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的逆轉策略:數位孿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癌症治療長期以來主要專注於如何消滅癌細胞,或至少抑制其生長,如手術、放射治療與化療等,皆以直接摧毀癌細胞為目標。然而,這些方法常伴隨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導致嚴重副作用

 

因此,研究人員開希望能將癌細胞逆轉為正常細胞。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已取得重大突破,正積極探索如何讓癌細胞恢復正常功能

 

韓國的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 Advanced Science 中,發表一篇名為 Control of Cellular Differentiation Trajectories for Cancer Reversion 的文章。研究人員開發名為「單細胞布林網路推斷與控制」(BENEIN)的計算框架,用於系統性地識別細胞分化過程中的調控因子

 


這項研究的核心發現是確定某些癌細胞「去分化」的關鍵調控因子。這些調控因子在癌細胞中異常活化,導致細胞偏離正常分化路徑,回到更接近幹細胞或未成熟細胞的狀態,這種「去分化」狀態通常與腫瘤的高侵襲性與抗藥性相關


本文,旨在簡單科普文章內的兩個主要科學名詞:「去分化」與「數位孿生」

 

▋細胞癌化的關鍵:去分化

 

細胞「分化」是發育生物學的重要研究項目,對多數人來說或許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細胞「決定自己職業」的過程

 

當我們還是胚胎時,所有細胞幾乎是相同的,這些細胞被稱為幹細胞。隨著胚胎的發育,這些細胞會逐漸分化成不同的體細胞,如肌肉細胞、神經細胞、皮膚細胞等,並負責執行特定的生理功能

 

這個過程類似於一群學生 (幹細胞) 畢業後,根據興趣與能力選擇不同專業的職業,成為醫生、老師或工程師 (體細胞)

 

相反的,「去分化」是將一位專業人士重生為學生,讓他回到沒有明確職業方向的狀態。在科學中,去分化指的是已經專業化的體細胞,回到更原始、未分化的狀態,類似幹細胞,雖然失去特定功能,但也具備了再次分化為不同細胞類型的潛力

 

癌症的發生過程中,會出現高度未分化或去分化的細胞群,這些細胞展現出類似幹細胞的特性,如快速自我更新和分裂,使得細胞更容易失控並過度增殖

 

去分化是細胞癌化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之一,它不僅使細胞失去正常的分化特徵,還賦予細胞異常增殖、抗藥性和轉移能力。因此,針對去分化的逆轉或抑制,正逐漸成為癌症治療研究中的一種新興策略

 

▋防衛癌細胞的天網系統:數位孿生技術

 

數位孿生技術 (Digital Twin Technology) 在這項研究扮演著核心角色

 

這是一種創建真實世界物體或系統數位化模型的技術,能夠在虛擬世界中精確模擬現實世界的運作情況。數位孿生能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和預測實際物體表現,還可以提前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測試和優化,從而節省大量的時間和成本

 

如果我們要用一個熟悉的例子來解釋數位孿生,Minecraft這款遊戲可能是最適合的比喻。在遊戲中,你能夠建造各種建築、設施,並且觀察它們的運作情況

 

例如:你可以在Minecraft裡創建一個工廠,模擬不同工作流程以觀察工廠運作是否順利。當發現工廠在某些地方運作不良,可能會出現效能問題時,你可以在虛擬世界裡嘗試修改、調整設計,直到所有環節運作完美為止

 

數位孿生技術能顯著降低開發與運營過程中的風險,並有效縮短產品上市時間。無論是在製造業、醫療領域還是城市規劃等多個行業,數位孿生已廣泛應用,並成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和優化設計的重要工具

 

在癌症研究中,這項技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洞察,特別是在探討癌細胞的去分化與癌化過程時,數位孿生模型能實時模擬細胞內基因網絡的運作,進而揭示癌症發展的根本原因

 

這項技術有效解決了以往文章中提到的問題,並在體學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速我們破解癌細胞防禦機制的過程


延伸閱讀:標誌物研究與個人化醫療的現況與挑戰
這篇文章將讓你理解為何本篇論文在相關領域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價值,並思考其對學術界或實務應用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筆者觀點


作為一個跨領域的強大工具,數位孿生不僅在製造業和城市規劃中發揮關鍵作用,還在癌症研究與治療中展現出巨大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我們有望看到數位孿生在個性化醫療、癌症預測與治療中的更多應用,為抗癌提供更有力的武器

因為長得像駱駝(?)所以叫駝哥!? 台大生醫電資所博士,在兩間小公司擔任執行長與技術長。 對生物醫學、電子電機、微流體、半導體、生物資訊等領域都是略懂略懂。 這裡會專注分享我對科技議題的科普與個人思考,沒什麼破規矩,不要惡意攻擊任何人就好!如果你有感興趣的主題請留言讓我知道,讓我有多水幾篇文章的機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探討超級細菌的威脅,從科學角度解釋其成因、危害以及應對策略。文章指出濫用抗生素是超級細菌產生和蔓延的主要原因,呼籲避免濫用抗生素,完成完整療程,正確處理剩餘藥物,並積極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文章同時強調,超級細菌的威脅雖然隱形,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個人、醫療體系和全球合作才能有效應對。
38位頂尖國際學者在《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警告立即停止創造鏡像生命,否則將導致不可預知的災難性後果。文章深入探討鏡像生物的科學原理、潛在威脅、倫理與安全問題,並分析人工智能在鏡像生命研究中的作用,以及鏡像分子技術的應用潛力和風險。
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顯示,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活體動物皮膚的透明化,讓醫生能清晰觀察內部器官和血管,甚至腫瘤的發展。這項技術的原理類似於紙張濕潤後的透明化,通過特殊材料減少光的散射,開啟了非侵入式醫學檢查的新時代。雖然這一技術的應用尚待克服多項挑戰,但它有望在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方面帶來革命性變革。
近期網路上流傳關於「瀝青食用油」的討論,引發了大量關注和擔憂。文章探討了食用油燃燒後的黑色殘留物形成原因,區分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並闡明這一事件的科學基礎,最終強調消費者應保持理性,辨別科學事實與網路謠言之間的差異。
量子晶片 Willow 震撼科技圈,號稱能在 5 分鐘內完成傳統超級電腦要花 10 的 25 次方年的運算。但這是否意味著量子電腦將如 iPhone 般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答案可能令你感到意外!本文深入剖析 Willow 的真正突破和侷限,解答量子運算在科學前沿探索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文探討量子計算晶片Willow如何利用量子特性超越傳統計算,並在組合優化、人工智能和其他應用中展現驚人的潛力。此外,文章也評估了目前量子計算的挑戰與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技術、商業和生產面的障礙。量子計算儘管面臨挑戰,但代表著未來計算的無限可能性。
本文探討超級細菌的威脅,從科學角度解釋其成因、危害以及應對策略。文章指出濫用抗生素是超級細菌產生和蔓延的主要原因,呼籲避免濫用抗生素,完成完整療程,正確處理剩餘藥物,並積極接種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文章同時強調,超級細菌的威脅雖然隱形,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需要個人、醫療體系和全球合作才能有效應對。
38位頂尖國際學者在《Science》期刊發表論文,警告立即停止創造鏡像生命,否則將導致不可預知的災難性後果。文章深入探討鏡像生物的科學原理、潛在威脅、倫理與安全問題,並分析人工智能在鏡像生命研究中的作用,以及鏡像分子技術的應用潛力和風險。
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顯示,科學家成功實現了活體動物皮膚的透明化,讓醫生能清晰觀察內部器官和血管,甚至腫瘤的發展。這項技術的原理類似於紙張濕潤後的透明化,通過特殊材料減少光的散射,開啟了非侵入式醫學檢查的新時代。雖然這一技術的應用尚待克服多項挑戰,但它有望在藥物開發和癌症治療方面帶來革命性變革。
近期網路上流傳關於「瀝青食用油」的討論,引發了大量關注和擔憂。文章探討了食用油燃燒後的黑色殘留物形成原因,區分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並闡明這一事件的科學基礎,最終強調消費者應保持理性,辨別科學事實與網路謠言之間的差異。
量子晶片 Willow 震撼科技圈,號稱能在 5 分鐘內完成傳統超級電腦要花 10 的 25 次方年的運算。但這是否意味著量子電腦將如 iPhone 般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答案可能令你感到意外!本文深入剖析 Willow 的真正突破和侷限,解答量子運算在科學前沿探索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文探討量子計算晶片Willow如何利用量子特性超越傳統計算,並在組合優化、人工智能和其他應用中展現驚人的潛力。此外,文章也評估了目前量子計算的挑戰與未來的發展方向,包括技術、商業和生產面的障礙。量子計算儘管面臨挑戰,但代表著未來計算的無限可能性。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學習《小狗錢錢》的理財方法,並透過實際操作,達成財務目標與自我提升。從記帳、設定目標、寫夢想清單、成功日記,到發展副業,分享如何將書中方法應用於生活中,並體會到理財不僅僅是管理金錢,更是規劃生活,實現夢想的重要過程。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經過年末年初的大掃除,大家是否也好好整頓了自己的居家環境呢?身為家有幼童的媽媽,我也是歷經多次的練習,才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清潔節奏,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清潔小撇步,每個習慣幾乎不超過5分鐘,就能換得一室乾淨,一起來看吧!
記錄一場前往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山(觀望山)的登山之旅,分享路線規劃、登山心得、沿途風景與美食體驗,並提醒登山客注意入山證申請及避免錯過三角點。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當流量至上成為標準,性騷擾被輕描淡寫、受害者被噤聲,我們是否還能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未來?作為父親,我無法接受這種價值觀繼續影響下一代。我們該做的,不是遺忘,而是改變環境——拒絕縱容、用行動發聲,讓孩子知道「尊重是底線,說不是權利」。這不只是關於孫生,而是關於我們願意為未來的孩子守住什麼樣的世界。
學習《小狗錢錢》的理財方法,並透過實際操作,達成財務目標與自我提升。從記帳、設定目標、寫夢想清單、成功日記,到發展副業,分享如何將書中方法應用於生活中,並體會到理財不僅僅是管理金錢,更是規劃生活,實現夢想的重要過程。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經過年末年初的大掃除,大家是否也好好整頓了自己的居家環境呢?身為家有幼童的媽媽,我也是歷經多次的練習,才調整到適合自己的清潔節奏,在此與大家分享我的清潔小撇步,每個習慣幾乎不超過5分鐘,就能換得一室乾淨,一起來看吧!
記錄一場前往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山(觀望山)的登山之旅,分享路線規劃、登山心得、沿途風景與美食體驗,並提醒登山客注意入山證申請及避免錯過三角點。
薪水的高低,從來不是努力的問題,而是思維的選擇。年薪百萬的人,不是單靠埋頭苦幹,而是透過「創造價值」決定自己的價格。他們懂得提升不可取代性、創造多重收入、主動尋找機會、投資自己,讓財富加速成長。與其等加薪,不如掌握「決定薪資的能力」。這篇文章,讓你看清真正的收入差距,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創造更高價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長期趨勢表明“奇點 (Singularity)" 會在2045年迎來。」 「社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全天陪伴,連結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群。」 「GPT4與 Gemini 能將自然語言轉為程式碼,大大降低人與機器的邊界。」 「獲取人類基因序列的成本驟降,神經網路模擬生物機制,解鎖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飛躍進步,各行各業再次地站在新一波工業革命的門檻上:從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意過程到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的集資方式,再到虛擬實境和數位建模為視覺設計帶來的無限可能,影視製作也將徹底改頭換面。本次就來深入探索這些變革如何為觀眾帶來更加沈浸、互動和個性化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CRISPR Therapetics 是一家以基因編輯療法為主打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 FDA 批准該公司基因編輯療法 CASGEVY,用以治療鐮刀型貧血症,華爾街日報形容,此讓「基因編輯革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就是它的投資故事,而在該療法獲批准後的第一個季度,述說的是怎麼樣的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多智能體系統(MAS)在生成式AI領域中的應用,以及GenAI對於AI_MCU和Software defined hardware的影響。文章還總結了SDH設計模式對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影響,並提供了有關GenAI的一些額外信息。
Thumbnail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多數的腦類器官是由多能幹細胞培養而來,大小約為米粒大小。然而,目前的腦類器官仍缺少例如人腦結構的各個腦區的區別。為此,有科學家提出使用由胚胎大腦取出的組織幹細胞來培養腦類器官,以解決此問題。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
「長期趨勢表明“奇點 (Singularity)" 會在2045年迎來。」 「社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全天陪伴,連結了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群。」 「GPT4與 Gemini 能將自然語言轉為程式碼,大大降低人與機器的邊界。」 「獲取人類基因序列的成本驟降,神經網路模擬生物機制,解鎖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飛躍進步,各行各業再次地站在新一波工業革命的門檻上:從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意過程到區塊鏈技術重新定義的集資方式,再到虛擬實境和數位建模為視覺設計帶來的無限可能,影視製作也將徹底改頭換面。本次就來深入探索這些變革如何為觀眾帶來更加沈浸、互動和個性化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若從限制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發現(1970)的時代開始算起,人類「玩」基因,或者說,改變基因序列、進行「基因工程」的歷史已有數十年。最近的CRISPR更是膾炙人口! 從這一期《自然》期刊熱騰騰剛剛出爐的基因編輯神器是:IS110!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CRISPR Therapetics 是一家以基因編輯療法為主打的生物科技公司,去年 FDA 批准該公司基因編輯療法 CASGEVY,用以治療鐮刀型貧血症,華爾街日報形容,此讓「基因編輯革命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這就是它的投資故事,而在該療法獲批准後的第一個季度,述說的是怎麼樣的情況,我們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多智能體系統(MAS)在生成式AI領域中的應用,以及GenAI對於AI_MCU和Software defined hardware的影響。文章還總結了SDH設計模式對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影響,並提供了有關GenAI的一些額外信息。
Thumbnail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多數的腦類器官是由多能幹細胞培養而來,大小約為米粒大小。然而,目前的腦類器官仍缺少例如人腦結構的各個腦區的區別。為此,有科學家提出使用由胚胎大腦取出的組織幹細胞來培養腦類器官,以解決此問題。
Thumbnail
2016/10/2-10/8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醫學:「細胞自噬機制」、物理:「用數學上的拓朴原理來解釋物質相變」。人類歷史上,習慣用圖騰與儀式來凝聚群眾的心力,廣大的智慧與力量,早已深藏在微小的世界裡。     「溝通不便、專業不明、金額巨大」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