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給予
愛是給於,佛洛姆一開頭便直搗黃龍把本書的核心告訴大家。在讀書會上我玩笑地跟大家分享,愛就是給予與實踐,結束。剩下的過程就是佛洛姆在分析這些不同型態的愛與對個體的影響,進而分析資本社會下的價值觀,進而用愛的藝術來實踐新馬克斯主義的觀點。
愛是主動的給予,它是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在闡述愛是一門藝術的同時,作者把上述可以稱之為愛的本質的行為快速地列出。基本上要理解這些詞彙並不難,但在不同的社群活動與個人價值觀下,這些定義或許會以不同的原則存在個體的觀念裡,而佛洛姆便透過不同形式的愛與關係中,來與讀者說明這愛的本質。
大部分人所謂的愛其實是被愛,而不是去愛。
我們會被自己的私心所蒙蔽。在找尋愛的過程中,我們追求社會制度下的成就與展現自身的魅力,來提升被愛的機會,也在被愛與接受的同時達到自己的欲望。當這些因愛而生的成果有一天不再達到你的滿足或需要時,將會導致減少或停止給予的狀況,這便是一種被隱蔽的欲望。
你付出,是因為你期望,而期望的質變將影響你對愛的給予。
商品化的價值觀
如果用愛情的角度來看,墜入情網的情況通常只會發生在我和我交換得起的「人類商品」之間。我在做一筆交易,所以我既要考慮對方從社會價值的角度來說是否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對方會不會基於我已表現的實力和潛在的實力看中我。這樣,當兩個人考慮了各自的交換價值的限度,感到他們已經找到了在市場上所能得到的最佳對象時,他們便相愛了。
這不單單只是指男女之間的愛,也是指一切生活物質。在一個文化中,當市場取向大行其道,當物質上的成就被視為傑出的價值,我們就沒有什麼理由納悶,為什麼愛的關係會遵循著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的那一套交換模式。
愛是克服分離焦慮以實現合一
「當人誕生,就從一個確定的處境中被拋出,被拋入一個不確定和開放的處境之中。這時候,唯有過去的事情是確定的,而對於未來,只有死亡是確定的。」
佛洛姆在書中描述,自新生離開母體後便產生了分離焦慮,為了克服這焦慮感,我們會致力於實現合一。我們走入家庭、社會、群體,都是為了克服一己的分離焦慮,我們成為一個服從群體風俗、習尚和信仰的個體,成了一個從眾的人。
「大多數人甚至察覺不到他們有從眾的需要。他們生活在一種錯覺中,以為他們是順著自己的想法和嗜好行事,以為他們是個體,以為他們的見解是自己思考的結果──這些見解正好和大多數人的見解相同。所有人的見解一致又證明了『他們』的見解正確。又由於人們仍然有需要感覺一些個體性,他們便用各種微小不同來滿足這種需要。」
一如廣告口號「它與眾不同」諷刺地道出那可憐兮兮的差異性需要。
從眾
追求創造性人格來彌補從眾帶來不可避免的假合一。
社群中的從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佛洛姆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社會下,價值觀商品化的一個弊端,但若沒有這些誘因作為動機來勾動人們追求的過程,人怎麼會有向上的動力。這些勾動勞動力的欲望是那樣的微妙,它讓我們成長,也讓我們迷失。如果以佛洛姆的思想來說,合理的解釋是,我們不應該囤積我們努力而來的成果──包含有價的物質與無價的思想,而是在能滿足自己的條件下,將這些努力的成果「給予」出去。我們要避免成為接納、剝削、囤積及市場型的性格,而致力發展成創造性的人格特質。
對於創造性的人格特質,文本裡有一段落是這樣描述的。
「愛作為一種給予的能力,有賴人的人格發展。一個人如果要具有這種愛的力量,先決條件是他已達到由「創造性取向」主導的人格。在這種取向中,當事人已經克服了依賴性,克服了自戀性的全能心態,克服了剝奪他人或囤積的慾望,對自己的天賦類能力產生了信仰,有勇氣仰仗自己的能力達到自己的目標。」
依賴的缺陷必須從原生家庭環境說起。佛洛姆說明,母愛本質上具有無條件性,是本能上的給予,對孩童來說是一種接受式的被愛。而父愛是有條件的愛,它的原則是因為孩子實現了父親的期望,是因為孩子盡了他的義務,所以他得到被愛的報酬。在這二者的關係中重重影響了一個人的發展,在一個完整的個體中會同時存在二種本質的愛(父性良知與母性良知),若其中一種過多或過少,將容易發展成某一特質的人格,這部分內容甚大,我想先不在這裡分享。
自愛
我們要能愛自己才能用同樣的態度去愛別人。
佛洛姆強調了自愛的必要性,他對自私與自愛是這樣解釋的。
「自私和自愛不僅大大不一樣,還是完全對立。自私的人不是愛自己太多,而是愛自己太少。事實上,他恨著自己。這種缺乏對自己的愛和照顧(這只是他缺乏創造性人格的表現之一)讓他空虛和挫折。他必然會不快樂,急著要從生活攫取自己原本阻止自己獲得的滿足。他看似太過照顧自己,但實則他只是不成功地想掩飾和補償他的未能照顧好他的自我。」
他認為我們如果不夠自愛,便無法用愛自己的態度去愛別人,從「兄弟愛」的本質去實踐我與他人之間不具排他性的愛,而達到「我們是一」的境界。
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價值觀
資本主義社會建立在一個價值高低的層級上。資本對勞動力發號施令;累積的財富儘管是死的,但它們比有生命的勞動力和比人的能力價值更高。資本主義自始就是以此為基本結構。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我們看到了一種不斷加強的資本集中和集聚的現象。資本集中現象的不斷增加及強大有利經理階級的出現,也加大二者之間的差距。
現代人與自己、他人和自然界疏離。我們被轉換成為商品,把自己的生命經驗作為一種必須在現存市場條件下帶來最大利潤的投資。人與人的關係本質上變成了互相疏離的機器人之間的關係。為了安全,每個人都緊緊貼附著群體,不論思想上、情感上和行動上都務求不要與別人不同。然而,雖然人人都盡力貼近他人,但每個人仍然是完全孤單,充滿深深的不安全感、焦慮感和罪惡感。這是分離處境沒有被克服時必然會出現的情形。
這段落裡還有一段描述我覺得跟我們的社會模式很貼近。
親密是一種涉及兩個人的情形:它允許個人價值的全部成分都生效。個人價值的生效需要一種我稱之為合作的關係。所謂合作,就是指在追求越來越大同一性的過程中(也就是在追求越來越多近乎相互滿足的過程中),並在維持越來越相似的安全措施之際,一方明顯地按照另一方表明了的需求,調整自己的行為。
它是對「兩人份自我中心主義」的描寫,在這種自我中心主義中,兩個人結合他們的共同利益,一起對抗有敵意和疏離的世界。事實上,沙利文給親密所下的定義,原則上適用於每一支互助合作的團隊:「一方為了追求共同目標,會依照另一方表明了的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
愛的實踐
如同一門藝術的實踐要求,對於愛的實踐也是需要紀律、專注與耐心,甚至需要無上關注的態度,或說是「信仰」(不是對於宗教的信仰,後面會再提到)。
事實上,能夠專注意味著能夠獨處,而這種能力正是愛的能力的前提。如果我們只因為無法自己站立而依戀別人,那對方就會成為我的救生員,但我們的關係不會是愛的關係。所以獨處的能力乃是愛的能力的先決條件。任何努力過獨處的人都會知道這並不簡單。
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專注的首要意義是能夠傾聽。
專注意味著完全活在當下,意味著當我正在做某件事的時候,不去想下一件要做的事,某種程度上即讓自己進入心流的狀態。
一個人如果不能變得對自己敏感,就無法學習專注,無法掌控理性客觀的思考,而理性的背後情感則是謙卑。愛取決於相對程度的無自戀,它需要發展謙卑、客觀性和理性。人的整個生命都必須為此而努力。
如果不能客觀地對待陌生人,就不能真正客觀地對待親近的人。愛的實踐,需力求在每種情況下保持客觀,並且在不客觀的時候能敏銳地敢察覺到。
文本裡提到我們是否有愛的能力,端看我們能否脫離自戀,是否脫離不成熟的依戀關係。它端看我們的成長能力,及我們能否在與世界和與自己的關係中,發展出創造性取向。這是一個脫離、誕生和覺醒的過程,需要以一種素質作為先決條件,該素質就是信仰。
愛的藝術之實踐就是信仰之實踐。
理性的信仰是根植於一己的思想或感受的信念。理性的信仰主要不是關於某件特定事情的信仰,而是我們信念中的確定性和堅定性。信仰是籠罩整個人的性格特徵,不是某個特定信念。
我們意識到有一個自我的存在,意識到我們的人格有一個不變的核心,不會隨著環境的變遷而變遷,也不會隨著我的意見和情感的改變而改變。這個核心就是存在於「我」背後的真實,是我們對我們的同一性的信念之所寄。
後記
我覺得愛的關係就是一種自愛,給予,接受的循環模式。愛的藝術一書對於滿足生存條件後的給予,是一種不囤積與不求回報的大愛模式。在我的觀念裡,不求回報的愛除了缺乏動機以外,也會因人性的負向情緒而影響行為。或許自身對此的修為還不夠,很難違心的高談無私的給予。一如佛洛姆對於母愛的無私認定,我也覺得母愛其實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當然,一如佛洛姆說的,他並沒有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實踐方法,實踐愛本身的確是一個複雜又困難的課題。它存在不同的面向與觀點,在不同的個體間交叉反應出無數的狀態與情境。透過作者的說明,讓我們可以從中去分析這些複雜的愛的本質,並用客觀謙卑的態度去面對,秉持著照顧、責任、尊重和了解的原則,處以專注與耐心,用此信念去善待這個世界,我想這是我對這本書粗淺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