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跟我不一樣而已
在工作中,我們時常會遇到與自己思考方式、工作習慣截然不同的夥伴。當面對這些「不一樣」的人,我內心總會有種不安:這樣的方法對嗎?會不會有問題嗎?甚至會忍不住覺得,他們這樣是「錯的」,我需要改變他們的想法。
然而,隨著時間演進,我慢慢發現,團隊中的那些「不一樣」,讓這個團隊產生了更多元的樣貌,反而成為許多突破的關鍵。 在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不一樣又怎樣?」
從零開始建立團隊的過程中,我親自參與了每一位成員的面試。我的目標很清楚:找到能力出色、價值觀一致、特質相近的人。我希望這個團隊不僅能高效運作,還能彼此和諧相處。幸運的是,我做到了
這些成員真的很棒,不僅專業能力突出,人格特質也令人讚賞。不止一個人跟我提過:「你們團隊有一種獨特的『氣質』 — — 好溝通、溫暖有禮。」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這樣的氛圍下,工作進行得非常順暢。我感到非常滿意,也一度認為,這就是理想團隊的樣子。
隨著今年接手另一個團隊,我心中的理所當然遭遇到了挑戰。新團隊的風格與原先的團隊截然不同。這批成員不是我自己挑選的,他們有自己的風格和習慣,也帶來了完全不同的能量,他們和我過去所習慣的模式非常不一樣。
這種不一樣帶給我非常大的「困擾」。這些人的思考方式和我熟悉的模式不同,他們的反應和思考邏輯也讓我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排斥。我無法快速理解他們的行為,也很難完全認同。
或許,我心中也有很多所謂的「應該」吧!?
在意識到自己心中存在許多「應該」之後,我試著去面對這些念頭。我承認這些「應該」不一定是對的,也不一定適合新的團隊。它們可能是來自過往經驗的積累,也可能是一些尚未被質疑的慣性思維。這些「應該」曾經幫助我建立了目前的團隊,但也可能成為當前進步的阻礙。
我開始跟團隊成員坦誠這一點。我告訴他們,我心中有些預設的標準,這些可能因為過去帶給我成功,或是源於某些不好的經驗,讓我下意識地認為某些方法才是「應該」的。我需要一些時間釐清這些想法,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努力避免用我的「應該」去框限他們,因為我知道,這樣做只會限制團隊的可能性。
在意識到自己的「應該」之後,我開始反思,這些「應該」背後是否還有它存在的理由?我回頭檢視那些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逐漸意識到,過去的經驗並不一定適用於現在的情境。
很多時候,我們記得了自己「應該」做什麼,卻忘了為什麼一開始要這樣做。我所依賴的那些方法和規則,曾經在某些情境中發揮了作用,但在新的環境裡,它們未必還能有效。當我試著追溯這些「理所當然」的根源時,才發現許多習慣可能只是過去成功的偶然產物,而非不可取代的真理。
重新檢視它們的過程並不容易。它迫使我去挑戰過去的自信,並開放接受新方法的可能性。但正是這樣的檢視,讓我發現了一些更適合現在的方法。一些原本堅守的規則,經過調整後,反而為團隊帶來了更大的效率和靈活性。
每個人的「應該」和「理所當然」,都是過去經驗的沉澱。
在面對不一樣的人和事時,我試著學習放下執著於過往經驗的「應該」,去重新檢視那些「理所當然」。當我試著理解和接納這些差異時,不僅解放了自己的視野,也為團隊帶來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不一樣又怎樣?正是這些不一樣,讓我們有機會挑戰過去的思維框架,發現新的解決方案,甚至找到比過去更好的路徑。這些不一樣,最終成為了我們團隊成長的力量。
經驗是我們的資產,而不該成為枷鎖。當我們學會與過去共處,卻不被過去束縛,才能真正迎接未來的更多可能。
----
在開始學習 Coaching 之後,我很常在對話中詢問對方背後的原因,試著理解他們的思考脈絡,幫助他們釐清自己的「理所當然」。但「當局者迷」,我忽略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我是否也應該回頭問問自己?我的思考脈絡是什麼?我的「理所當然」又是基於什麼原因產生的?
察覺後,也許不會立刻帶來改變。但我知道,察覺本身就是一個開始。改變需要時間,而它正是在這些反思的過程中逐漸發生。
當然,回頭思考,有時也可能讓我更堅定原本的想法。但那時候,這些想法已經不再是「應該」或「理所當然」,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