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雲端安全傳奇 Wiz:如何在短短不到五年時間從零到以 320 億美元被收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3 分鐘

在雲端安全領域鮮少有公司能像 Wiz 一樣傳奇,在 2020 年成立,不到五年後以 320 億美元賣給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這也是 Alphabet 史上最大收購案,更是全球安全產業最大交易之一。

更驚人的是,Wiz 起步時的市場已有十多家競爭對手,但他們成功突圍 18 個月內達到 1 億美元 ARR,創下 B2B 軟體最快成長紀錄。

這期內容會有:

  • 在創立 Wiz 之前:四個好友如何看到雲端安全缺口?
  • Wiz 如何尋找 PMF:從搞錯方向到迅速找到市場契合
  • Wiz 的三階段發展:解決可見性問題、建立完整平台、擴展到 AI 安全🔒
  • Wiz 的「魔法」:如何說一個好故事,打破網路安全的傳統形象?🔒
  • 為什麼 Google 願意出價 $32B 收購 Wiz?🔒


行政庶務:剛好四月有五週,我們下週休息一次~

喜歡這期的內容,歡迎分享給朋友一起訂閱《VK科技閱讀時間》,祝你今天一切順利~


創立 Wiz 之前:四位好友的軍旅與創業經歷

在深入介紹 Wiz 的創業故事之前,要先從這四位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說起。

把時間倒回到 2002 年,Wiz 執行長 Assaf Rappaport、技術長 Ami Luttwak、研發副總裁 Roy Reznik 和產品副總裁 Yinon Costica 當時他們都在以色列國防軍(IDF) 的精英情報單位 8200 部隊服役。(Rappaport 還有在 81 單位服務,這比 8200 單位更加秘密和嚴格的軍事情報技術單位)

8200 單位被譽為以色列網路安全和科技創新的搖籃。他們專注於網路情報和密碼學,是以色列國防軍最菁英的技術部門之一,需要成員面對嚴苛的任務,在高壓環境下磨練出敏銳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根據統計,已有超過 1000 家新創公司是由 8200 部隊校友創立,包括 Check Point 和 Palo Alto Networks 等網路安全巨頭。

在 8200 單位,他們四個人幾乎可以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互信關係,這成為他們日後創業路上最寶貴的資產。

Rappaport 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幾個人的個性非常不同,但這正是為什麼它能成功。」他認為 Luttwak 是個遠見者,「你告訴他想像五年後某事會如何發展,他的預測將非常準確,這是他的超能力」;Costica 則「確切知道如何執行短期內應該發生的事情」;Reznik 則是「知道如何建立出色的工程團隊,如何創造能量」的優秀領導者。這種互補性也讓他們在創業的路上,走了很遠,前後一起創了兩次業。

有趣的是,Wiz 並非他們的第一次創業。

2012 年,四人決定離開軍隊和其他工作,踏上第一次創業之旅,成立雲端存取安全代理(CASB)公司 Adallom。這個字源於希伯來語「直到這裡」,象徵為企業雲端安全設立的邊界。

這家公司專注於幫助企業保護其 SaaS 產品安全,填補當時市場上的一個重要空白。在成立三年(2015)後,他們以 3.2 億美元把公司賣給微軟。

值得一提的是,這四位共同創辦人在收購後選擇一起加入微軟。他們有個重要任務:負責發展微軟的雲端安全業務。Rappaport 擔任微軟雲端安全部門主管,並後來成為微軟以色列研發中心的總經理;Luttwak 成為微軟雲端安全部門的 CTO;Reznik 和 Costica 也在微軟擔任重要的技術和產品領導職務。

在微軟的五年工作經驗,讓他們對於企業級雲端安全需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們注意到,雖然市場上已有多種雲端安全工具,但大多是針對特定問題的點解決方案,缺乏一個統一的平台讓安全團隊能全面監控和管理其雲環境。

這也就是他們接下來創 Wiz 的起點。

他們選在一個回頭看不是特別好的時機點:2019 年底。Rappaport 率先宣布他將離開微軟,開始他的創業旅程。隨後 Luttwak、Reznik 和 Costica 很快也加入了他的行列。

他們沒有想到 2020 年初新冠疫情蔓延全球,這都讓他們的創業決定變得更加冒險。「我清楚記得我母親表示擔憂,認為我們在如此動盪的時期離開微軟的穩定職位是一個嚴重的錯誤,」Rappaport 回憶道,「這確實感覺像是最糟糕的時機。金融市場動盪不安,封城措施帶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和破壞。」

Wiz 共同創辦人 Yinon Costica、Assaf Rappaport、Ami Luttwak 和 Roy Reznik

Wiz 共同創辦人 Yinon Costica、Assaf Rappaport、Ami Luttwak 和 Roy Reznik

Wiz 找不到 PMF 的成長痛:我們到底是什麼產品?

任何介紹到 Wiz 這家公司的內容,都會不約而同地說他們的成長軌跡幾乎是傳奇,產品推出的18 個月,就達到 1 億美元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創下了B2B 軟體公司的最快速度紀錄。這也讓他們的成功成為像是神話一般的存在,無法被複製的。

但鮮少被討論的是,Wiz 花了一段時間在尋找 PMF(產品市場契合性),甚至一開始還不是叫 Wiz。這裡我們就要來聊聊他們的成長痛、如何找到 PMF?

最一開始他們不是特別想專注在雲端安全領域中,而是希望進入網路安全領域,也把公司名字叫做「Beyond Networks」。

Wiz 第七號員工和第一位產品經理 Raaz Herzberg 回憶,她加入公司後發現,團隊每天進行 10-15 次客戶會議,但會議結束時資安長(CISO,Chief information security officer)通常只是禮貌性地表示這聽起來很有趣,請保持更新。更讓人擔心的是,身為產品經理的她,她加入後一直無法清楚理解團隊究竟要構建什麼產品。

「我們到底是什麼產品?」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讓團隊展開長達五小時的深度討論,最終導致了公司策略上的轉變。他們意識到,應該回歸到自己的專長領域:雲端安全,而非網路安全。

轉向雲端安全後,Wiz 團隊立即感受到客戶反應的變化。Herzberg形容:「我們真的感受到了問題類型的變化。突然間,對話不再結束於『噢,這聽起來很有趣』,而是『等等,你們如何定價?我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概念驗證?』」

客戶開始詢問實施細節、時間表和價格,一些人甚至在會議結束時就說「我知道需要將你們介紹給團隊中的誰」。這些都是強烈的訊號,表示他們找到了真正的產品市場契合。

更有趣的是,當一家大型企業(財富10強)要求進行概念驗證時,Wiz 團隊需要更多時間準備產品,於是向客戶發送一份詳細的技術問卷,希望藉此爭取時間。

結果客戶在一天內就填寫完成並回傳問卷。Herzberg 從中學到:「當客戶真正想要你的產品時,他們願意投入努力。我不是試圖將產品強推給不感興趣的人,而是確保他們真正需要它。」

在這裡也可以將他們將近五年多的發展歷程,分成三個階段來談 Wiz 產品和技術上的變化,以及如何讓他們在短時間吸引到 40% 的Fortune 100 的企業成為客戶?

raw-image

Wiz 1.0(2020-2022):解決雲端安全的可見性問題

Wiz 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關鍵階段,每個階段都代表了公司產品和市場地位的重大進展。讓我們先看第一階段:Wiz 1.0(2020-2022)。

雲端安全的創新很多時候就像偵探工作:如何在極其複雜、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出真正的威脅和漏洞?這正是 Wiz 1.0 階段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就是要解決雲端環境的「可見性問題」。

Luttwak 用了一個貼切的比喻「傳統的安全就像是等到生病了才去看醫生;Wiz 則是關於安全性的健康—在風險成為問題之前對風險進行即時察覺。

雖然雲端架構對許多大型企業來說並不新鮮,但在遷移工作負載到雲端後,公司面臨三個主要挑戰:

  • 無法得到雲端環境的完整可見性
  • 難以從眾多警報中識別真正重要的風險
  • 缺乏有效的方法來處理及修復這些風險

Wiz 的競爭優勢在於它採用了與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儘管在 2020 年時已有十多家公司嘗試解決雲端安全問題,但 Wiz 採用了三種獨特方法:

1. 無代理掃描(agentless deployment approach):提供可見性

2. 利用圖形資料庫(Security Graph)實現優先排序

3. 強烈關注使用者體驗針對開發團隊

無代理部署模式

傳統的雲端安全工具通常需要在每個工作負載(虛擬機器、容器等)上安裝代理軟體,但 Wiz 走的是無代理部署方法。過去傳統解決方案會帶來許多明顯的挑戰(這點都能在無代理部署方法中獲得更快速的解法):

  • 部署複雜度高:在成千上萬的雲端資源上安裝代理需要大量時間和資源
  • 維護成本高:代理需要定期更新、修補及故障排除
  • 性能影響:代理軟體會消耗主機資源,可能影響關鍵工作負載的性能
  • 覆蓋不完整:臨時或短暫的雲端資源可能在安裝代理前就已經結束生命週期

Wiz 採用 API 為基礎的無代理方法,直接與雲端供應商的 API 整合,無需在工作負載上安裝任何軟體。這好比說傳統的解決方式需要在每個房間裝上監視器(這也是前面提到部署複雜度高的問題),但現在 Wiz 採用的無代理部署方法,不用進到每個房間裝監視器,也就是透過 API 的方式,只要幾分鐘就可以掌握全部的消息,這也為 Wiz 帶來優勢:

  • 幾分鐘內部署:客戶可以在短短 15 分鐘內完成全部設置,而非幾週或幾個月
  • 零性能影響:不會對雲端工作負載造成任何額外負擔
  • 100%資源覆蓋:能夠掃描所有雲端資源,包括那些生命週期短暫的資源
  • 無維護負擔:不需處理代理更新、相容性問題或故障排除

一位資安長曾形容,他們之前的代理式雲端安全工具是「昂貴 的ShelfWare(放在架上不用的軟體)」,因為部署和維護的困難使其幾乎無法實際使用。而 Wiz 的無代理方式讓他們能在一週內獲得整個雲端環境的完整可見性。

值得注意的是,Wiz 不是第一個提出無代理方案的公司(Orca Security 等競爭對手也有類似產品),但 Wiz 將無代理技術與圖形資料庫和優秀的用戶體驗結合,創造了獨特的價值主張。

無代理部署方法的最大價值是提供極低的部署摩擦,並且監控全面的覆蓋範圍。接下來就要介紹到他們的關鍵技術:圖形資料庫。

Wiz 圖形資料庫架構

在資安領域,圖形資料庫並非新概念,但 Wiz 創新地將把他當作解決雲端安全問題的基礎。

想像一下雲端環境中的資產(虛擬機器、儲存體、使用者等)如同一張大網上的節點,而它們之間的關係(權限、連接、資料流等)則是連接這些節點的線。Wiz 的圖形資料庫正是建構在這種架構上,讓安全團隊能夠清楚地看到:

  • 哪些資產連接著哪些資產
  • 資產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 這些關係中潛藏著什麼安全風險

這與傳統安全工具單獨掃描孤立資產的方法形成鮮明對比。想像你試圖了解一個複雜迷宮,傳統方法就像只看到迷宮中的單個房間出了問題,而 Wiz 則提供整個迷宮的全景俯視圖,某個地方出問題它會影響什麼等。

基於這種圖形架構,Wiz 開發了幾個具有突破性的產品功能,這些功能在雲端安全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

1. 智慧風險優先排序

傳統的雲端安全工具會產生大量警報,大多數對安全團隊沒有實質幫助。Wiz 的圖形架構允許它進行基於環境的風險評估:不僅看到漏洞本身,還能了解它在整體環境中的影響。

例如,相同的漏洞可能在不同環境中有完全不同的風險級別:

  • 一個漏洞在隔離的內部系統中可能風險較低
  • 同樣的漏洞如果存在於連接互聯網的系統上,或是與敏感資料庫相連,風險則大幅提高

Wiz 可以智能地識別這些差異,確保安全團隊專注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

2. 雲端攻擊路徑分析

攻擊者很少使用單一漏洞。更常見的是,他們利用多個小漏洞串連起來,形成完整的攻擊路徑。Wiz 不僅能識別單一漏洞,還能映射出潛在的攻擊路徑,顯示攻擊者如何利用看似微小的漏洞最終獲取關鍵資產。

想像你有一個看似安全的敏感數據庫,但 Wiz 能顯示如何通過連環利用多個小問題——一個配置錯誤的防火牆,一個過度授權的服務帳戶,再加上一個已知漏洞——最終達到這個數據庫。這種視角徹底改變了安全團隊識別和處理威脅的方式。

產品設計的差異化:簡單易用的介面

一個經常被低估的關鍵因素是 Wiz 的用戶介面設計。安全工具普遍以複雜著稱,需要專業知識才能有效使用。而 Wiz 打破了這一常規,創造了一個視覺直觀、容易理解的介面。

Wiz 的攻擊路徑視覺化不僅顯示了潛在的漏洞路徑,還精準指出了如何切斷這些路徑的關鍵步驟。這讓安全和開發團隊能夠清晰地看到問題並立即採取行動。它讓複雜的安全分析變得像玩遊戲一樣有趣且易於理解。

在 Wiz 1.0 的階段它們從原先的網路安全領域,轉向到雲端安全中,並且透過無代理部署模式、圖形資料庫等技術優勢,為市場創造出獨特價值。在這時間段,他們以 18 個月的驚人速度達到 1 億 ARR。

raw-image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355 字、3 則留言,僅發佈於VK科技閱讀時間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VK科技閱讀時間
26.3K會員
81內容數
Hi,我是 VK~ 好奇科技發展、想看懂科技趨勢和新創的眉角。決定每週記錄下那些我感興趣、還看不懂的事。這裡會聊很多科技公司、新創,他們背後的人物與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凱-avatar-img
2025/04/09
不好意思,跟您確認一下: 1. 在"無代理部署模式"的這段開頭,"傳統的雲端安全工具通常需要在每個工作負載(虛擬機器、容器等)上安裝代理軟體,但 Wiz 走的是無代理部署方法。這種方法帶來了明顯的挑戰",我看到這邊,我預期接下來看到的是關於Wiz的無代理部署方法所遇到的挑戰,但看到的好像是傳統方法的缺點,因為我接下去看到的是介紹Wiz的優勢,如果用我原本預期的邏輯下去解釋好像有矛盾,所以我才覺得怪怪的 2. 您舉的例子"這好比說傳統的方式需要在每個房間裝上監視器,但現在只要幾分鐘就可以掌握全部的消息",我不太懂,因為每個房間裝上監視器後也可以幾分鐘就掌握全部消息,如果針對消息做解釋,是得到的消息不一樣嗎,就像照片、音訊、視訊的差別?還是說不用裝上監視器就能掌握全部消息的意思? 3. 看了這段,我對代理軟體和無部署模式的概念還是蠻模糊的
VK -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9
凱 實在很抱歉,這幾個地方有主詞上的缺漏,我修改在內文中 1. 「傳統的雲端安全工具通常需要在每個工作負載(虛擬機器、容器等)上安裝代理軟體,但 Wiz 走的是無代理部署方法。過去傳統解決方案會帶來許多明顯的挑戰(這點都能在無代理部署方法中獲得更快速的解法)」這段後面是在敘述傳統解決方案的挑戰 2. Wiz 採用 API 為基礎的無代理方法,直接與雲端供應商的 API 整合,無需在工作負載上安裝任何軟體。這好比說傳統的方式需要在每個房間裝上監視器(這也是前面提到部署複雜度高的問題),但現在無代理部署方法(不用安裝監視器)只要幾分鐘就可以掌握全部的消息。 這兩種方法他們都能獲得一樣的消息,之間的差異是部署的複雜程度、所花費的時間。過去的傳統解決方案,部署的複雜程度很高(要進到每個房間安裝監視器)。Wiz 現在不用裝上監視器就能掌握全部消息。 抱歉寫到昏頭了,謝謝你的提問!
VK科技閱讀時間 的其他內容
Hi 我是 VK~ 這次要談的不是一般的科技公司發展故事,而是一場在矽谷科技圈上演的商業間諜案!你沒看錯,這是近期真實發生在人力資源(HR)科技公司之間的商業間諜活動。 今天這場事件的主角是兩家 HR 科技獨角獸 Rippling 和 Deel,在 2025 年 3 月爆發的這起商業間諜案,在一
最近 Netflix 上的《Formula 1:飆速求生》(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要上架全新一季,被推到這部紀錄影集。於是花幾天的時間把第六季追完,發現對一個賽車麻瓜來說,拍的蠻讓人容易懂。 整季每集的主線都會從一家車隊在當年賽季發生的故事開始談起,從紅牛、麥拉倫
Hi 我是 VK~ 想得夠清楚了嗎?有問對問題嗎?這些靈魂拷問在 AI 時代下似乎變得又更重要了。但要如何問對問題,找到問題背後的問題,這件事也不是這麼容易。 最近讀了經典小書 John G. Miller 的《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之中提到蠻多有趣的提問架構,可以直接應用在與 AI 的互動
Hi 我是 VK~ 之前我們有聊過一次關於語言學習應用程式 Duolingo 的發跡歷程,如何從一剛開始堅持內容不收費、沒想好商業模式,到今天成為全球最賺的語言學習公司。 在上週 Duolingo 發佈《The Duolingo Handbook》,這幾乎可以說是一本記錄他們十多年來學到的各種經
Hi 我是 VK~ 早在 Apple Watch 出現之前,有一家新創靠著群眾募資、開啟了智慧手錶市場。它就是智慧手錶始祖 Pebble。在 2012 年開始經歷募資爆紅,2015 年銷售預測錯誤、庫存成本增加,最後被 Fitbit 收購,走向沒落。 但直到上個月 Pebble 創辦人 Eri
Hi 我是 VK~ 過去我們寫過兩次關於 NotebookLM 的主題,第一次主要在介紹 NotebookLM 的開發故事、會如何和 NotebookLM 協作等;第二次〈寫在 NotebookLM 之後〉則是在討論如果可以摘要、濃縮為什麼還要選擇做困難的事。 直到去年底有天朋友程維傳訊息給我:
Hi 我是 VK~ 這次要談的不是一般的科技公司發展故事,而是一場在矽谷科技圈上演的商業間諜案!你沒看錯,這是近期真實發生在人力資源(HR)科技公司之間的商業間諜活動。 今天這場事件的主角是兩家 HR 科技獨角獸 Rippling 和 Deel,在 2025 年 3 月爆發的這起商業間諜案,在一
最近 Netflix 上的《Formula 1:飆速求生》(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要上架全新一季,被推到這部紀錄影集。於是花幾天的時間把第六季追完,發現對一個賽車麻瓜來說,拍的蠻讓人容易懂。 整季每集的主線都會從一家車隊在當年賽季發生的故事開始談起,從紅牛、麥拉倫
Hi 我是 VK~ 想得夠清楚了嗎?有問對問題嗎?這些靈魂拷問在 AI 時代下似乎變得又更重要了。但要如何問對問題,找到問題背後的問題,這件事也不是這麼容易。 最近讀了經典小書 John G. Miller 的《QBQ!問題背後的問題》,之中提到蠻多有趣的提問架構,可以直接應用在與 AI 的互動
Hi 我是 VK~ 之前我們有聊過一次關於語言學習應用程式 Duolingo 的發跡歷程,如何從一剛開始堅持內容不收費、沒想好商業模式,到今天成為全球最賺的語言學習公司。 在上週 Duolingo 發佈《The Duolingo Handbook》,這幾乎可以說是一本記錄他們十多年來學到的各種經
Hi 我是 VK~ 早在 Apple Watch 出現之前,有一家新創靠著群眾募資、開啟了智慧手錶市場。它就是智慧手錶始祖 Pebble。在 2012 年開始經歷募資爆紅,2015 年銷售預測錯誤、庫存成本增加,最後被 Fitbit 收購,走向沒落。 但直到上個月 Pebble 創辦人 Eri
Hi 我是 VK~ 過去我們寫過兩次關於 NotebookLM 的主題,第一次主要在介紹 NotebookLM 的開發故事、會如何和 NotebookLM 協作等;第二次〈寫在 NotebookLM 之後〉則是在討論如果可以摘要、濃縮為什麼還要選擇做困難的事。 直到去年底有天朋友程維傳訊息給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2024 年雲端與資訊服務業預計全年營收成長趨向 10~15%,競爭激烈。本文從法規與技術演進的影響、技術發展、雲端產業趨勢、哪些產業在雲端預算成長最高等多個方面分析,從中探討台灣企業在產業趨勢下,相應的競爭力與機會。
Thumbnail
科技七雄之一的亞馬遜Amazon,我們來解析一些數據與圖表來解析看看這家公司還能不能進場與繼續持有。
Thumbnail
電子商務與雲服務巨頭亞馬遜 AMZN,於上個月底發布了今年 2024 第一季的財報,交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績單,無論是營收與獲利都超過市場預期。當然,市場最關心的點,莫過於在 AI 大戰中似乎稍微落後的亞馬遜,能否開始趕上競爭對手。所以,接下來就讓本期的科技巨頭解碼,來深入閱讀本次亞馬遜的財報.....
Thumbnail
如果你不知道 2023 年堪稱是「獨角獸版」的新冠疫情,看看這個數據。在這一年內,終止營運的新創企業其募資金額總計超過 41 億美元,相當於 2019~2022 年 4 年的總和。
Thumbnail
實際業績正在反應微軟和Google對AI的投資正在取得回報,繼續加大他們對AI的胃口
Thumbnail
作者:Ross Chen 📌 重點:Google 正在探索收購 B2B 銷售軟體公司 HubSpot 的可能姓,儘管併購價格與加強反壟斷管理的監管環境可能阻礙該交易發生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過去20年全球市值排行榜的變化,特別關注科技巨頭的崛起和影響力。透過觀察不同時期的市值前十大公司,以及展望未來 AI 時代,對市場的影響與可能的變革。
隨著資訊的進步,網路似乎與每個人脫離不了關係,這次要分享的公司,在台灣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甚至在我用大數據搜索後,才知道它在歐洲還算小有名氣! 本次選擇的重點依舊是看著高營業利益率維持20%以上及ROE,往年配息率皆有6%以上! 進一步觀察,在歐洲主要的業
Thumbnail
智崴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的競拍結果解讀。文章討論了公司在法說會中提到的資本支出、客戶期盼、市場趨勢和競拍結果。詳細介紹了智崴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動向和展望。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2024 年雲端與資訊服務業預計全年營收成長趨向 10~15%,競爭激烈。本文從法規與技術演進的影響、技術發展、雲端產業趨勢、哪些產業在雲端預算成長最高等多個方面分析,從中探討台灣企業在產業趨勢下,相應的競爭力與機會。
Thumbnail
科技七雄之一的亞馬遜Amazon,我們來解析一些數據與圖表來解析看看這家公司還能不能進場與繼續持有。
Thumbnail
電子商務與雲服務巨頭亞馬遜 AMZN,於上個月底發布了今年 2024 第一季的財報,交出了非常亮眼的成績單,無論是營收與獲利都超過市場預期。當然,市場最關心的點,莫過於在 AI 大戰中似乎稍微落後的亞馬遜,能否開始趕上競爭對手。所以,接下來就讓本期的科技巨頭解碼,來深入閱讀本次亞馬遜的財報.....
Thumbnail
如果你不知道 2023 年堪稱是「獨角獸版」的新冠疫情,看看這個數據。在這一年內,終止營運的新創企業其募資金額總計超過 41 億美元,相當於 2019~2022 年 4 年的總和。
Thumbnail
實際業績正在反應微軟和Google對AI的投資正在取得回報,繼續加大他們對AI的胃口
Thumbnail
作者:Ross Chen 📌 重點:Google 正在探索收購 B2B 銷售軟體公司 HubSpot 的可能姓,儘管併購價格與加強反壟斷管理的監管環境可能阻礙該交易發生
Thumbnail
本文分析了過去20年全球市值排行榜的變化,特別關注科技巨頭的崛起和影響力。透過觀察不同時期的市值前十大公司,以及展望未來 AI 時代,對市場的影響與可能的變革。
隨著資訊的進步,網路似乎與每個人脫離不了關係,這次要分享的公司,在台灣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甚至在我用大數據搜索後,才知道它在歐洲還算小有名氣! 本次選擇的重點依舊是看著高營業利益率維持20%以上及ROE,往年配息率皆有6%以上! 進一步觀察,在歐洲主要的業
Thumbnail
智崴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近的競拍結果解讀。文章討論了公司在法說會中提到的資本支出、客戶期盼、市場趨勢和競拍結果。詳細介紹了智崴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動向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