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號(Constellation)是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六艘艦艇中的2號艦,是美國海軍正式訂購的唯一一類戰列巡洋艦。雖然這六艘艦艇是在1911年被要求建造的,作為對日本建造金剛級的應對,但它們在美國海軍中的潛在用途來自於海軍戰爭學院歷時數年的一系列研究。於第一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 的誕生(事實上,一系列擬議的戰列巡洋艦設計已於1909年提交給總委員會,但未獲批准建造)。事實上,它們在最初提出請求時沒有得到國會批准是出於政治而非軍事考慮。
排水量:44,200噸(一般)、45,354噸(深度負載)
長:266.4m
寬:32.1m
吃水:9.4m
裝置功率:180,000馬力、16台水管鍋爐
推進力:四軸,渦輪電力驅動
航速:33節
續航力:10,000海浬,10節
編制:1297人,旗艦時1326人
武器:4 × 雙16吋(406公釐)炮、14 × 單門6吋(152公釐)炮、4門(後來為8門)× 單門3吋(76公釐)防空砲、8 × 21吋(533公釐)魚雷發射管
防護:皮帶:5–7吋(127–178公釐)、砲座:5–9吋(127–229公釐)、砲塔面:11吋(279公釐)、砲塔側面:6吋(152公釐)、指揮塔:12吋(305公釐)、甲板:1.5–2.25英吋(38–57公釐)
列剋星敦級被納入1916年海軍法案的一部分。與1916年法案中包含的南達科他級戰艦一樣,它們的建造一再被推遲,以支持護衛艦和反潛艦。在這些延誤期間,課程被重新設計了幾次;它們最初的設計目的是在船體上安裝10門14英寸火砲和18門5英寸火砲,最大速度為35節(65公里/小時;40英里/小時),但到最終設計時,這些規格已被改為8門16吋火砲和16門6吋火砲,速度為33.25節,以提高打擊力和裝甲(速度的下降主要歸因於裝甲的增加)。
雖然為了遵守《華盛頓海軍條約》,其中四艘艦艇最終在1922年被取消並在建造過程中報廢,但其中兩艘艦艇(列剋星敦號和薩拉託加號)被改裝為美國第一艘艦隊航母。
經過近五個月的拖延後,戰列巡洋艦的建造終於在1920年和1921年開始。然而,當年7月,美國國務卿查爾斯·埃文斯·休斯呼籲於11月在華盛頓特區召開一次會議。既定目標是遏制快速成長且極為昂貴的海軍建設項目。對總委員會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昂貴的新型戰列巡洋艦是否存在戰需的必要,有些人認為這些戰列巡洋艦已經過時,將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取消目標。因此,人們進行了研究,探索將一艘或多艘戰列巡洋艦改裝成不同用途的可能性:其中一項考慮改裝為航空母艦,而另一項則考慮改裝為大西洋客輪。 與「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相比,列剋星敦級改裝為航空母艦既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雖然改裝後的航空母艦將擁有更好的反魚雷防護、比龍骨式航空母艦更大的航空炸彈彈匣以及更大的飛機著陸空間(後升降舵將向上提升28英尺),但它的速度也會慢半節。比較成本,一艘全新的航空母艦將花費2,710萬美元,而一艘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的改裝(不包括已經投入的670萬美元)將花費2,240萬美元。 《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署平息了有關改造它們的任何爭論。根據該條約的條款,五個簽署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正在建造的任何主力艦都必須取消和報廢。對戰列巡洋艦來說,包括美國的列剋星敦級、日本的天城級和英國的G3戰列巡洋艦,然而,該條約確實允許參與國將其正在建造的兩艘主力艦改裝為航空母艦;美國海軍決定完成兩艘最接近完工的列剋星敦級戰艦:列剋星敦號和薩拉託加號。
問題在於,新航空母艦建造的噸位上限定為27,000噸,這對於戰列巡洋艦的任何實際改裝來說都太低了。由海軍助理部長小西奧多·羅斯福帶頭的一個例外被添加到該條約中。這使得這五個國家可以選擇將不超過兩艘正在建造的主力艦改裝為33,000噸級的航空母艦。但即使增加6,000噸(從27,000噸到33,000噸)也幾乎不足以進行轉換,需要對條約中的一項條款進行創造性的解釋,以允許在不拆除一半發電廠的情況下進行轉換,這卻是總委員會不想做的。該條款(第二章,第三部分,第一節)解釋道:
保留的主力艦或航空母艦不得進行重建,除非是為了提供防禦空中和潛艇攻擊的手段,並遵守下列規則:為此目的,各簽約國可在現有噸位上配備凸起或起泡或抗反射裝置。
最後六艘戰巡包含星座號在內只有兩艘依照條約內容改造成航母服役,其餘都被取消建造或就地販賣成廢鐵。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