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25.1.2
坐在月台的休息室裡等車,耳邊聽著幾位同樣也在等車的阿姨們閒聊著家常。
她們在討論北上停靠的列車好像比較少,半小時才來一班。另外一位阿姨則附和:「對啊,往大甲、彰化方向的車比較多。」
我低頭看了看手上的車票,從白沙屯到板橋,是170元,還不到200元的車資,票價讓人意外的便宜。
其實,這裡離台北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
真正遙遠的,或許是一種心裡的距離吧。
那是一道屏幕,把想做的事情區隔開來,因為內心總覺得沒有餘裕騰出夠多的時間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但有些時候,你又會認命地知道,現在就是得把身姿放低一點,沉潛一段時間,撐過那些現在回頭看,都覺得又累又不喜歡、卻不得不先撐下去的人生時刻。
得靠自己一步步先把地基紮穩,成為自己夢想的手腳,一點一滴地把護城河先架起來。
這樣,才能儲備足夠的資源和能量,為計畫留出餘裕,甚至還要給計畫留點「萬一失敗還有後路」的本錢,想做的事情整個計畫才能成功落地。
只是取捨之間,難免留下一些過往未完成的遺憾。
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的老後
獨自旅行,總讓人不自覺開始思考一個人的老後。
這次旅行,除了放鬆,也是一次練習——練習想像未來單身老後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未來其實並不遙遠,而旅行的意義,或許正是為了提前與這樣的生活相遇。
我發現,自己的作息還不夠規律,也不夠自律。
如果未來想一個人自由旅行,必須更早適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節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也是不可避免的挑戰。同時也注意到,自己的體能還需要鍛煉。
今年特別明顯,生理期前總感冒,血壓低、氣虛疲累,提醒我得更積極維持健康。畢竟,未來的生活,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一個人的老後,或許也需要學會和孤獨共處,甚至從中找到自在。
但說實話,這樣的練習並不輕鬆。旅行途中容易陷入低潮,也更能看清人生過往那些未完成的遺憾
總之,人生可能就是充滿矛盾又很兩難抉擇的綜合體。
今日多風,小小的白沙屯車站顯得格外安靜。
每年三月媽祖繞境時,這裡會湧入數萬信徒參拜。而我這次趁著跨年元旦過來走走,每年這個時間點,信徒們則是為點平安燈而來。
聽廟旁賣平安符的攤販説,昨天排了上千人。
今天是跨年後的隔一天,人潮已漸漸散去,也恢復了鄉間平日的靜謐。
旅行總能讓人找回一些被自己忽略的權力,比如有時候明明想拍照,卻懶得拿起手機,心裡總安慰自己:「下次再來、下次再拍吧。」
但其實你自己清楚,需要用「要現在就去做,因為不一定有下次了。」來對抗消極放著的念頭。
給自己來場小旅行可能是最好的練習。
練習規劃排假,每個月至少一次,研究地圖上還有哪些未知的景點,探索旅途中那些冒出來的新發現。
「把自己設定為主角」,和我喜歡的、我想做的事情以及我的興趣好好相處,享受有餘裕的時間感,這是接下來小鼠小姐38歲以後最想做的事情。
參拜完拱天宮以後,手提式旅行袋有些沉甸甸的,拖慢了我步行的步伐。
距離搭車時刻還有40分鐘,我猶豫著是否把握最後的時間去看看距離2公里左右的另一座廟宇。猶豫片刻後,還是決定借車站旁的共享單車,趕緊出發。
我踩上單車沿著鄉間小路疾馳,路的盡頭便是海岸線。
遠處風車聚落轉動,陣陣嗚嗚聲低鳴,提醒著我廟宇近了。
快速參拜後,我又匆匆騎回車站,趕上火車、順利踏上返北的歸途。
坐在火車上的歸途中,我慶幸自己做出了那個抓住最後時間還是要出發的決定。
旅行的意義,或許正是道別。而每一張張留下的照片,是對自己某段過去所做的告別,也是與未來自己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