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來這裡心誠則靈,別一直煩我!」
兒子:「那我要煩神明看看誰靈!」
話說這次家族旅遊,我被爸媽拎到高雄內門紫竹寺。說是要體驗在地文化,但對我來說,這不就是「燒香拜拜,拿平安符,然後看大人們閉眼祈願」的標準行程嗎?
我正百無聊賴地揮舞著手上的平安符,突然靈光一閃——如果觀音菩薩真的能解決人類煩惱,那我是不是該來試試?
「觀音菩薩,請問功課一定要寫嗎?」「如果隔壁阿強惹我,我可以不跟他當朋友嗎?」
正當我誠心發問時,老爸一手按住我的腦袋:「阿丹!有些問題想破頭也沒用,煩死自己不如煩死別人!」
從資訊管理看求神問卜的數據價值
其實,從資訊管理的角度來看,這種傳統信仰系統就像是一個強大的「知識庫」(knowledge base)。信眾的願望就像資料輸入,而觀音菩薩的神諭則是人工智慧(AI)演算法——透過歷史累積的案例,提供最佳的回應策略。如果觀音菩薩真的能像GPT一樣給答案,那內門的信眾應該早就發大財了。
幽默心理學:觀音應該有更高的耐煩指數
根據幽默心理學研究,人類透過幽默來降低焦慮與壓力,而小孩最擅長用問題轟炸大人來取得注意力。我這樣瘋狂追問觀音菩薩,或許是一種潛意識的「情緒舒壓策略」。但如果這招連神明都無法招架,那是不是說明神明的「耐煩指數」(patience index) 其實沒有想像中高?
結語:溝通心理學與人際關係的啟發
其實,從溝通心理學來看,內門紫竹寺的文化體驗是一種「群體信念」的展現。當信眾共同相信某個概念時,就會透過交流與儀式強化它的影響力。這種信仰的力量,就像資訊管理中的區塊鏈技術,每個人的願望都是一個「交易」,觀音菩薩則是這個去中心化系統的「驗證節點」。
回程路上,老爸幽幽地嘆了口氣:「阿丹,明年我們還是去遊樂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