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端安全領域鮮少有公司能像 Wiz 一樣傳奇,在 2020 年成立,不到五年後以 320 億美元賣給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這也是 Alphabet 史上最大收購案,更是全球安全產業最大交易之一。
更驚人的是,Wiz 起步時的市場已有十多家競爭對手,但他們成功突圍 18 個月內達到 1 億美元 ARR,創下 B2B 軟體最快成長紀錄。
這期內容會有:
行政庶務:剛好四月有五週,我們下週休息一次~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在深入介紹 Wiz 的創業故事之前,要先從這四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說起。
把時間倒回到 2002 年,Wiz 執行長 Assaf Rappaport、技術長 Ami Luttwak、研發副總裁 Roy Reznik 和產品副總裁 Yinon Costica 當時他們都在以色列國防軍(IDF) 的精英情報單位 8200 部隊服役。(Rappaport 還有在 81 單位服務,這比 8200 單位更加秘密和嚴格的軍事情報技術單位)
8200 單位被譽為以色列網路安全和科技創新的搖籃。他們專注於網路情報和密碼學,是以色列國防軍最菁英的技術部門之一,需要成員面對嚴苛的任務,在高壓環境下磨練出敏銳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根據統計,已有超過 1000 家新創公司是由 8200 部隊校友創立,包括 Check Point 和 Palo Alto Networks 等網路安全巨頭。
在 8200 單位,他們四個人幾乎可以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互信關係,這成為他們日後創業路上最寶貴的資產。
Rappaport 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幾個人的個性非常不同,但這正是為什麼它能成功。」他認為 Luttwak 是個遠見者,「你告訴他想像五年後某事會如何發展,他的預測將非常準確,這是他的超能力」;Costica 則「確切知道如何執行短期內應該發生的事情」;Reznik 則是「知道如何建立出色的工程團隊,如何創造能量」的優秀領導者。這種互補性也讓他們在創業的路上,走了很遠,前後一起創了兩次業。
有趣的是,Wiz 並非他們的第一次創業。
2012 年,四人決定離開軍隊和其他工作,踏上第一次創業之旅,成立雲端存取安全代理(CASB)公司 Adallom。這個字源於希伯來語「直到這裡」,象徵為企業雲端安全設立的邊界。
這家公司專注於幫助企業保護其 SaaS 產品安全,填補當時市場上的一個重要空白。在成立三年(2015)後,他們以 3.2 億美元把公司賣給微軟。
值得一提的是,這四位共同創辦人在收購後選擇一起加入微軟。他們有個重要任務:負責發展微軟的雲端安全業務。Rappaport 擔任微軟雲端安全部門主管,並後來成為微軟以色列研發中心的總經理;Luttwak 成為微軟雲端安全部門的 CTO;Reznik 和 Costica 也在微軟擔任重要的技術和產品領導職務。
在微軟的五年工作經驗,讓他們對於企業級雲端安全需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們注意到,雖然市場上已有多種雲端安全工具,但大多是針對特定問題的點解決方案,缺乏一個統一的平台讓安全團隊能全面監控和管理其雲環境。
這也就是他們接下來創 Wiz 的起點。
他們選在一個回頭看不是特別好的時機點:2019 年底。Rappaport 率先宣布他將離開微軟,開始他的創業旅程。隨後 Luttwak、Reznik 和 Costica 很快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他們沒有想到 2020 年初新冠疫情蔓延全球,這都讓他們的創業決定變得更加冒險。「我清楚記得我母親表示擔憂,認為我們在如此動盪的時期離開微軟的穩定職位是一個嚴重的錯誤,」Rappaport 回憶道,「這確實感覺像是最糟糕的時機。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封城措施帶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和破壞。」
Wiz 共同創辦人 Yinon Costica、Assaf Rappaport、Ami Luttwak 和 Roy Reznik
任何介紹到 Wiz 這家公司的內容,都會不約而同地說他們的成長軌跡幾乎是傳奇,產品推出的18 個月,就達到 1 億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創下了B2B 軟體公司的最快速度紀錄。這也讓他們的成功成為像是神話一般的存在,無法被複製的。
但鮮少被討論的是,Wiz 花了一段時間在尋找 PMF(產品市場契合性),甚至一開始還不是叫 Wiz。這裡我們就要來聊聊他們的成長痛、如何找到 PMF?
最一開始他們不是特別想專注在雲端安全領域中,而是希望進入網路安全領域,也把公司名字叫做「Beyond Networks」。
Wiz 第七號員工和第一位產品經理 Raaz Herzberg 回憶,她加入公司後發現,團隊每天進行 10-15 次客戶會議,但會議結束時資安長(CISO,Chie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ficer)通常只是禮貌性地表示這聽起來很有趣,請保持更新。更讓人擔心的是,身為產品經理的她,她加入後一直無法清楚理解團隊究竟要構建什麼產品。
「我們到底是什麼產品?」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讓團隊展開長達五小時的深度討論,最終導致了公司策略上的轉變。他們意識到,應該回歸到自己的專長領域:雲端安全,而非網路安全。
轉向雲端安全後,Wiz 團隊立即感受到客戶反應的變化。Herzberg形容:「我們真的感受到了問題類型的變化。突然間,對話不再結束於『噢,這聽起來很有趣』,而是『等等,你們如何定價?我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概念驗證?』」
客戶開始詢問實施細節、時間表和價格,一些人甚至在會議結束時就說「我知道需要將你們介紹給團隊中的誰」。這些都是強烈的訊號,表示他們找到了真正的產品市場契合。
更有趣的是,當一家大型企業(財富10強)要求進行概念驗證時,Wiz 團隊需要更多時間準備產品,於是向客戶發送一份詳細的技術問卷,希望藉此爭取時間。
結果客戶在一天內就填寫完成並回傳問卷。Herzberg 從中學到:「當客戶真正想要你的產品時,他們願意投入努力。我不是試圖將產品強推給不感興趣的人,而是確保他們真正需要它。」
在這裡也可以將他們將近五年多的發展歷程,分成三個階段來談 Wiz 產品和技術上的變化,以及如何讓他們在短時間吸引到 40% 的Fortune 100 的企業成為客戶?
Wiz 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關鍵階段,每個階段都代表了公司產品和市場地位的重大進展。讓我們先看第一階段:Wiz 1.0(2020-2022)。
雲端安全的創新很多時候就像偵探工作:如何在極其複雜、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出真正的威脅和漏洞?這正是 Wiz 1.0 階段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就是要解決雲端環境的「可見性問題」。
Luttwak 用了一個貼切的比喻「傳統的安全就像是等到生病了才去看醫生;Wiz 則是關於安全性的健康—在風險成為問題之前對風險進行即時察覺。
雖然雲端架構對許多大型企業來說並不新鮮,但在遷移工作負載到雲端後,公司面臨三個主要挑戰:
Wiz 的競爭優勢在於它採用了與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儘管在 2020 年時已有十多家公司嘗試解決雲端安全問題,但 Wiz 採用了三種獨特方法:
1. 無代理掃描(agentless deployment approach):提供可見性
2. 利用圖形資料庫(Security Graph)實現優先排序
3. 強烈關注使用者體驗針對開發團隊
傳統的雲端安全工具通常需要在每個工作負載(虛擬機器、容器等)上安裝代理軟體,但 Wiz 走的是無代理部署方法。過去傳統解決方案會帶來許多明顯的挑戰(這點都能在無代理部署方法中獲得更快速的解法):
Wiz 採用 API 為基礎的無代理方法,直接與雲端供應商的 API 整合,無需在工作負載上安裝任何軟體。這好比說傳統的解決方式需要在每個房間裝上監視器(這也是前面提到部署複雜度高的問題),但現在 Wiz 採用的無代理部署方法,不用進到每個房間裝監視器,也就是透過 API 的方式,只要幾分鐘就可以掌握全部的消息,這也為 Wiz 帶來優勢:
一位資安長曾形容,他們之前的代理式雲端安全工具是「昂貴 的ShelfWare(放在架上不用的軟體)」,因為部署和維護的困難使其幾乎無法實際使用。而 Wiz 的無代理方式讓他們能在一週內獲得整個雲端環境的完整可見性。
值得注意的是,Wiz 不是第一個提出無代理方案的公司(Orca Security 等競爭對手也有類似產品),但 Wiz 將無代理技術與圖形資料庫和優秀的用戶體驗結合,創造了獨特的價值主張。
無代理部署方法的最大價值是提供極低的部署摩擦,並且監控全面的覆蓋範圍。接下來就要介紹到他們的關鍵技術:圖形資料庫。
在資安領域,圖形資料庫並非新概念,但 Wiz 創新地將把他當作解決雲端安全問題的基礎。
想像一下雲端環境中的資產(虛擬機器、儲存體、使用者等)如同一張大網上的節點,而它們之間的關係(權限、連接、資料流等)則是連接這些節點的線。Wiz 的圖形資料庫正是建構在這種架構上,讓安全團隊能夠清楚地看到:
這與傳統安全工具單獨掃描孤立資產的方法形成鮮明對比。想像你試圖了解一個複雜迷宮,傳統方法就像只看到迷宮中的單個房間出了問題,而 Wiz 則提供整個迷宮的全景俯視圖,某個地方出問題它會影響什麼等。
基於這種圖形架構,Wiz 開發了幾個具有突破性的產品功能,這些功能在雲端安全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
傳統的雲端安全工具會產生大量警報,大多數對安全團隊沒有實質幫助。Wiz 的圖形架構允許它進行基於環境的風險評估:不僅看到漏洞本身,還能了解它在整體環境中的影響。
例如,相同的漏洞可能在不同環境中有完全不同的風險級別:
Wiz 可以智能地識別這些差異,確保安全團隊專注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
攻擊者很少使用單一漏洞。更常見的是,他們利用多個小漏洞串連起來,形成完整的攻擊路徑。Wiz 不僅能識別單一漏洞,還能映射出潛在的攻擊路徑,顯示攻擊者如何利用看似微小的漏洞最終獲取關鍵資產。
想像你有一個看似安全的敏感數據庫,但 Wiz 能顯示如何通過連環利用多個小問題——一個配置錯誤的防火牆,一個過度授權的服務帳戶,再加上一個已知漏洞——最終達到這個數據庫。這種視角徹底改變了安全團隊識別和處理威脅的方式。
一個經常被低估的關鍵因素是 Wiz 的用戶介面設計。安全工具普遍以複雜著稱,需要專業知識才能有效使用。而 Wiz 打破了這一常規,創造了一個視覺直觀、容易理解的介面。
Wiz 的攻擊路徑視覺化不僅顯示了潛在的漏洞路徑,還精準指出了如何切斷這些路徑的關鍵步驟。這讓安全和開發團隊能夠清晰地看到問題並立即採取行動。它讓複雜的安全分析變得像玩遊戲一樣有趣且易於理解。
在 Wiz 1.0 的階段它們從原先的網路安全領域,轉向到雲端安全中,並且透過無代理部署模式、圖形資料庫等技術優勢,為市場創造出獨特價值。在這時間段,他們以 18 個月的驚人速度達到 1 億 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