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中的畫布》004 牧羊人帕里斯(於1787年創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牧羊人帕里斯》(The Shepherd Paris),由讓-巴蒂斯特·弗雷德里克·德馬雷(Jean-Baptiste Frédéric Desmarais)於1787年創作。這幅畫中,德馬雷以帕里斯作為主角,展現了他精湛的解剖學掌握能力。

作品描繪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以牧羊人身份出現的場景,以裸像形式突出了其優雅的身體線條與自然姿態,彰顯出新古典主義對人體美學的追求。德馬雷細膩的筆觸和對人體結構的精準刻畫,使這幅作品成為他藝術技巧的典範之一,也為帕里斯的傳奇形象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raw-image


《牧羊人帕里斯》(The Shepherd Paris)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尚-巴蒂斯特·弗雷德里克·德馬雷(Jean-Baptiste Frédéric Desmarais)於1788年創作的油畫作品,現藏於加拿大國家美術館。

此畫描繪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手持金蘋果,準備將其頒給最美的女神,這一決定最終引發了特洛伊戰爭。德馬雷在這幅作品中展示了他對人體解剖的精湛掌握,人物姿態自然,線條流暢,充分體現了新古典主義對古典美學的追求。

這幅畫作是德馬雷在羅馬法國學院學習期間的作品,當時他正接受學院的評審。

畫中的帕里斯神情專注,似乎在思考即將做出的決定,這種內在的戲劇性增強了作品的深度。德馬雷通過這幅畫展示了他對人體結構的深入理解,以及他在描繪人物動態方面的高超技巧。

這幅作品曾被誤認為是德馬雷的同時代人讓-熱爾曼·德魯埃(Jean-Germain Drouais)的作品,但後來確認為德馬雷所作。

這幅畫作的精湛技藝和深刻內涵,使其成為新古典主義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


欣賞讓-巴蒂斯特·弗雷德里克·德斯馬雷(Jean-Baptiste Frédéric Desmarais)於1787年創作的《牧羊人帕里斯》(The Shepherd Paris),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

  1. 解剖學的掌握 這幅畫展現了德斯馬雷對人體解剖的卓越掌控。畫中帕里斯的身體比例精準,肌肉結構清晰且自然,展現出藝術家對人體動態與結構的深入理解。可以觀察他的身體姿態、肌肉張力,感受畫中人物的生命力。
  2. 情感與神話故事 帕里斯是特洛伊神話中的重要角色,這幅畫將他塑造成一位牧羊人的形象,帶有平靜與沉思的氛圍。欣賞時可以思考畫中帕里斯的表情和姿勢如何傳遞他的內心世界以及與神話故事的關聯。
  3. 光影與細節 藝術家運用了柔和的光影效果,突出了帕里斯的身體線條和質感,讓整幅畫顯得更具立體感。細看畫中的陰影過渡和肌膚的細節處理,可以發現德斯馬雷對光線和物質質感的敏銳捕捉。
  4. 新古典主義風格 這幅作品具有新古典主義的典型特徵:優雅、和諧與對古代神話題材的關注。觀賞時可以注意畫面的構圖平衡和帕里斯形象的理想化處理,體會藝術家如何透過這種風格向古希臘和羅馬藝術致敬。

欣賞這幅作品的過程,是一場與藝術和神話的深度對話,不僅能感受到藝術技巧的高超,還能進一步理解帕里斯這位傳奇人物的文化意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auh Tom的啦滴賽
8會員
336內容數
無聊攪屎
Jauh Tom的啦滴賽的其他內容
2024/12/20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簡介與書評 作者:Gabrielle Zevin 簡介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說,探索友誼、創造力以及遊戲世界中的人性。故事的核心圍繞兩位兒
Thumbnail
2024/12/20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簡介與書評 作者:Gabrielle Zevin 簡介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說,探索友誼、創造力以及遊戲世界中的人性。故事的核心圍繞兩位兒
Thumbnail
2024/12/13
《The Nvidia Way》簡介與摘要 簡介 《The Nvidia Way》是由泰·金(Tae Kim)撰寫的一本深入探索Nvidia公司歷史、文化以及成功之道的專著。本書以半導體行業中的革命者Nvidia為主題,講述了該公司如何從1993年的一家小型圖形芯片創業公司成長為全球最具價值的企
Thumbnail
2024/12/13
《The Nvidia Way》簡介與摘要 簡介 《The Nvidia Way》是由泰·金(Tae Kim)撰寫的一本深入探索Nvidia公司歷史、文化以及成功之道的專著。本書以半導體行業中的革命者Nvidia為主題,講述了該公司如何從1993年的一家小型圖形芯片創業公司成長為全球最具價值的企
Thumbnail
2024/12/06
第三部分:放棄:實用指南 第七章:準放棄:暫停與轉向 第七章「準放棄:暫停與轉向」探討了放棄的多元形式,並重新定義放棄的意義,特別是「準放棄」這種介於堅持與全然放棄之間的行動。以下是主要內容的詳述: 1. 準放棄的定義與意義 準放棄(Quasi-Quit)是指在不完全放棄某事的前提下,重
2024/12/06
第三部分:放棄:實用指南 第七章:準放棄:暫停與轉向 第七章「準放棄:暫停與轉向」探討了放棄的多元形式,並重新定義放棄的意義,特別是「準放棄」這種介於堅持與全然放棄之間的行動。以下是主要內容的詳述: 1. 準放棄的定義與意義 準放棄(Quasi-Quit)是指在不完全放棄某事的前提下,重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牧羊人帕里斯》(The Shepherd Paris),由讓-巴蒂斯特·弗雷德里克·德馬雷(Jean-Baptiste Frédéric Desmarais)於1787年創作。這幅畫中,德馬雷以帕里斯作為主角,展現了他精湛的解剖學掌握能力。 作品描繪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以牧羊人身份出現的場景,以裸
Thumbnail
《牧羊人帕里斯》(The Shepherd Paris),由讓-巴蒂斯特·弗雷德里克·德馬雷(Jean-Baptiste Frédéric Desmarais)於1787年創作。這幅畫中,德馬雷以帕里斯作為主角,展現了他精湛的解剖學掌握能力。 作品描繪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以牧羊人身份出現的場景,以裸
Thumbnail
這本書描述了聖修伯里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在Peter Sis的畫筆下更是深刻的將聖修伯里熱愛飛行的過程描繪了出來,而Peter Sis更是讓聖修伯里的最後遇見了那隻他想念的「小狐狸」。
Thumbnail
這本書描述了聖修伯里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在Peter Sis的畫筆下更是深刻的將聖修伯里熱愛飛行的過程描繪了出來,而Peter Sis更是讓聖修伯里的最後遇見了那隻他想念的「小狐狸」。
Thumbnail
這張是去年二月畫的。 沒有畫過馬,在網上找參考照片找了好一陣子,才勉強找到一張差強我意的。 以前看過某節目,介紹世界各種馬匹,有的馬,馬鬃飄飄,像長髮飛舞,配上同樣飄逸的馬尾,奔跑起來,很是優雅迷人,我尤其愛看慢動作播放的片段,白色或淺色馬,在那樣的畫面中,仿似天馬。 找不到那樣美麗的照片,純
Thumbnail
這張是去年二月畫的。 沒有畫過馬,在網上找參考照片找了好一陣子,才勉強找到一張差強我意的。 以前看過某節目,介紹世界各種馬匹,有的馬,馬鬃飄飄,像長髮飛舞,配上同樣飄逸的馬尾,奔跑起來,很是優雅迷人,我尤其愛看慢動作播放的片段,白色或淺色馬,在那樣的畫面中,仿似天馬。 找不到那樣美麗的照片,純
Thumbnail
電影雖然是透過驢之眼,看這驢(愚蠢)世界,但也因為EO的視角,我們漸漸的被代入了,驢是我,我是驢,所以《如果驢知道》被指為是一部富有詩意的作品,具有一種隱喻的世界觀,也給了我一些或說是聯想,或說是提醒:人類與動物的依附關係;馬戲團、海生館、動物園存廢的思考。並期待不再有〈動物的悲歌〉這樣的故事發生。
Thumbnail
電影雖然是透過驢之眼,看這驢(愚蠢)世界,但也因為EO的視角,我們漸漸的被代入了,驢是我,我是驢,所以《如果驢知道》被指為是一部富有詩意的作品,具有一種隱喻的世界觀,也給了我一些或說是聯想,或說是提醒:人類與動物的依附關係;馬戲團、海生館、動物園存廢的思考。並期待不再有〈動物的悲歌〉這樣的故事發生。
Thumbnail
✔️一幅畫看世界: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的瞬間 不知道作者篩選作品的標準是什麼,還是動畫電影導演的眼光獨特,他選了不少”特殊”的作品(不華麗也不恐怖的那種),可能是帶有什麼隱喻吧,就是看起來普通,其實很有內涵😎 另外,本書裡還有伊斯蘭、印度及朝鮮的畫作,平常我們不太有機會接觸這些國家的作品
Thumbnail
✔️一幅畫看世界:與31位藝術史上的大師目光交會的瞬間 不知道作者篩選作品的標準是什麼,還是動畫電影導演的眼光獨特,他選了不少”特殊”的作品(不華麗也不恐怖的那種),可能是帶有什麼隱喻吧,就是看起來普通,其實很有內涵😎 另外,本書裡還有伊斯蘭、印度及朝鮮的畫作,平常我們不太有機會接觸這些國家的作品
Thumbnail
狩獵與自然博物館證明了,一個博物館能夠超越它所有展出作品的總和。在其中的旅程引導我們思索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作為一個個體,作為一個人,關於我們是什麼,我們是誰。
Thumbnail
狩獵與自然博物館證明了,一個博物館能夠超越它所有展出作品的總和。在其中的旅程引導我們思索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作為一個個體,作為一個人,關於我們是什麼,我們是誰。
Thumbnail
某日三毛在墳場偶遇一瘋狂老人,購買了數支手雕石像. 鑒於伊斯蘭禁止崇拜偶像,以抽象藝術見長,讓人對這幾支具象石雕格外好奇,反之,若放入非洲文化脈絡裡,則有不同視野的詮釋. 若依照《永遠的寶貝》裡的石像照片,我們是否能在摩洛哥尋獲類似物件?又能解讀出什麼樣的故事呢?
Thumbnail
某日三毛在墳場偶遇一瘋狂老人,購買了數支手雕石像. 鑒於伊斯蘭禁止崇拜偶像,以抽象藝術見長,讓人對這幾支具象石雕格外好奇,反之,若放入非洲文化脈絡裡,則有不同視野的詮釋. 若依照《永遠的寶貝》裡的石像照片,我們是否能在摩洛哥尋獲類似物件?又能解讀出什麼樣的故事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