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歷史】一戰時期武裝最齊全戰艦 - 金剛號戰列巡洋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1936年11月14日,金剛號在立山海岸進行海試

1936年11月14日,金剛號在立山海岸進行海試


金剛號(こんごう,以金剛山命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她是第一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是所有海軍建造時武裝最齊全的艦艇之一。她的設計者是英國海軍工程師喬治瑟斯頓,1911年由維克斯造船公司在英國巴羅因弗內斯安放龍骨,金剛號是最後一艘在日本境外建造的日本主力艦,她於1913年正式服役,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國海岸巡邏。


金剛號經歷了兩次重大重建。從1929年開始,日本帝國海軍將其改建為戰艦,強化了其裝甲並提高了其速度和力量。1935年,她的上層建築被完全重建,航速得到提高,並配備了水上飛機彈射器,金剛號的速度足以陪伴日本不斷壯大的航空母艦艦隊,被重新歸類為快速戰艦。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金剛號在中國大陸沿海執行任務,隨後於1941年被重新部署到第三戰艦隊。 金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了太平洋戰爭中的許多重大海軍行動。1942年,她報告了日本陸軍在英屬馬來亞(今馬來西亞的一部分)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現印度尼西亞)的兩棲登陸,隨後在中途島戰役和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與美軍交戰。整個1943年,金剛號主要駐紮在加羅林群島的特魯克潟湖、吳海軍基地(廣島附近)、佐世保海軍基地(長崎附近)和林加陸,並多次部署以應對美國航空母艦對日本島嶼基地的空襲,金剛號參加了1944年的菲律賓海戰和萊特灣海戰(10月22日至23日),在後者中與美國船隻交戰。1944年11月21日,金剛號在穿越台灣海峽時被美國海獅號潛艇擊沉。


金剛號於1913年5月8日進行全功率試驗

金剛號於1913年5月8日進行全功率試驗


效能數據


排水量:31720噸(標準);36600噸(滿載)

:219.4米

:31米

吃水:9.7米

動力:136000匹

裝置:4 × 艦本式蒸汽渦輪引擎;4 × 推進器

航速:30.3節

航程:9800海浬/18節

編製:約1300人

武器:(最終狀態)4 × 356mm連裝砲;8 × 152mm單裝砲;6 × 127mm連裝高射砲;18 × 25mm三連裝高射機槍,8 × 25mm連裝高射機槍,30 × 25mm高射機槍


金剛號在建造時,展示了兩個螺旋槳和左舵,《科學美國人》,1913年

金剛號在建造時,展示了兩個螺旋槳和左舵,《科學美國人》,1913年


設計與施工


金剛號是日本帝國海軍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中的第一艘,幾乎與戰艦一樣大、造價高、裝備精良,但她犧牲了裝甲防護來換取更高的航速。這些是由英國海軍工程師喬治·瑟斯頓(George Thurston)設計的,並在1908年無敵號(HMS Invincible)服役後於1910年在日本緊急海軍擴張法案中訂購。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與其他海軍相匹配,其戰列巡洋艦的能力相當於當時其他主要海軍強國的戰列巡洋艦,她們被稱為英國戰艦艾琳號的戰列巡洋艦版本。她們的14吋艦炮重型武器和裝甲防護(佔1913年排水量約30,000噸的約23.3%)大大優於海上的任何其他日本主力艦。 金剛號於1911年1月17日由維克斯造船工程公司在巴羅因弗內斯安放龍骨。金剛號於1912年5月18日下水,然後轉移到英國朴茨茅斯的造船廠,並於1912年中期開始舾装,建造中使用的所有零件均在英國製造,金剛號於1913年4月16日完工。


1931年,金剛號首次重建後

1931年,金剛號首次重建後

軍購弊案

1914年1月,西門子東京辦事處向路透社洩露的一封電報以及《紐約時報》和《朝日新聞》的進一步報道導致日本當局展開調查,揭露了德國和英國軍火公司的賄賂和回扣模式。西門子一直秘密向日本高級官員支付15%的回扣,直到維克斯出價高於他們,提供25%的回扣。維克斯在1911年和1912年向日本帝國海軍採購的富士海軍上將支付了21萬日元,並向松本和中將支付了4萬日元,以獲得建造金剛號的合約。1914年5月軍事法庭展開審判,罰款40萬日元,並被判處3年徒刑,由於圍繞金剛建造合約的西門子維氏醜聞,山本權兵衛首相政府於1914年3月23日辭職。

1944年配置的金剛號

1944年配置的金剛號

武器

金剛號的主砲最初設計為由十門 12 吋(305公釐)主砲組成。然而,她的建造者維克斯說服日本人使用更大的武器。因此,金剛號的主要武裝由八門維克斯14英寸(356毫米)/45艦炮大口徑主砲組成,分佈於四個雙砲塔(兩座前兩座後),使其成為武裝力量最強大的艦艇。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指出這些砲塔類似於英國的15英寸砲塔,並在閃光密封性方面進行了改進。她的每門主砲都能以每分鐘兩發砲彈的速度發射高爆彈或穿甲彈,射程為38,770碼。為了遵循日本在對手之前部署更強大艦艇的原則,金剛號及其姊妹艦是世界上第一批配備14英寸(356毫米)火砲的艦艇。她的主砲可攜帶90發子彈,槍管壽命約250至280發。1941年,為四艘金剛級戰艦的穿甲彈引入了單獨的染料以輔助瞄準,其中金剛的穿甲彈使用了紅色染料。 金剛號的副砲台最初由十六門6英寸(152毫米)50口徑火砲組成,位於船中部的單個砲塔,其長度為300英寸,還配置八門3吋(76公釐)火砲和八門水下21吋(533公釐)魚雷發射管。她的六吋艦炮每分鐘可發射五到六發子彈,砲管壽命約500發。6 吋/50 口徑火砲能夠發射防空砲彈和反艦砲彈,儘管這些火砲部署在金剛上,使得防空砲彈射擊幾乎不切實際。在第二次重建期間,舊的三吋火砲被拆除,然後更換為八門5吋(127公釐)40 徑兩用火砲。這些槍每分鐘可發射 8 至 14 發子彈,槍管壽命為800至1,500發子彈。在金剛的火砲中,5吋火砲的砲彈類型種類最多:防空砲彈、反艦砲彈和照明砲彈。金剛號也配備許多1吋(25毫米)高射機槍。到1944年10月,金剛的輔助武器被重新配置為8門6吋(152毫米)火砲、8門5吋(127毫米)火砲和122門96型高射速射砲。


盔甲

作為一艘戰列巡洋艦,金剛號的裝甲相當薄。她配備了一條 6 至 8 英寸(152–203毫米)的主腰帶。金剛號甲板裝甲由 1 英寸(25毫米)、1.5英寸(38毫米)到2.75英寸(7厘米)的裝甲板組成,具體取決於區域。她配備了9英寸(229毫米)砲座裝甲,保護主砲的彈藥,以及由10 寸(254毫米)砲塔面和側面9英寸(229毫米)鍍層組成的砲塔裝甲和後方防護。

碧藍航線 金剛

碧藍航線 金剛


服役歷史

1913年8月16日,金剛號完工並服役於日本帝國海軍。12天後,她從朴茨茅斯出發前往日本。10月20日至27 ,她停靠在新加坡,然後於11月5日抵達橫須賀海軍兵工廠,並被安排在第一預備隊。1914年1月,她停靠在吳海軍基地進行武器檢查。1914年8月3日,德意志帝國向法國宣戰,隨後經過比利時入侵,在西方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2天後,日本向德皇威廉二世發出警告,命令從中國青島基地撤出德國軍隊。當德意志帝國沒有回應時,日本於8月23日對德國宣戰,佔領了德國在加羅林群島、帛琉群島、馬紹爾群島和馬裡亞納群島的前屬地。金剛號迅速部署到太平洋中部,巡邏德意志帝國的海上交通線。金剛號於9月12日返回日本橫須賀港,一個月後被分配到第一戰艦師團。10 月,金剛號及其新姊妹艦比叡號出擊中國海岸,支援青島圍城戰期間的日軍部隊。隨後金剛號返回佐世保海軍基地升級探照燈。1915年10月3日,金剛號比叡號作為練習靶子參與了擊沉老皇帝尼古拉一世號的活動。她是一艘俄羅斯前無畏艦,於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被俘獲,隨後成為日本海軍戰艦。隨著1914年12月英國皇家海軍在福克蘭群島海戰中擊敗德國東亞分艦隊,日本海軍在太平洋的行動幾乎沒有必要了。金剛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剩餘時間在佐世保基地度過,或是在中國沿海巡邏。1918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金剛號被置於「第二預備隊」。1919年4月,她為彈藥庫安裝了新的海水淹沒系統。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以及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署,日本海軍的規模受到極大限制,英國、日本主力艦之間的比例要求為5:5:3。美國和日本帝國,因為後者只負責一個海洋,而不是其他兩個國家,法國和義大利的軍艦也較少。該條約也禁止簽署國在1931年之前建造任何新的主力艦,且不允許主力艦排水量超過36,000噸。如果新增排水量不超過3000噸,則允許對現有主力艦進行升級,配備改進的反魚雷裝置和裝甲主甲板。當華盛頓海軍條約在日本全面實施時,只有三類一戰型主力艦仍然活躍:伊勢級戰艦、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和扶桑級戰艦。 1923年4月,金剛號在裕仁皇太子正式訪問日本屬地台灣期間為他提供航程服務。1924年6月14日,她在演習中與62號潛艇相撞。1924年11月,金剛號停靠在橫須賀,並對其主要武器進行了修改,增加了主砲的仰角並改進了火控系統。1927年,金剛號對其上層建築進行了重大修改,將其改建為寶塔桅杆樣式,以適應其主砲數量不斷增加的火控系統。1928年5月,她的操舵設備進行了升級,隨後她被置於儲備狀態,為1929–1931年的重大修改和重建做準備。


碧藍航線 金剛 時裝

碧藍航線 金剛 時裝

1929–1935:改建為戰艦

由於《華盛頓條約》禁止日本在1931年之前建造新的主力艦,因此不得不升級其一戰時期的戰艦和戰列巡洋艦。從1929年9月開始,金剛號在橫須賀海軍兵工廠的乾船塢中進行了廣泛的現代化和改造。在接下來的兩年裡,金剛號彈藥庫附近的水平裝甲得到了加強,船體內的機械艙也得到了加強的魚雷防護。根據《華盛頓條約》的允許,沿水線增加了反魚雷裝置。她經過改裝可容納三架90型零式水上飛機,但沒有安裝飛機彈射器。為了提高速度和功率,她的所有 36 個鍋爐都被拆除,然後更換為 16 個更新的鍋爐,並安裝了直驅渦輪機。金剛的前漏斗煙囪被移除,她的第二個煙囪被擴大和加長。對船體的修改將其裝甲重量從6,502長噸增加到10,313長噸,直接違反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的條款。1931年3月,金剛號現在的航速可達29節(54公里/小時),並被重新歸類為戰艦。 1930年4月22日,日本簽署了《倫敦海軍條約》,對簽署國的海軍力量進行了進一步限制。她的幾艘舊戰艦被報廢,並且沒有建造新的主力艦作為替代品。經過小型舾裝工作後,金剛號的重建工作於1929年 9月開始,並於1931年3月31日宣布完成。金剛號被分配到第一戰艦隊並指定為聯合艦隊的旗艦。1932年1月,她的上層建築安裝了額外的測距儀和探照燈。1933年,飛機彈射器安裝在兩個後砲塔之間。 1933年2月25日,根據利頓委員會的報告,國際聯盟一致認為日本入侵中國侵犯了中國主權。日本不服該組織的判決,於同日退出國際聯盟。日本也立即退出《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從而取消了對其主力軍艦數量和尺寸的所有限制。1934年11月,金剛號被劃入第二預備隊,準備進一步修改。1935年1月10日,納粹德國海軍駐日本武官保羅·溫內克(Paul Wenneker)上校參觀了金剛號,並為其射擊演示。


碧藍航線 金剛 時裝

碧藍航線 金剛 時裝


1935–1941:快速戰艦

1935年6月1日,金剛號停泊在橫須賀海軍兵工廠,準備升級,以便能夠護航日本不斷壯大的航空母艦艦隊。她的船尾加長了7.9公尺,以提高其細度比,並拆除了16台舊鍋爐,然後更換為11台燃油鍋爐和更新的齒輪渦輪機。此外,她的艦橋完全按照日本寶塔桅杆式的前部上層建築進行改造,並增加彈射器以支援三架中島E8N或川西E7K偵察和水上飛機。 金剛號的裝甲也得到了大幅升級。她的主裝甲帶被加固到均勻厚度為8英寸(從6到8英寸的不同厚度),並且還添加了深度從5到8英寸的對角艙壁以加固主裝甲帶,砲塔裝甲加強至10吋,而部分甲板裝甲則增加了4吋,金剛號的彈匣防護也加強至4.0吋(10公分)。重建工作於1937年1月8日完成,儘管進行了重新分類,金剛號本質上仍然可以被視為戰列巡洋艦。 1937年2月,金剛號被分配到佐世保海軍管區,12月,隸屬於第三戰艦師團,由栗田武夫指揮。1938年4月,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兩架來自金剛的水上飛機轟炸了中國城市福州。整個1938年和1939年,金剛號駛離中國海岸,支援日本陸軍在戰爭期間的行動。從1940年11月到1941年4月,金剛號的武器砲座和彈藥管增加了額外的裝甲,同時通風和消防設備也得到了改進。1941年8月,她與完全改裝的姊妹艦比叡號霧島號榛名號一起被分配到第三戰艦師,由三河軍一中將指揮。

碧藍航線 金剛 時裝

碧藍航線 金剛 時裝


1942 年:太平洋戰爭服役

金剛號榛名號於1941年11月29日從柱島艦隊錨地出發,作為南方(馬來)部隊主力的一部分,在近藤信武中將的總體指揮下開始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4日,主力部隊抵達泰國南部和馬來亞北部海岸,準備四天後入侵泰國和馬來亞半島。當英國的「Z艦隊」一支由戰艦「威爾斯親王號」和戰列巡洋艦「反擊號」組成的艦隊很快就被來自越南南部的日本陸基飛機擊沉時,金剛號的戰鬥群從馬來亞海域撤出。該戰鬥群隨後於12月中旬從印度支那出發,為期三天,保護前往馬來亞的增援船隊,並於12月18日再次掩護日軍在菲律賓呂宋島林加延灣登陸。主力部隊於12月23日從法屬印度支那的金蘭灣出發前往台灣,兩天後抵達。1942年1月,金剛號與重巡洋艦高雄號愛宕號為安汶島的空襲提供了遠程掩護。 2月21日,金剛號榛名號、四艘快速航空母艦、五艘重型巡洋艦和眾多支援艦一起準備日本入侵荷屬東印度群島的「J行動」。2月25日,第三戰艦師為爪哇島的空襲提供掩護。1942年3月7日,金剛號轟炸了澳洲西海岸附近的聖誕島,然後返回Staring-baai進行15天的待命戒備。1942年4月,金剛號與五艘艦隊航空母艦一起攻擊錫蘭的科倫坡和亭可馬裡。1942年4月5日,英國重型巡洋艦多塞特郡號康沃爾號被毀後,這支海軍特遣部隊向西南移動,尋找當時由詹姆斯·薩默維爾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東部艦隊的剩餘部隊。4月9日,金剛號的一架水上偵察機在亭可馬里以南發現了英國皇家海軍赫爾墨斯號航空母艦。同一天,日本空襲擊沉了該航母,但金剛號遭到九架英國中型轟炸機的攻擊,全都沒有擊中。在削弱了英國東部艦隊的進攻能力後,第三戰艦師返回日本。金剛號於4月22日抵達佐世保,4月23日至5月2日,金剛號進塢重新配置防空武器。


附註:Staring-baai(荷蘭語:Staring Bay)是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東南半島附近的一個海灣。它位於東南蘇拉威西省首府肯達裡稍東南處,向東通往班達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海灣是日本帝國海軍軍艦的加油檢查站(當時該島通常被稱為西里伯斯島)。 Staring-baai 出動的架次包括1942年2月19日對達爾文的空襲,以及後來在印度洋對盟軍和錫蘭周圍航運的空襲。


碧藍航線 金剛 時裝

碧藍航線 金剛 時裝


1942年5月27日,金剛號比叡號以及重巡洋艦愛宕號鳥海號妙高號羽黑號一起出擊,作為近藤信武海軍上將入侵部隊的一部分,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6月4日,聯合艦隊的四艘快速航空母艦遭受災難性損失後,近藤的部隊撤回日本。7月14日,她被指定為重組後的第三戰艦師的旗艦,八月,金剛號在吳港進塢接收表面偵測雷達和其他測距儀。9月,金剛號比叡號、榛名號、霧島號以及三艘航空母艦和眾多小型軍艦一起出航,以應對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所羅門群島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兩棲登陸。9月20日,這支特遣部隊奉命返回赤道以北的中太平洋特魯克海軍基地。 埃斯佩蘭斯角海戰後,日軍選擇增援瓜達爾卡納爾島,為了保護運輸船隊免受敵方空襲,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派遣榛名號金剛號,在一艘輕巡洋艦和九艘驅逐艦的護航下,轟炸位於亨德森機場的美國空軍基地。由於速度快,這兩艘戰艦可以轟炸機場,然後在遭受陸基戰機或美國航空母艦的空襲之前撤退。10月13日至14日夜間,這兩艘戰艦從約16,000碼(15,000公尺)的距離砲擊亨德森機場地區,發射973枚14吋高爆砲彈。在日本戰艦戰爭裡最成功的行動中,轟炸嚴重損壞了兩條跑道,摧毀了美國海軍陸戰隊幾乎所有的航空燃料,摧毀或損壞了海軍陸戰隊90架戰機中的48架,並殺死了41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第二天,一支大型日軍部隊和補給船隊抵達瓜達爾卡納爾島。 1942年10月26日的聖克魯斯群島海戰中,金剛號遭到四架格魯曼TBF復仇者魚雷轟炸機的攻擊,但沒有命中。11月中旬,這艘戰艦和其他戰艦為日本海軍再次砲擊亨德森機場以及向瓜達爾卡納爾島運送更多陸軍增援部隊的失敗任務提供了遠程掩護。1942年11月15日,在瓜島海戰中日軍戰敗以及比叡號霧島號沉沒後,第三戰艦師返回特魯克,並在那裡度過了1942年餘下的時間。

碧藍航線 金剛 同人創作

碧藍航線 金剛 同人創作


1943 年:基地之間的移動

整個1943年,金剛號沒有與敵方目標交戰。1943年1月下旬,她作為一支牽制和遠程掩護部隊的一部分參加了「Ke行動(ケ號作戦)」,以支援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離陸軍部隊的日本海軍驅逐艦。1943年2月15日至2月20日,第三戰艦師從特魯克轉移到吳海軍基地。2月27日,金剛號進塢接受防空武器升級,增加了兩座三聯25毫米砲架並拆除了兩座6英寸砲塔,同時在舵機附近增加了額外的混凝土保護。1943年5月17日,為響應美軍入侵阿圖島,金剛號與戰艦武藏號、第三艦隊、兩艘艦隊航母、兩艘巡洋艦和九艘驅逐艦並肩出擊。三天後,美國潛水艇「鋸魚號」發現了這支海軍特遣部隊,但無法對其發動攻擊。1943年5月22日,特混艦隊抵達橫須賀,另外三艘艦隊航空母艦和兩艘輕型巡洋艦也加入了艦隊。但隨後在必要的反擊準備完成之前落入美國陸軍之手時,這支部隊就被解散了。 1943年10月17日,金剛號再次離開特魯克,成為一支由五艘戰艦、三艘主力航空母艦、八艘重型巡洋艦、三艘輕型巡洋艦和眾多驅逐艦組成的大型特混艦隊的一部分。這些飛機是為了回應美國海軍對威克島的空襲而出動的,但兩支部隊之間沒有進行任何接觸,日本特遣部隊於1943年10月26日返回特魯克進行改裝和訓練。


1944年6月20日菲律賓海海戰中剛果號受到攻擊

1944年6月20日菲律賓海海戰中剛果號受到攻擊

1944 年:戰鬥與失敗

1944年1月,金剛號進乾船塢,重新配置其防空套件。四門6吋火砲和一對雙聯25公釐砲座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六門雙聯5吋火砲和四門三聯25公釐砲座。第三艦隊於1944年3月8日從吳市出發。11日,金剛號和小澤上將的機動艦隊從林加出發前往塔威塔威,在那裡她們與栗田武夫中將的「C部隊」會合。6月13日,小澤的機動艦隊從塔維塔威出發前往馬裡亞納群島,在菲律賓海海戰期間,金剛號護航日本快速航母,並在6月20日美國艦載機的反擊中毫髮無傷。當她返回日本時,她的防空武器增加了13座三聯裝和40座單裝25毫米砲座,總數超過100座。8月又拆除了兩門6吋火砲,並安裝了另外18門單砲座。


萊特灣海戰

1944年10月,金剛號離開林加,為日本在萊特灣海戰中的反擊做準備,這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海軍交戰。10月24日,金剛號在錫布延海海戰中多次與美國艦載機擦肩而過,毫髮無傷。10月25日,在薩馬島海戰期間,金剛號作為栗田海軍上將中央部隊的一部分,與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和驅逐艦戰鬥群交戰。她瞄準了多艘驅逐艦,但在戰鬥的開始部分毫無效果,然後用她的主砲擊中了驅逐艦霍爾號 的艦橋。 先前人們認為,在英勇的驅逐艦約翰斯頓號重創熊野號後不久,金剛號用她的14英寸(356毫米)火砲對這艘驅逐艦進行了三擊,造成嚴重損壞,使約翰斯頓號的航速降至17節,除了兩艘船外,其餘的都被摧毀,最後約翰斯頓號也沉沒了。然而,日本的記錄顯示,金剛號在約翰斯頓號被擊中時因暴風雨而失明,無法與敵艦交戰,但戰艦大和號的主砲和副砲對一艘美軍艦艇​進行了多次命中。實際上,金剛號未能擊中約翰斯頓號,並且在她的癱瘓和沈沒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金剛號隨後瞄準了護航航母甘比爾灣號,聲稱用其主砲擊中了她。然而,上述戰艦大和號也聲稱對此次命中負責,由於射程較短且射擊角度正確,人們普遍認為是大和號戰艦擊中了這次命中,事實上,日本海軍部將把這次命中歸功於大和號。隨後,她多次擊中霍爾號和驅逐艦赫爾曼號,導致前者沉沒。9點12分,她擊沉了塞繆爾·B·羅伯茨號護航驅逐艦。在美國艦艇發動猛烈的防禦行動並擊沉三艘日本重巡洋艦後,栗田上將選擇撤退結束了戰鬥。在撤退時,金剛號遭受了五次與攻擊機的近距離接觸造成的傷害,編隊於10月28日抵達汶萊。

下沉

11月16日,在美國對汶萊進行空襲後,金剛號大和號、長門號和第一艦隊的其餘艦艇一起從汶萊出發前往吳,準備對艦隊進行重大重組和戰鬥修理。11月20日,她們進入台灣海峽。11月21日午夜過後不久,美國海獅號潛艦在44,000碼(40,000公尺)處與艦隊進行雷達接觸。02:45機動到位,海獅號金剛發射了六枚船首魚雷,十五分鐘後又向長門號發射了三枚船尾魚雷。第一次齊射一分鐘後,兩枚魚雷擊中了金剛號的左舷,而第三枚魚雷則擊沉了驅逐艦浦風號。魚雷淹沒了金剛號的兩個鍋爐房,但她仍然能夠達到16節的航速。到05:00,她已減速至11節,並獲準脫離艦隊,在濱風號磯風號驅逐艦護航下一起前往台灣的基隆港。脫離主力部隊後十五分鐘內,金剛號傾斜了45度,並無法控制進水量。5時18分,該船失去所有動力,被下令棄船。5時24分,在撤離過程中,前部14吋彈匣發生爆炸,破碎的艦艇迅速沉沒,包括第三艦隊師長和艦長在內的1200多名船員喪生。 據信金剛號沉沒於基隆西北方約55海浬(102公里;63英里)處,水深350英尺(110公尺)。她是二戰期間僅有的三艘英國製造的因潛艇襲擊而沉沒的戰艦之一,另外兩艘是英國復仇級戰艦皇家橡樹號和伊莉莎白女王級戰艦巴勒姆號。 截至2024年8月,金剛號是唯一一艘尚未找到或調查殘骸的二戰日本戰艦。


碧藍航線 金剛 同人創作

碧藍航線 金剛 同人創作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異世界冒險者 傑洛斯
8.0K會員
972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2025/04/29
伏加爾號(SN Volga)是存在與圖紙計劃中的航母,原型來自於72號專案的航母設計,1920年,蘇聯就考慮過將多艘其他級別的船艦改裝成航空母艦的可能性,但這些計劃通常因缺乏資金或造船能力而受阻,在1930年代後半期,蘇聯開始製定建造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大型現代化艦隊的計畫。
Thumbnail
2025/04/29
伏加爾號(SN Volga)是存在與圖紙計劃中的航母,原型來自於72號專案的航母設計,1920年,蘇聯就考慮過將多艘其他級別的船艦改裝成航空母艦的可能性,但這些計劃通常因缺乏資金或造船能力而受阻,在1930年代後半期,蘇聯開始製定建造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大型現代化艦隊的計畫。
Thumbnail
2025/04/28
蘇維埃俄羅斯號(SN Sovetskaya Rossiya)於1939年晚期在莫洛托夫斯克海軍船廠開始建造;工程代號為102。1944年1月船體幾乎是一個空殼子,連主甲板也沒有完成。
Thumbnail
2025/04/28
蘇維埃俄羅斯號(SN Sovetskaya Rossiya)於1939年晚期在莫洛托夫斯克海軍船廠開始建造;工程代號為102。1944年1月船體幾乎是一個空殼子,連主甲板也沒有完成。
Thumbnail
2025/04/27
蘇維埃白俄羅斯號,也叫蘇維埃貝拉羅斯號,於1939年12月21日奠基。402號船艦最初建造於莫洛托夫斯克,但由於發現其船體板中使用的70,000個鉚釘質量較差,因此在1940年中期停止了建造。這影響了1940年10月19日取消該艦的決定,原本用來建造該艦的材料被用來建造一座保衛列寧格勒的浮動砲台。
Thumbnail
2025/04/27
蘇維埃白俄羅斯號,也叫蘇維埃貝拉羅斯號,於1939年12月21日奠基。402號船艦最初建造於莫洛托夫斯克,但由於發現其船體板中使用的70,000個鉚釘質量較差,因此在1940年中期停止了建造。這影響了1940年10月19日取消該艦的決定,原本用來建造該艦的材料被用來建造一座保衛列寧格勒的浮動砲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最上型是日本帝國海軍(IJN)在1930年代建造的由四艘巡洋艦組成的艦級。根據《倫敦海軍條約》的重量和武器裝備限制,她們最初被歸類為輕型巡洋艦。日本廢除協議後,所有四艘艦都重新裝備了更大口徑的火砲,並重新歸類為重型巡洋艦。此級艦艇全部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均被擊沉。
Thumbnail
最上型是日本帝國海軍(IJN)在1930年代建造的由四艘巡洋艦組成的艦級。根據《倫敦海軍條約》的重量和武器裝備限制,她們最初被歸類為輕型巡洋艦。日本廢除協議後,所有四艘艦都重新裝備了更大口徑的火砲,並重新歸類為重型巡洋艦。此級艦艇全部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均被擊沉。
Thumbnail
妙高號(IJN Myōkō)是日本帝國海軍妙高級四艘重型巡洋艦的首艦,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的名字取自新潟縣的妙高山,該等級的其他船艦有那智號、足柄號和羽黑號。
Thumbnail
妙高號(IJN Myōkō)是日本帝國海軍妙高級四艘重型巡洋艦的首艦,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的名字取自新潟縣的妙高山,該等級的其他船艦有那智號、足柄號和羽黑號。
Thumbnail
霧島(日語:霧島/きりしま kirishima)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軍艦。建造時原為巡洋戰艦(即西方的戰鬥巡洋艦),後來改裝成戰艦,金剛型戰艦的4號艦。
Thumbnail
霧島(日語:霧島/きりしま kirishima)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軍艦。建造時原為巡洋戰艦(即西方的戰鬥巡洋艦),後來改裝成戰艦,金剛型戰艦的4號艦。
Thumbnail
金剛號(こんごう,以金剛山命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她是第一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是所有海軍建造時武裝最齊全的艦艇之一,她的設計者是英國海軍工程師喬治瑟斯頓,1911年由維克斯造船公司在英國巴羅因弗內斯安放龍骨,金剛號是最後一艘在日本境外建造的日本主力艦。
Thumbnail
金剛號(こんごう,以金剛山命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她是第一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是所有海軍建造時武裝最齊全的艦艇之一,她的設計者是英國海軍工程師喬治瑟斯頓,1911年由維克斯造船公司在英國巴羅因弗內斯安放龍骨,金剛號是最後一艘在日本境外建造的日本主力艦。
Thumbnail
神通號(IJN Jintsū,じんつう)是日本帝國海軍(三艘仙台級輕巡洋艦中第二艘完工的艦艇,以日本中部岐阜縣和富山縣的神通河命名。她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種戰役中,包括日本入侵菲律賓、爪哇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
Thumbnail
神通號(IJN Jintsū,じんつう)是日本帝國海軍(三艘仙台級輕巡洋艦中第二艘完工的艦艇,以日本中部岐阜縣和富山縣的神通河命名。她活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種戰役中,包括日本入侵菲律賓、爪哇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
Thumbnail
出雲號裝甲巡洋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向英國訂購之出雲級裝甲巡洋艦中首艦,得名自日本古代行政區出雲國。出雲號除了參與了二十世紀初日俄海戰,也曾派遣至墨西哥保護因墨西哥革命受到威脅的日僑,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北美洲西岸的護航任務,在中文圈她廣為知名的原因是在1930年代一二八事變。
Thumbnail
出雲號裝甲巡洋艦是大日本帝國海軍向英國訂購之出雲級裝甲巡洋艦中首艦,得名自日本古代行政區出雲國。出雲號除了參與了二十世紀初日俄海戰,也曾派遣至墨西哥保護因墨西哥革命受到威脅的日僑,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北美洲西岸的護航任務,在中文圈她廣為知名的原因是在1930年代一二八事變。
Thumbnail
重巡洋艦是特定時期,由海軍條約限制所產生的一類巡洋艦。雖然是條約的產物,但各國的重巡洋艦在大戰中都發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在為自己的陣營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蒙受巨大的損失,是二戰中損失數量最多的大型水面艦艇。
Thumbnail
重巡洋艦是特定時期,由海軍條約限制所產生的一類巡洋艦。雖然是條約的產物,但各國的重巡洋艦在大戰中都發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在為自己的陣營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蒙受巨大的損失,是二戰中損失數量最多的大型水面艦艇。
Thumbnail
龍鳳號航空母艦(りゅうほ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帝國海軍的一艘輕型航空母艦。原名大鯨(大鯨 たいげい),是一艘潛水母艦,1941年11月30日改名龍鳳,作為輕型航母重新服役。艦載機設計上,最初為9架九〇式艦上戰鬥機、21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
Thumbnail
龍鳳號航空母艦(りゅうほ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帝國海軍的一艘輕型航空母艦。原名大鯨(大鯨 たいげい),是一艘潛水母艦,1941年11月30日改名龍鳳,作為輕型航母重新服役。艦載機設計上,最初為9架九〇式艦上戰鬥機、21架八九式艦上攻擊機。
Thumbnail
一戰結束後至二戰打響前,日本一度大力發展戰列艦和重巡洋艦,隨著華盛頓條約的簽訂,各國對重巡洋艦的發展態度不一,日本卻繼續堅定信心,陽奉陰違,持續在重巡洋艦上的投入。二戰前,日本建造出了四艘古鷹級(古鷹、加古、衣笠、青葉)、四艘妙高級( 妙高、那智、足柄、羽黑) 、四艘高雄級(高雄、愛宕、鳥海、摩耶)
Thumbnail
一戰結束後至二戰打響前,日本一度大力發展戰列艦和重巡洋艦,隨著華盛頓條約的簽訂,各國對重巡洋艦的發展態度不一,日本卻繼續堅定信心,陽奉陰違,持續在重巡洋艦上的投入。二戰前,日本建造出了四艘古鷹級(古鷹、加古、衣笠、青葉)、四艘妙高級( 妙高、那智、足柄、羽黑) 、四艘高雄級(高雄、愛宕、鳥海、摩耶)
Thumbnail
比叡(日語:比叡/ひえい Hiei)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曾經歷巡洋戰艦(即西方的戰鬥巡洋艦)、戰艦及練習戰艦等多次的艦種更改。 軍艦 比叡是金剛型戰艦2號艦。在計劃階段原是裝甲巡洋艦,但得到在英國建造的金剛型巡洋戰艦1號艦「金剛」的技術後,便開始在日本建造。
Thumbnail
比叡(日語:比叡/ひえい Hiei)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曾經歷巡洋戰艦(即西方的戰鬥巡洋艦)、戰艦及練習戰艦等多次的艦種更改。 軍艦 比叡是金剛型戰艦2號艦。在計劃階段原是裝甲巡洋艦,但得到在英國建造的金剛型巡洋戰艦1號艦「金剛」的技術後,便開始在日本建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