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彰化埔鹽鄉,大家便想到幾年前爆紅的順澤宮冠軍帽。不過,在順澤宮成為全國知名宮廟前,該鄉最轟動的應該是小龍村。
小龍村在全埔鹽之中,面積最小,人口也最少,知名度究竟從何而來?
答案源自於一名美國的人類學者葛伯納,他在1957年選定此處進行為時一年半的研究,深入當地民眾生活,並完成論文《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該村從此聞名美國學術界。
但別急著查找地圖,試圖找出此村,因為在行政區劃中,根本沒有小龍村這一名字,這名字應該是學者基於學術倫理,所使用的化名,小龍村真正的名字是新興村。
該村在嘉慶至同治年間,有康氏族人陸續自唐山移民此處,為求一路平安,有康松仕自五通廈門林邊社恭請馬府大使公一同渡臺(據廟中碑記記載),一開始為康姓家族守護神,因神威顯赫,村民商請康氏族人將神尊獻出,由全村值年爐主輪流供奉,從此成為村之當境主神,1988年仁興宮建立,從此大使公有自己的殿宇。
根據網路資料,福建廈門有五通村,也許當年康氏族人之馬府大使公就是迎請於此,而清朝時撰寫的「廈門志」,還真的記載有間「大使宮」,但此處之大使為張巡、許遠,和馬府大使公無關。馬府大使公之出身,目前尚不大清楚,每年例際日為農曆4月24日。
臺灣神明中,封號有「大使」二字者不多,較常見者為「王孫大使」,而馬府大使更是罕見。觀大使公聖像,頭戴文冠,身體因為被神袍遮住,不知是否為武身,至於「二使公」又是何由來?亦有待繼續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