吧,你可以繼續選擇高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