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 VK~
講到美國金融科技公司 PayPal 多少都會聽過人才輩出的 PayPal Mafia,集結了很多現在矽谷知名的企業家、創投家等人,像是馬斯克、Peter Thiel、Reid Hoffman 等人。
PayPal 究竟是一家怎麼樣的公司,可以催生出矽谷重要力量。在寫這期之前,大略知道 PayPal、PayPal Mafia 的故事,也蠻想花點時間好好了解他們的早期歷程。
直到前陣子講到 Palantir 時知道最早他們產品的構想是來自 PayPal,再加上最近開始看了談 PayPal 早期故事的書《The Founders: The Story of Paypal and the Entrepreneurs Who Shaped Silicon Valley》,都讓我對 PayPal 這段時期有蠻多的好奇。
這期來聊聊 PayPal 早期歷程,主要聚焦在 1998-2002 年這段時間:
最後,分享好康活動《VK科技閱讀時間》周年慶開始啦,為了感謝讀者這一年以來的支持,現在可以用每年 1688 元訂閱到《VK科技閱讀時間》的所有內容。限時優惠,只到 12 月底!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PayPal 不僅是少數在 dot-com 泡沫存活下來的公司,曾經在 PayPal 工作過的成員(PayPal Mafia),後來在矽谷成為一股重要力量。這些當年 20-30 多歲間的成員,在離開 PayPal 後繼續建立特斯拉、SpaceX、YouTube、LinkedIn 等公司,並且投資了數十家公司,這些公司市值價值數千億。
1998 年,Peter Thiel 和 Max Levchin 創了 Confinity 的公司,這家公司後來和馬斯克創立的 X.com 合併,變成 PayPal。這兩家公司都在試著解決數位支付的問題,他們希望打造一個促進商家和消費者之間交易的支付市場。
從兩家公司合併成 PayPal 的短短四年間,他們在 2000 年 dot-com 泡沫之際以 8 億美元的估值進行 IPO。在 IPO 後不到五個月的時間,eBay 以約 15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 PayPal。當時最大宗的用戶都在 ebay 上使用 PayPal 的用電子郵件匯款的服務。直到 2015 年,PayPal 再次分拆為一家上市公司。
eBay 也不是沒有想過打造一個類似 PayPal 的服務來抗衡,但無論他們怎麼做,用戶依舊死忠地在用 PayPal 的服務。接著就讓我們來把時間拉回到 1998 年,那時還沒有 PayPal,而是兩家公司勢不兩立的狀態。
通常創業故事的起源,大概都是幾個人在某個時間點一起創了公司一路走到了今天。
但 PayPal 的故事不是這樣,反而是完全兩家獨立的公司(Peter Thiel 創的 Confinity、Elon Musk 創的 X.com)在投資人的建議下,合併成 PayPal。(PayPal 的名字源自 Confinity 旗下的產品名稱)
Confinity、X.com 先後相差一年成立,兩家公司相互競爭、勢不兩立的原因,不僅是性質相同都在做數位支付,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有「透過電子郵件轉帳」的服務。最適合的使用場景就是美國電商平台 eBay,當時他們還沒有一個好的整合支付解決方案,所以很多買賣家都會透過電子郵件轉帳的功能來完成交易,這也讓兩家公司的用戶因為這款服務而爆炸式成長。
接著就來介紹這兩家公司當時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成立?看見哪些機會?
1998 年這時剛成立的 Confinity 更像是一家資安公司。這都得歸功於 Confinity 另位共同創辦人 Max Levchin 的密碼學背景、高超的技術能力。他在一次 Peter Thiel 演講結束後,和 Thiel 分享了他創業想法:想透過橢圓曲線密碼學,讓當時的 Palm Pilot 變成可以儲存商業資訊的數位保險櫃,企業會想要買這樣的服務給員工,畢竟沒有公司希望商業機密被偷走。
因為有共同朋友(Luke Nosek,後來他也成為 Confinity 共同創辦人)的關係,再加上聽完 Levchin 的介紹後,Thiel 也很乾脆地說,他要投資這家公司 30 萬美元,要 Levchin 再去多找找其他資金。
當時的 Thiel 創了一個小型的避險基金,他一邊操作避險基金,一邊在當 Confinity 的業務主管,幫忙推銷自家產品。雖然 Confinity 的技術很強,可以加密商業資訊,但還是面臨了一大問題就是很難賣出去,往下再問:如果公司沒有意識到加密商業資訊的重要性,大概也不會想要花錢買他們的服務。要花時間、花錢教育市場,還是尋找其他可能,pivot 過去呢?
Thiel 開始想「有什麼領域更需要加密?有什麼事情更需要安全性?」,他們後來找到這答案就是:加密現金支付,也就是把錢用電子郵件的方式寄給對方,後來他們就把這個支付服務取名為「PayPal」。
Pivot 後的 Confinity 靠著 P2P 的支付服務「PayPal」迎來快速成長,但還是讓他們遇到了幾個難題:
X.com 是馬斯克的第二次創業(雖然現在輸入 X.com 會是導向前 Twitter)。在 1995 年的時候,他創了一家結合線上地圖和黃頁目錄的服務 Zip2,在網路剛出現時這個題目算是走得很前面,後來成立四年後,也順利出場,東扣西扣後,最終他拿到了 2200 萬美金。
躺平成為富豪,還是再一次把籌碼都放上桌?馬斯克買了一台麥拉倫的跑車,留了幾百萬美金後,他決定投入 1200 萬在新的事業上:X.com。
X.com 的願景是「顛覆金融業」,概念上接近現在的網路銀行。馬斯克想如果設計一種方式,把所有的交易都用即時、安全地記錄下來,把這些問題解決後,消費者就會願意把錢放在這系統中,所有的錢都會流到這系統中,這將成為價值數兆美元的公司。
Confinity 和 X.com 兩家公司相差一年成立,擁有的員工數(15 人)和用戶數(30 萬)都不相上下,但讓 X.com 佔上更多優勢的是:他們受到矽谷老牌創投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 合夥人 Michael Moritz 的青睞,而且拿到比 Confinity 超過五倍多的資金(2500 萬美元)。Moritz 也幫他們安排一位經驗老道的執行長 Bill Harris。
一剛開始 X.com 要用戶填寫很多個人資料,像是社會安全碼、住家地址等,才可以開立帳戶、轉匯款。後來他們開發了跟 Confinity 的 PayPal 一樣的新功能:用電子郵件轉帳給別人,不用填寫姓名,只要填上電子郵件帳戶,就能轉帳給對方。這對拍賣網站 ebay 上的用戶來說非常方便,可以很輕鬆地把錢轉給陌生人。這讓他們開始快速成長。
這裡要稍微補充一下,雖然在談早期支付技術都會以 X.com 和 Confinity 為代表,但這兩家並不是最早開始做的,在他們之前還有其他公司 Accept.com 和 Billpoint 等,只是他們做得方式不對、沒有讓數位支付做得這麼好用。這才讓 X.com 和 Confinity 有了機會生存。
現在你可能會想,為什麼 X.com 和 Confinity 經營好好的,卻要選擇合併呢?
「成功的企業長得都不一樣,每家公司靠解決一個獨特的問題而贏得獨佔的地位;倒閉的企業則都一樣,無法從競爭中逃脫。」
這是 Peter Thiel 在《從零到一》書中的精隨,點出競爭的迷思、獨佔市場的重要性,或許也是他從 Confinity、X.com 競爭中學到的教訓。
不論 Confinity、X.com 是一個雙邊平台,以 ebay 應用場景來說,只有越多的賣家、買家開始使用他們的數位支付服務,人才會覺得這是一件很方便的事、繼續使用下去。如果其中一方沒有使用他們的服務時,交易不會成立,對任一方來說都很有摩擦力。
這問題的解法也很簡單,盡可能獲取更多用戶,誰先達到網路效應,誰就會成為這市場中的領先者。到了 2000 年大戰一觸即發,Confinity 和 X.com 開始上演「大撒幣、搶用戶」,只要成功邀請朋友註冊,用戶就可以獲得現金。
而且身為後來才推出電子郵件轉錢服務的 X.com,承諾只要成功邀請朋友加入就給你 20 美元,這是 Confinity 給的兩倍。有越來越多人在 ebay 上用 X.com 的服務。
兩家公司誰也不讓誰,都想要搶到最多用戶,這也導致一件事,他們的現金燒得非常非常快。按照這結果繼續下去,大概可以猜到馬斯克可能更有機會勝出,畢竟他們的錢更多。但除了競爭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
身為投資人 Michael Moritz 建議紅杉資本合夥人們,「比起拿到失敗者的大額股份,佔有一家大滿貫公司的小額股份對紅杉來說才是最有力的。」
也就是說,這兩家公司合併,對所有人來說都是當前最好的選擇。不需要彼此相殺、戰到最後,而是真的可以在數位支付市場獨佔。
但同意合併不是最難的,如何合併、合併後誰要主導整家公司的營運才是最難的。接著就來談他們當時如何合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