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見我帶著兩隻狗在散步,於是跟我聊了起來,並表示自己之前養了四隻狗。 因為鄰居表述用法是過去式,於是我進一步詢問,對方接著說狗狗都走了。 「妳有沒有考慮再養呢?」 「不要了。」 「也是,狗狗走時確實會很難過。」 「難過是沒錯,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年紀大了,怕沒辦法照顧牠們到老。」 聽了她的回答,我想了想自己的年紀,評估我還有多少年養狗的「本錢」?又,如果我太早離開,我的狗狗們會變怎樣?有誰能接手照顧? 是的呀,「年紀/壽命」也是養狗的資格之一。 我之所以用「資格」而不是「條件」,是因為我認為「資格」代表「有本錢去做這件事」,這詞的對應反面就是「沒有本錢就不該做,否則可能延伸不好後果」,而這「本錢」不單指物質財富,也包含各種無形能力,好比說健康、壽命、處事手腕、心理狀態、思維邏輯……。 上面的內容指的不只是養狗,這「資格」範圍可大可小,大到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小到買東西、吃一餐飯……都些要「本錢」,又或者是說,人做任何事跟決定都有隱形成本與風險,但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做後才發現,甚至無法抽身或拖累身邊人。 現在主流價值觀很提倡「想做什麼就去做」,卻很少聽到「請先評估你能不能做與該不該做」的勸阻。勸阻不是為了要妨礙一個人去活出自我,而是得先搞清楚自己有多少試錯成本跟抵禦風險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實踐自我」,否則就是匹夫之勇,衝動行事的後果就跟賭徒不顧一切地豪擲般可怕,因為賭上的是自己人生。 人越活越大,也許資歷增加、閱歷增加、財富增加……但壽命是減少、體能也減少……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大概也是「怎樣的時候就做怎樣的事」這句話的「真正」含意吧(不是為了束縛任何人,而是要提醒人注意自身條件)?我並不是說人要活在框架中,至少我個人是非常支持人要活出不被拘束的自我,我的解讀是:在有限的資源下,根據自身條件去做出最優選,假設要冒險,那就要有更完整的布局跟陷入困境時不自暴自棄的心理準備。 最後分享我很常對自己說的內心話……。 「人不要做無謂的冒險,夢想其實也沒那麼值錢,很多事我就算沒做不到天也不會塌,但是,如果有想實踐的事,並做好承擔的覺悟,那我希望自己要繼續瘋癲,知道要害怕的同時也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