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的小事》是一部篇幅很短的小說,但如同推薦文字陳述般的精雕細琢,相當寫實。主角是一位腳踏實地的煤炭商人費隆,他仁慈善良,在能力許可範圍對那些生活困苦之人不吝給予幫助。樸實正直的他,禮貌地迴避可能讓自己失禮的場所,在他跟工廠對面的女人借熱水的場景,正是表述他高尚的氣質。
從小便養成努力積極的他,即便是擁有自己的事業仍親力親為,他剛毅能耐的個性甚至在天未亮冷冽的清晨也致力於工作之中,而且終年如此。我們知道他為的不是錢,而是一份責任與被依賴的需要,在這酷寒的聖誕節前夕,家家都需要煤炭與柴火。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必須讓大家在這團圓的日子有所支持與依靠,不管是煤炭還是人情溫暖。一如他掛念著的奈德,而奈德也是他與過去唯一的聯繫,一段心底最深層的秘密。
雖然他不曾抱怨自己的身世與成長條件,甚至他總是抱著感謝與報恩的心面對這世界,面對他的遭遇。但他對母親與父親的思念卻是那麼的內斂,那樣的洶湧彭湃,這些小劇場僅僅發生在他自己的內心。
「他的父親此刻在哪裡呢?有時他會不知不覺注視著年紀較長的男性,尋找與自己相仿的面容,或是豎起耳朵聆聽旁人的談話,想在言詞話語裡找到蛛絲馬跡。」他覺得,人們在談話中除了談論自己以外,必定會透露一些自己所知的事,他想要從這些訊息裡尋找父親的線索。
雖然他曾想要詢問威爾森太太關於他父親的事,但他卻又是那麼細膩多慮,擔心這些問題及現實會傷及陳述的人,甚至讓對方陷入膠著的困境,所以他最後還是忍下來了。
說到威爾森太太,這個在他成長過程一路幫助他們母子的仁慈角色,不僅睿智,更是充滿了愛。她不僅接受了費隆母子的命運,在那一段描述威爾森太太收留她母親,且與母親在信仰上的差異仍能不相干涉,並給予尊重時,我覺得這是威爾森太太接受費隆母子所有一切的表現。
這是一種尊重,一種對於自由的崇高表現。
費隆的睿智,我相信一定是受到威爾森太太的影響而養成的氣質教養。當修道院院長問到「你放心把外國人帶進城裡?」費隆說,「人總要出生在某個地方呀!」「耶穌不也是出生在伯利恆嗎?」
而關於費隆的妻子愛琳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角色。她默默地支持著費隆,卻又擔心過於善良的他會不小心傷害了自己與家庭,在我看來她是一個溫柔又幹練的人。至於我說的有趣,是因為有幾個的橋段,她夫妻倆在生活上小小摩擦的火花,這是一般家庭都會發生的事。他們並沒有因為這樣的摩擦就發展出不好的結果,作者也讓費隆自己處理這些後續,以銘己志。
做蛋糕掃地的那次是因為掛念著奈德,甚至在後續的對話,愛琳的仁慈超出了費隆的期待。當我們獲得超出自己期待的事,那種悸動是多麼地美好,我相信費隆肯定也感同身受。
另一次則是在上聖堂孩子們給奉獻金的時候,這次費隆對於自己的仁慈給了一次堅定的態度。我的解讀是,他並不是想讓愛琳難堪或是責難,而是想要給於自己這樣的行為一個有力的支持。我更相信「酸言酸語」這幾個尖銳的形容,是在表述,這些事,我費隆以後也會繼續做下去。
這是一本非常細緻寫實的小說,乍看之下劇情平順和緩易讀。可仔細看才發現這些簡潔的文字裡埋了這麼多感情與細節。費隆是一個集合多數人性優點的角色,這樣說可能有些吹捧,但作者確實是塑造了這樣完美的一個人物。甚至作者也把人對於道德、正義的猶豫、掙扎、困惑、自責、難受都寫進費隆的生命裡。在他帶著修道院裡的女孩離開時,不僅僅是同情的救贖,更是一種伸張公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