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是一個令人陌生又熟悉的詞彙,它的概念來自於日本,希望地方能發揮在地特色,並發展出適合的在地經濟,來讓年輕族群不會只往大城市發展,可以在自己的家鄉發展,減少鄉鎮人口減紹、老年化的問題。
一、什麼是地方創生
因過度都市化的結果,已造成鄉村因人口的減少、老化,出現城鄉發展失衡。為解決上述問題,透過盤點地方既有「地、產、人」的資源優勢、確立地方特有的獨特性與核心價值,及導入「創意(設計力)、創新(生產力)、創業(行銷力)」的輔導機制,為地方注入產業發展動能。
它是一個屬於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經營概念,目的在於通過推動地區特色的發展來推動當地的經濟活力和社區完善。地方創生的重點在於在地基礎、人才與文化。會透過幾個重要方面提高地區保值:
繁榮地區資源:針對當地特色,通過設計和實施公共計劃,如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文化資產,促進旅遊、地產廣告等。
促進地區安定和繁榮水平:通過創新業務和經濟模式,例如居宅重建計劃、地區產品創新,依靠當地資源來促進自我形成與長期發展。
地方創生面臨的困境:
- 不被大眾所知
地方創生的討論還停留在特定圈子內。2021年9月政府推出了「地方創生券」,雖然帶來了一些話題,但周圍的人對地方創生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其實並不了解,更別提與自己的連結。想讓更多人了解、甚至採取行動,是一件難跨越的障礙。 - 成功經驗難以直接複製
日本是地方創生的起源地,他們有不少令人羨慕的成功案例,台日之間也交流頻繁。但老實說,台灣和日本的社會環境、制度、文化差距較大,很多做法搬過來後會「水土不服」。甚至在台灣各地,即便一個地方的創生模式成功了,其他地方想照搬也不一定合適,因為每個地區的資源和特色都不同。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家都得摸索出一條真正屬於自己的路。 - 與地方政治和團體的合作不容易
地方創生需要的不只是青年返鄉或新住民的加入,地方政治和當地團體的支持其實也非常關鍵。但說真的,想要讓彼此達成共識,真的很難。不同的政治立場、利益考量,甚至地方派系的影響,都可能讓事情卡住。我有時候覺得,光是找到一個切入點,讓大家願意坐下來聊聊,可能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 如何長久經營是一大挑戰
不少地方創生團隊靠政府補助開始運作,但補助一停,計畫往往也隨之結束。這讓我覺得很可惜。其實,如果能從一開始就把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經濟、文化和環境,可能更有機會長久走下去。像是參考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或者國際上的一些實務指標,說不定能找到平衡點。地方團隊能在推動計畫時,設計出一個讓市場需求和地方價值相互連結的商業模式,這樣才能讓人與土地的關係更加深刻。 - 創生過程中容易感到挫敗
我很佩服那些懷抱理想的年輕人,願意返鄉投入地方創生。但現實是,他們經常面對工作機會不足、與上一代理念不合、甚至被質疑「能成嗎?」這些壓力。更別提有些人初來乍到,發現根本沒什麼人可以討論或支持,孤單感很強。也有講到些人對返鄉創業抱有美好的想像,但真正投入後,發現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完全脫節,結果因為難以融入或挫折感太強,最後選擇放棄。這些故事其實很令人感慨,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需要很大的勇氣去面對。
二、地方創生實際案例
在國外有許多地方創生成功的案例,接下來我將整理出國外發展很成功的例子,並且討論在台實施的可能性。
日本:港南台小鎮咖啡館
位於日本橫濱市南部,四扇高達 3.6 公尺門片所組成的大門由於使用在地的杉樹打造,雖然營業了十四年,這裡依舊洋溢著美妙的香氣。深度長達十二公尺的壁面則是展示架,上頭擺著密密麻麻的「小箱商店」。
這間面積僅二十二坪的咖啡館與一般的咖啡館或雜貨店不太一樣。壁面設計成展示架的模樣,架上不只擺放介紹當地資訊的書報雜誌與傳單,也銷售在地麵包店手工烘焙的麵包,以及身障福利設施製作的甜點,同時還有來自日本各地小鎮或災區的特產。更棒的是,這裡常常舉辦手作工坊、鎮民交流、音樂沙龍、銀髮族照護課程等活動。
位於廚房深處的後院則擺放了電腦、影印機、四臺電話與其他的事務機、書籍,形成一處不可思議的空間。
這間除了是咖啡館與手作工坊,更是社區營造與舉辦在地活動的交流園地,所以又被稱為「社群咖啡館」。14年前開幕之際,社群咖啡館這個名詞根本還沒誕生,最近卻在日本各地迅速普及。10年前,橫濱市內這類咖啡館只有零星幾間,如今已激增至65間,可見這種咖啡廳的影響力非同小可。
「開一間能『聚』的咖啡館吧!」
「社群咖啡館」是以市民為主體,活用類似咖啡館的場域、空間與功能,並以「經營事業」的方式,讓市民共享舒適的環境。社群咖啡館也是為自己的生活場域與地區帶來機會的場地。透過這一個例子,可以看到在台灣也有很類似的地方特色,讓人「齊聚一堂」的地方在繁忙的社會中逐漸被重新需要,因此創造一個「溫暖的」環境是社群咖啡館誕生的因素,也是台灣小鄉鎮的機會。
葡萄牙 LX工廠
里斯本的 LX 工廠同樣是為街道打造出全新活力的案例,位於舊市街西南部的老工業區,幾乎所有工廠都以廢墟的狀態保留下來,當地人稱此處為「棕地」。2007年有不動產開發商在棕地的一角打造出共同工作空間,漸漸地,這裡除了有服飾業者與出版社等進駐,咖啡店、餐廳、生活選物店也開始林立,店面內部裝潢雖都翻新,而外觀依然保持著工廠的結構,形成新創企業聚集的 LX 工廠,創造了上千個職位的就業力,更為當地注入創新能量,不時舉辦展覽及藝文活動,不論平假日都吸引人潮專程前往一探究竟。
這一個工廠有點像是現在台北華山的概念,華山作為日治時期留下來的遺物,曾經為酒廠的它,如今變成了充滿文藝、書香氣息,另去那邊的民眾心曠神怡,也可以讓民眾更輕易的接觸到藝術、電影、展演等等。
三、網路傳播的力量
現今是一個人人手機不離身的時代,網路的崛起是令社會變複雜的其中一項因素,它拉近人們之間的關係,卻又推遠了人與人的交流,但對地方創生來說,網路時代的崛起勢必是一個正向的事物。
隨著 Facebook、Instagram、X 等等大型網路交流平台越來越盛行,許多人在上面可以自由的發展自己得言論,也可以透過交流來讓更多人知道彼此的想法,或為某件事物創造更高的話題。
回到第一段,文章中說到地方創生面臨的問題,我認為網路傳播可以解決「不被大眾所知」的問題,地方創生是一個很有趣的創業發展,它利用的地區的差異,選擇在競爭比較不激烈的地方進行發展,並且試圖帶動地區的文化特色。
但同樣的,因為這是又小又新的產業模式,因此不太容易被大眾所關注,頂多「知道」而已,也覺得與自己毫無關係。也許是像廣告投錯人一樣得概念,我認為如果要更好的宣傳這一個創業發展,應該更投注於「學校、專業講座」等地方,例如在現在會有很多人開「如何談判」、「教你如何開業」等的課程,如果在這其中加入了地方創生的例子,會讓整個宣傳變得更加流暢。
而網路的傳播可以做到什麼?可以宣傳這些講座或者課程,現在人人都需要「錢」,剛畢業或者有創業夢想的人絕對會對這個更感興趣,從而去實行,當去「做」的人變多時,自然而然就會將「地方創生」變得更加繁榮,也讓每個地區能夠更平均的發展。
四、身為「我們」能做些什麼?
但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想要完成這麼大的夢想,不想要完全的投入其中。因此身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以下我提出了八個想法:
1. 講好地方故事,善用社群媒體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特色,你可以透過文字、照片或影片,將這些故事分享到社群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不一定要是專業製作,用真實感和熱情打動人心反而更重要。
例如:分享當地老店的歷史、特有的自然景觀、或是某個獨特的在地文化習俗。這些內容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地方的魅力。
2. 舉辦小型活動或聚會
不需要一開始就籌辦大型活動,從小型的在地導覽、文化工作坊、美食品嚐會等著手,吸引朋友或鄰居參與。
例如:帶朋友探索附近的秘境景點,舉辦廚藝交流,讓人學做地方特色菜,安排一次市集或二手交換活動,邀請當地人互動。
3. 支持地方小商家與創生計畫
改變從消費習慣開始,選擇支持本地生產的商品、去小農市集買菜、優先光顧地方特色餐廳,或購買具有地方創生理念的品牌。你也可以透過社群分享自己的體驗,帶動更多人一起支持。
4. 建立與地方居民的連結
與地方的老人家或文化守護者聊聊,了解他們對地方的感情和故事。這不僅能增進你對地方的認識,也有助於取得信任,未來推動任何行動時更容易獲得支持。
5. 跨界合作,善用現有資源
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與學校、社區中心或非營利組織合作。例如,聯繫在地的學校老師,將地方文化融入學生課程,或是與某些公益團體合作,舉辦相關的推廣活動。
6. 以體驗帶動情感連結
很多人對地方創生感到疏遠,是因為缺乏直接的體驗。你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互動,例如帶人種植當地特產、參與傳統工藝製作,或者讓人親身體驗一段地方的歷史,讓這段經驗成為他們難忘的回憶。
7. 創建社區社群或粉絲專頁
成立一個地方創生相關的社群,像是「愛某某地之會」,聚集對地方有興趣的人。不僅能分享資訊,還能一起討論如何發展地方。漸漸地,這個社群可能會吸引更多有行動力的人參與。
8. 以自己的專長為地方貢獻價值
如果你有攝影、設計、寫作或活動策劃的能力,可以把這些技能應用在地方創生上。例如,幫忙設計地方的行銷海報、寫一篇當地景點或美食的深度報導,或協助地方小商家做簡單的品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