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ame Curie(居禮夫人),1867年11月7日生於俄羅斯波蘭領地華沙(今波蘭首都),是Bronisława Boguska和Władysław Skłodowski第五個孩子,年紀最小。父母均為著名教師,姊姊和哥哥依次為索菲亞(1862年生)、約瑟夫(1863年)、布洛尼亞(1865年)和海倫娜(1866年)。
Madame Curie(居禮夫人)
她曾在華沙的「移動大學(Uniwersytet Latający)」(地下女子書院)讀書,並開始接受真正的科學訓練。她在華沙生活至24歲,1891年追隨姊姊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讀書。她在巴黎取得學位,並在畢業後留於巴黎從事科學研究。1903年她和丈夫Pierre Curie及Henri Becquerel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因放射化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移動大學(Uniwersytet Latający)指自1882年起,在華沙私人住所裡舉辦的女性地下自修課程。 當時的社會禁止女性接受大學教育。1885年,這類課程轉型為非正式的秘密高等學校,學校地點經常變換於各個私人住宅,因此有「移動大學」之稱。
Marie Curie(居禮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放射性理論,「放射性(Radioactivity)」一詞即由其新造、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其指導下,放射性同位素開始被用於治療腫瘤。她在巴黎和華沙各創辦了一座居禮研究所,兩研究所至今仍是重要的醫學研究中心。
居禮研究所(Institut Curie)是位於法國巴黎的醫學、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研究中心,由一個基金會運營,位居世界生物物理學、細胞生物學和癌症研究領域的前沿。該研究所包括兩家專門從事癌症治療的醫院。
遷至法國後,法國政府隔年即規定:「任何公民都不能冠皆與其出生證明紀載不符的姓或名」。雖然她沒有「換夫姓」,但她仍使用雙姓,夫姓之外仍保留她的原姓Skłodowska。雖然已身為法國公民,人在異國,但也未曾忘卻自己的祖國波蘭。她會教女兒波蘭文,曾多次帶她們去波蘭,並以其命名她所發現的第一種元素——釙。
Marie Curie(居禮夫人)的全名為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Curie。
一戰時期,Marie Curie(居禮夫人)利用她本人發明的行動式X光機於戰地醫院協助外科醫生。1934年病逝於法國上薩瓦省療養院,享年66歲。
Curie夫婦在科學和社會方面的工作,對塑造20世紀和21世紀的世界有重大貢獻。
Marie Curie(居禮夫人)的工作有助於推翻物理和化學的舊有概念,而且給社會帶來同樣深刻的影響。無論在祖國還是異鄉,為了科研,她都必須克服社會給女性強加的重重阻礙。這一方面也被魯Françoise Giroud的《瑪麗· 居禮:她的一生(Marie Curie: A Life)》強調Marie Curie(居禮夫人)起到了女權主義先驅的作用。
Marie Curie(居禮夫人)的誠實正直和節儉的生活方式為人熟知。1893年,有人曾捐給她一小筆錢,以資助她的學業,1897年她剛剛自己賺錢,能維持生活,便立即將其如數奉還。她將第一個諾貝爾獎的獎金中的一大部分給了朋友、家人、學生和科研助手。她還曾做出人意料的決定,刻意不為鐳分離法申請專利,不給科研設置阻礙。她堅持把各類獎金全數捐獻給所屬的科研機構,自己卻分文不取;她和丈夫更是時常謝絕獎項和獎章。據報導,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評論道,Marie Curie(居禮夫人)大概是世上唯一不為名利腐蝕的人。
※圖、文資料來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