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一開始根本不懂什麼叫網站技術,只想著「把網站做好看、內容有趣,應該就會有流量吧?」結果事與願違,努力了半年,流量還是不溫不火。後來,我開始更深入研究 SEO,嘗試從不同層面優化,但無論是更新內容、找外鏈,還是調整關鍵字,流量還是起伏不定。當時真的有點崩潰,甚至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網站不適合做排名。
後來發現一個問題:網站速度雖然不慢,但訪客點擊後的回應總是卡卡的。特別是在手機上,用戶點了按鈕後要等幾秒才有反應,這種感覺連我自己都覺得很不爽。打開 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發現 Core Web Vitals 的 TTI(互動時間)分數紅通通的,直接被判定為「差」。Google 還警告我說,這會直接影響搜尋排名。原來,流量下降的罪魁禍首就是這個互動延遲!
當時我很迷茫,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但還是硬著頭皮去查資料。發現「縮短互動延遲」這件事牽涉到很多技術細節,例如 JavaScript 載入優化、移除未使用的程式碼,甚至改用更有效率的 CDN。我試了好幾種工具,像是 Lighthouse 和 WebPageTest,結果才真正看懂我的網站問題出在哪。後來透過修改關鍵的 JS 框架,延遲時間終於從 3 秒降到了 1 秒以下。這真的改變了一切!
解決互動延遲後,我的網站有幾個顯著的變化:
當我以為搞定延遲問題後可以高枕無憂,才發現這只是開始。隨著用戶需求變化、瀏覽器更新,我需要定期檢查網站性能數據,確保互動延遲不會「死灰復燃」。同時,我也開始習慣在新功能上線前測試互動延遲,避免影響既有的優化成果。這樣的日常維護雖然麻煩,但它確實能讓我的網站在競爭中保持領先。
縮短互動延遲對 SEO 和用戶體驗的影響,絕對超乎我的想像。這個過程不僅教會了我技術細節的重要性,也讓我更懂得以用戶為中心思考問題。如果你的網站也遇到類似挑戰,不妨從互動延遲著手,一步一步優化,讓流量回升、排名進步!現在回頭看,一切努力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