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必知:閱讀能力的「馬太效應」】

【碩博士生必知:閱讀能力的「馬太效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學術生涯中,你是否覺得文獻閱讀速度慢、內容理解吃力?其實,這可能與一個重要的心理學現象有關——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


馬太效應不僅影響財富分配,還同樣適用於閱讀能力:

越少閱讀的人,閱讀能力越差;越多閱讀的人,閱讀能力越強。


▋1. 為什麼閱讀量會影響閱讀能力?

• 少閱讀者: 因為接觸詞彙的機會少,對詞彙的含義、用法不夠熟悉,閱讀速度慢,理解也容易卡關。

• 多閱讀者: 接觸更多詞彙後,不僅理解詞義更快,還能輕鬆分辨詞彙的細微差異,讓閱讀更高效。


結論: 閱讀量與閱讀能力之間形成了一個「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循環。


▋2. 多閱讀如何提升理解能力?

• 減少認知負荷 (Cognitive Load):

大量閱讀者因為熟悉詞彙,能快速識別文字的含義,不需要耗費過多心力在基礎理解上。

• 釋放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

認知負荷降低後,工作記憶有更多餘力處理文字背後的抽象概念,理解能力自然更強。

• 促進深度思考:

高效閱讀讓人更容易進入文本的核心內容,從而更快進行批判性思考與知識內化。


▋3. 碩博士生應該怎麼運用「馬太效應」來提升閱讀能力?

1. 每天增加一點閱讀量:

把閱讀文獻當成日常習慣,逐漸擴大你的詞彙量與專業知識基礎。

2. 練習快速閱讀 (Speed Reading):

先快速瀏覽大意,再深入精讀重點部分,提升對內容的掌握速度。

3. 重視詞彙的積累:

為不熟悉的專業詞彙建立筆記,記下定義與用法,逐步熟悉相關表達。

4. 持續挑戰高難度內容:

閱讀稍微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文本,幫助你突破現有的閱讀極限。


結論:閱讀越多,學術越強


馬太效應提醒我們:閱讀是一種越早投入,回報越大的「學術資產」。 碩博士生的成功,往往取決於高效閱讀與深度理解的能力。現在開始每天多讀一點,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今天的努力!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Obsidian 是碩博士生打造學術效率的終極工具。透過結合智慧卡片系統與知識管理,它能讓你的研究與學術工作脫胎換骨。以下 7 件事,用了你一定會驚呼:「早該這麼做!」 ▋1. 把每篇文獻變成「智慧卡片」 • 每篇文獻不只記摘要,更記下核心概念、你的批判與延伸思考。 • 用雙向連結將卡
在碩博士生涯中,你的研究、簡報或論文,不僅需要內容紮實,更要讓人覺得「有價值」。以下是 7 個心理學原則,幫助你提升研究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1. 放大價值 (Maximizing Value) • 方法: 強調你的研究獨特且貢獻重大。 • 例子:你的方法比現有方案效率更高,或結果
在碩博士生涯中,學術閱讀和知識管理是一場長期的累積戰。而你用 Obsidian 記下的每一條筆記,都不只是整理資訊,更是在塑造未來的你。 每次新增筆記,都是在為「更有條理、更高效、更深度的研究者」投票。 • 記錄清晰的文章摘要,是在為「能快速梳理文獻的自己」投票。 • 寫下你的思考連結
在碩博士的學術旅途中,你每天的選擇和行動,都不只是完成當下的任務,更是在塑造你未來的模樣。 每一次選擇,都像是為自己投下一張票: • 選擇專注研究,你就是在為「專業且有深度的自己」投票。 • 選擇逃避任務,你就是在為「拖延的自己」投票。 記住:每一個行動,都是在累積成為某種人的可
忙碌的碩博士生活中,與其花時間焦慮、忙到崩潰,不如把精力放在這些值得做的事上。它們不僅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質,還能讓你未來回想時毫不後悔: ▋1. 把睡眠搞好,從換張床開始 睡眠品質影響學術效率。選一張好床墊、一個好枕頭,確保你每晚都能好好休息,這才是面對長時間實驗和寫作的關鍵基礎。 ▋2
當談到「多才多藝者」,不少人會覺得這是個貶義詞,代表著不專注或沒方向。但事實上,真正的多才多藝者是用好奇心和探索心打破學科界限,創造更多可能性的人。 多才多藝者不是什麼? 1. 自我膨脹 (Ego-driven):追求跨領域是為了創新,不是為了炫耀。 2. 毫無章法 (Scat
Obsidian 是碩博士生打造學術效率的終極工具。透過結合智慧卡片系統與知識管理,它能讓你的研究與學術工作脫胎換骨。以下 7 件事,用了你一定會驚呼:「早該這麼做!」 ▋1. 把每篇文獻變成「智慧卡片」 • 每篇文獻不只記摘要,更記下核心概念、你的批判與延伸思考。 • 用雙向連結將卡
在碩博士生涯中,你的研究、簡報或論文,不僅需要內容紮實,更要讓人覺得「有價值」。以下是 7 個心理學原則,幫助你提升研究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1. 放大價值 (Maximizing Value) • 方法: 強調你的研究獨特且貢獻重大。 • 例子:你的方法比現有方案效率更高,或結果
在碩博士生涯中,學術閱讀和知識管理是一場長期的累積戰。而你用 Obsidian 記下的每一條筆記,都不只是整理資訊,更是在塑造未來的你。 每次新增筆記,都是在為「更有條理、更高效、更深度的研究者」投票。 • 記錄清晰的文章摘要,是在為「能快速梳理文獻的自己」投票。 • 寫下你的思考連結
在碩博士的學術旅途中,你每天的選擇和行動,都不只是完成當下的任務,更是在塑造你未來的模樣。 每一次選擇,都像是為自己投下一張票: • 選擇專注研究,你就是在為「專業且有深度的自己」投票。 • 選擇逃避任務,你就是在為「拖延的自己」投票。 記住:每一個行動,都是在累積成為某種人的可
忙碌的碩博士生活中,與其花時間焦慮、忙到崩潰,不如把精力放在這些值得做的事上。它們不僅能提升你的生活品質,還能讓你未來回想時毫不後悔: ▋1. 把睡眠搞好,從換張床開始 睡眠品質影響學術效率。選一張好床墊、一個好枕頭,確保你每晚都能好好休息,這才是面對長時間實驗和寫作的關鍵基礎。 ▋2
當談到「多才多藝者」,不少人會覺得這是個貶義詞,代表著不專注或沒方向。但事實上,真正的多才多藝者是用好奇心和探索心打破學科界限,創造更多可能性的人。 多才多藝者不是什麼? 1. 自我膨脹 (Ego-driven):追求跨領域是為了創新,不是為了炫耀。 2. 毫無章法 (S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