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在茶水間遇到A,忍不住讚嘆說:「聽說你簽了張大單啊!真是恭喜!」A微笑點頭著答謝,T問:「這客戶哪來的?怎麼簽的,雖然我不是你們單位的,但也很好奇啊,而且還把這個老闆要大家極力推動的品項,推到新市場,一定有什麼曲折離奇的吧,說來聽聽。」A陷入思考中,好一會兒才喃喃自語說:「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仔細想想大概就是這幾個重點做對了吧!」
T睜大眼睛說:「那你快說啊!」
A緩緩地說出四個字:「D-E-A-L ,make deal。」
Decision maker 找到可以做決定權的人
根據數據調查,B2C銷售模式平均說服兩個人,但在B2B銷售模式下,平均要說服六個人,尤其是金額越大,就要想辦法和有決定權的人對談,因為決定權越高,越可以縮短洽談到成交的時間。
剛開始A接到客戶S詢問函時,就發現有兩個和平常收到的詢問函不同,第一個客戶附上了詳細的需求表,通常這只有兩種情形,一種就是客戶很明確在找某項商品,不是來函問問,第二種情形就是客戶手上也許有某家廠商的報價,想要取得第二家報價,做個比較。
A注意到的第二個不同是來函詢問的不是採購人員,也不是工程師或是商務發展經理(其實就是銷售單位),而是執行長,進而去查詢公司規模,發現是家頗具規模的公司,這代表執行長不是隨便亂掛名的,代表執行長有相當程度的決定權,同時也代表這個計畫是很重要的,才會由執行長來處理,因為如果是由採購人員或是工程師來函,前期的規格以及需求探討可能就要花上許多時間,有時採購人員對專業技術了解不多,還得先去跟工程師確認後,才回覆訊息,沒有足夠決定權的對應窗口,往往都會把很多資料都問清楚,才會向上呈報,而業務還得想辦法讓對應窗口有相當的信任,才會讓窗口願意背書,願意把業務引薦給有決定權的人,有一半的機率是連決定權的人都沒聯繫到,案子就胎死腹中了。
所以當A經過前兩三封的信件往來,再次證實客戶對這個品項的需求雖然不是相當急迫,但也希望能快速執行,因此頗有機會推進,而對應窗口確實有高度決定權,所以在溝通時間可以大幅縮減,這樣的初步確認後,就決定接下來的佈局了。
Evaluation 每個字裡行間都要細細評估
剛開始A回覆信件的速度是緩慢的,因為客戶問了很多技術問題,這個需要技術專業經理確認,但從客戶字裡行間知道客戶其實很希望快速釐清一些相關問題,但偏偏遇上技術團隊剛好接連的出差,為了避免客戶久後,A就技巧性的回覆客戶,首先詢問技術團隊是否先前類似的品項可參考,得到資訊後,A就先把相似品項的照片以及一些資訊回覆客戶,同時告訴客戶,團隊還在討論怎麼修改設計,才能符合他的需求。製造等待空檔中的緩衝信件可以傳達至少兩個訊息:
1.表示我們有經驗,所以值得信任。
2.讓客戶感覺自己的需求有被重視。
同時,也等於為技術團隊爭取到一些多的討論時間,而在後續的討論中,A除了在從中學習到更多的專業技術外,也會在每次討論後先預設提出更多問題,有時候就算客戶信件中沒有提到的問題,但因為在討論過程中,一些因果相關或是可能衍生的問題,都可以先釐清楚,因為這在後續的信件往來中,如果已經先預期到客戶的下一步甚至下兩步,那麼就可以節省更多的往返詢問,而可以快速的回覆,就能掌握推進訂單的時間與節奏。
能預先想到客戶的下兩步,就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擬定最好的對策。
Achievable 可實現的
客戶經常期望可以滿足所有的願望,但有很多時候受限於現實因素使然,與其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不如換個說法,透過詢問與討論,讓客戶聚焦在我們可以替他實現的部分,而且要強化可以實現的部分帶給客戶的好處,因為人會習慣在意「沒有」的部分,忽略「有」的東西,所以當客戶覺得你能夠給他的「有」不夠多,就會一直希望妳想辦法去填補「沒有」(就是不可能達到)的部分,當你拒絕,客戶的失落感就會更大。
所以要降低客戶的失落感,聚焦到「有」的可實現性與美好,可以用幾個tips來轉移。
1.瞭解客戶為什麼要做那些不可能達到部分的原因與考量。
2.先認同客戶想法,然後用專業切入分析可行性以及風險,特別是有些風險是客戶沒有考慮到的,可以用案例分享給客戶。
3.用同樣專業的方式,告訴客戶為什麼我們建議這樣做,會為客戶帶來什麼樣的好處。
這幾個tips的用意其實都是透過互動,開始跟客戶勾勒購買之後的藍圖(可行的部分),同時針對這些藍圖給承諾(帶來的好處),這對客戶來說,除了增加對我們的專業信賴之外,也無形中讓客戶朝向我們希望的方向走。
Long term business 生意場上總會再相見
成交當然是每個銷售人員的期望,但每一筆洽談,不管成交與否,追尋的都是長期關係,而非一張訂單的短暫火花。洽談過程中,客戶曾經來信表示,經過評估後決定要下單給另一家廠商,此時此刻的你,
你會怎麼去回覆這封信件?
A當然覺得失望,畢竟從先前的信件往來中,A覺得能夠成交的機率有50-60%,還在想著該如何推進時,卻換來客戶這樣的一封信,說不難過真是騙人的,但A反覆看著客戶信件,卻有了不同的想法,第一,客戶決定要跟誰下單,其實無須通知,但客戶卻寫了封誠摯信件告知,代表這個客戶是可以保持良好聯繫關係,因為這是個相當注重禮貌與尊重的客戶。二、客戶告知信件中,透露出一些可惜的語氣,這也代表說也許這次沒機會合作,不代表以後沒機會。
抱持著這樣的想法,A決定好好寫封信回應客戶,當作是跟這張訂單告別。從先前的討論積極度以及相關互動中,明顯感受到客戶確實有考慮要合作,只是這考慮不夠肯定,因此成了他口袋名單中的一家,客戶想要親自來訪做確認,因為行程安排,先去了另外一家,心裡就有了一種安心感,這就像買(租)房子一樣,當你經過篩選剩下口袋名單,你會想親自去一一確認,在確認過程中,只要遇到自己覺得100%符合的,就會毫不猶豫決定,至於還在口袋中的名單,就會被放棄了。
這是A在回信的心情,當然還有另一個為長期關係的鋪陳,在競爭的生意場上,有時候只要對手的一個疏忽,就是自己的機會,要讓客戶在發現自己萬一選擇錯誤時,會想起憑藉先前的洽談體驗與無形中建立的信任,客戶會第一個想起你,願意找你一起解決問題,認定你是他相信的夥伴。
當時A沒想到的是這張本來沒成交的訂單峰迴路轉了,兩週後客戶來函表示想再跟A洽談這個計畫,很顯然在客戶的提問中,A似乎抓到客戶回頭的原因,一來是對方有些交易條件無法符合(不願妥協)客戶需求,二來是客戶覺得當初放棄我們的原因,似乎沒有想像中的難以克服,於是就這樣進入到最關鍵的最終討論,當客戶提出預算以及交貨時間的要求時,A就知道客戶的急迫性比原本來函詢問時更高了,這代表就算A不催促成交,客戶都會急著想成交。
成交的機率隨著客戶的急迫性拉高,但此刻更需要謹慎的評估每一步,首先是A確認可以滿足客戶的交貨期,但A希望提高成交價,於是A在最終報價上計算許久,從公司期望的價格往上加議價的空間,議價要加多少,可以從市場行情以及對客戶的了解來去斟酌,在最終報價單給客戶前,A先透過信件試探,先把利多(交貨期)釋放給客戶,然後婉轉地跟客戶暗示預算可能要提高,才能在年底旺季安排在優先名單,果然從客戶回信中得到寶貴的資訊,執行長準備去跟董事會提案,而且他可以把握提高某個金額的預算,但這個金額與A期望的還有一些落差。
A再回頭去看往來的信件,判定執行長一定會想辦法讓董事會同意這個計畫,因為A曾說過計劃的重要性,同時A認為執行長可以爭取的預算增加金額應該可以更高,因為他說的金額是他的權力就能定奪,所以不需董事同意,只是要知會,因此如果這個計劃的重要性高,代表可以提高更多預算,於是A根據客戶說可提高的預算為基礎,提出約莫高20%的價格,而且算出最終期望成交價應該會落在多10%,事實上,公司可接受的價格是多5%即可。客戶如A預期的議價15%,接近主管開的底價,但A有信心可以拿到更好的價格,於是跟客戶承諾如果可以在期限內正式下單以及匯入訂金,A就願意使命必達期限內交貨,但可接受價格是10%的折扣,也就是A當初報價時就設定的目標價。
信件回覆後,A忐忑不安的等了兩天,終於得到客戶來函通知董事會通過提案,會在期限內下單必且匯入訂金,A雖然很鎮定的回信,謝謝客戶的支持,但天曉得收到確認信件時,A正在出差的路上,若非在公共空間,A真的忍不住要手足舞蹈了。
T聽完A的描述說:「哇賽!真的是峰迴路轉耶!」A說:「就是啊!所以我上輩子應該扶了很多老奶奶過馬路,所以遇上這樣的好客人。」語畢,T和A哈哈大笑,但只有A自己才知道,這張訂單背後的點滴,從來都不容易。
#海邊小鎮的工作日誌
#Maded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