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Meta》的 Facebook 工程專欄,你的貼文在發出時,它會用演算法分析你這篇發文、和其他人貼的內容彙整,來決定在每個人臉書上的優先出現順序。
排名分數越高的,就會越優先被看到,觸及率也會越好。
眾多的加分項目裡面,最廣為人知、也非常明確的權重因素就是「按讚」了。
擁有高互動率的臉書貼文,排名優先度會增加。
面對數以兆計的資訊,臉書是透過機器學習(ML)的技術、考量諸多因素,包含:分享、留言、標記、內容形式⋯⋯等等各種指標來綜合判斷。
臉書演算法除了會加分,也會對貼文的排名優先度扣分。像是濫用洗聞、太多劣質內容、行為違反規章等行為,就會被降權、減少該貼文的能見度。
臉書致力打擊對抗的貼文種類之一就是「假訊息(misinformation)」了。如果被系統辨識有這種行為,可能整個帳號都會受影響。
所以臉書排名的優化還要考量帳號的綜合行為本身。
所謂個人化的意思,就是同一則貼文對每個人來說的優先順序不一樣。
如果我很喜歡看短影音,每次看這類型的發文都有不錯的互動、也停留很長的時間,那麼臉書就會常常推薦我看更多短影音。
其他發文的創作者如果使用短影音的話,這貼文在我臉書上的排名分數也會比較高。
不同互動行為也有差別。比如說我比較習慣留言、但是不常分享,那我留言的行為就會對貼文加上比較多的排名分數。
內容實在太多了,看的人卻沒有。
在臉書排名演算法的公開分析報告中,其中一個段落就是「為什麼難度這麼高?(What’s so hard about this?)」
超過 20 億個臉書使用者當中,每個人「等著看」的貼文至少有上千篇(根本看不完),算起來共有破兆的內容需要處理。
然後還要面對一些搞事的人,比如說:發贈品抽獎賺取不實互動率、假新聞、不符合使用規範的水軍等等,所以系統就要不斷的精進調整。
目前實測有效的排名優化技術有以下這些:
▸「關聯性」:我很少看到這個因素被強調。但臉書會給予高度關聯性的貼文不錯的權重。直接的說,就是你應該到在有共同興趣讀者的社團裡發布相關文章。
▸「鼓勵互動」:我每次都在貼文最後面直接寫:「追蹤我。」讀者喜歡你「明確告訴他」你想要他幹嘛,跟 YouTuber 片尾都要說按讚訂閱一樣,互動越高,貼文表現越好。
▸「內容多樣性」:大家喜歡的內容種類不同。你目標客群喜歡看的,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使用不同的創作形式是臉書近期常提到的。
▸「我的最愛」:如果讀者把你的專頁加入最愛,它發的內容就會被優先看到。
▸「臉書宣傳搭便車」:有出新功能的時候,這種內容形式一定會被加權,比如說 reel 釋出時。
▸「重視留言」:如果發文有讀者留言,最好認真回覆。有討論價值的貼文,會被演算法大大重視,臉書現在太需要原生互動了。
▸「大咖分享」:被高追蹤數、信任感良好的意見領袖提及或分享,能見度就會大大提升。我最近有篇舊文在沒加入的社團被引用,當天就多了不少追蹤數。
演算法畢竟有規則可循、優化技巧當然有。但「社群」的特色就是「變化太快」,而且它調整演算法也不會跟你公告,最後歸納出結果往往都是好幾個月過去了。
臉書的各項規則和指標,不外乎就是為了找到終極解答:「讓讀者看到對他們最重要的內容」。
有品質才會有互動、才會有人願意留言、才會被加入最愛、才會引發討論、才有可能被自然的分享⋯⋯
臉書的排名機制是確實存在的,它有規則、有數據、有官方說明,最後 —— 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