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登月計劃:標誌物研究與個人化醫療的現況與挑戰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隨著賴清德總統所提出之「健康台灣」政策,台灣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癌症登月計劃」的推廣,終於在2024年10月28日迎來一項重大政策。在立法委員林俊憲的召集下,眾多國內癌症治療專家學者共同發表《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促成立法院厚生會成立「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以補強現有的治療缺口、降低國人的癌症死亡率。


引用自聯合報照片 / (圖) 由林俊憲國會辦公室、立法院厚生會、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發起的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舉行成立大會

引用自聯合報照片 / (圖) 由林俊憲國會辦公室、立法院厚生會、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發起的台灣癌症登月政策促進委員會舉行成立大會


我過去曾經在長庚大學當過 快樂的(?) 菸酒生與專任助理,從「癌症生物標識計畫」一路走到「癌症登月計劃」,在整個生醫檢測領域的題材中,對癌症登月無疑有著強烈的歸屬感。

 

所以我想以 #癌症標誌物 (Biomarkers) 的部分發展歷程,作爲開篇的第一篇文章,講述我對癌症標誌物的歷史認知,並談談我對台灣「癌症登月計劃」未來發展的主觀看法。


▌從諾貝爾獎開啟的創新癌症研究

 

2001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發給「細胞週期控制的分子機制研究」,得獎者分別是Leland H. Hartwell、Paul Nurse與Tim Hunt。

 

其中Hartwell教授在細胞週期控制的研究過程中,獲得一個對癌症研究的重要啟發。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癌症,其實就是一群生長失控的細胞。如果能找到方法重新控制這些癌細胞的「生長開關」,那麼,是否有可能實現治癒癌症的終極目標?

 

於是,Hartwell教授決定進一步探究並開始測試各種方法,希望能調控癌細胞的細胞週期,試圖找到讓癌細胞停下來的「煞車」。數年後,實驗以失敗告終。這讓Hartwell教授不得不反思是否在研究設計上忽略了什麼關鍵因素,導致他無法成功掌控癌細胞的生長。

 

回顧那場震撼醫學界的諾貝爾獎研究,三位得主揭示了數十種調控細胞週期的蛋白質,如CDC、CDKs和Cyclins。這些蛋白質就像是細胞分裂的「紅綠燈」,指揮著細胞何時該生長、何時該停止。

 

引用自 Creative Biolebs / (圖) 細胞週期與各週期的調控因子,顯示細胞生長是由一套非常複雜的調控機制所決定,而癌細胞正是一群「生長失控」的細胞

引用自 Creative Biolebs / (圖) 細胞週期與各週期的調控因子,顯示細胞生長是由一套非常複雜的調控機制所決定,而癌細胞正是一群「生長失控」的細胞


然而,當我們對比人類基因體中約兩萬多個基因、以及超過一萬種可轉譯出的蛋白質時,這數十種已知的調控蛋白顯然只是冰山一角。

 

這不禁讓Hartwell教授想像,在細胞機轉的調控機制中,似乎還隱藏著更多關鍵的調控機制。如果能找到更多調控細胞週期的「鑰匙」,最終能否攻克癌症這道難題呢?


▌精準醫學之母:從標誌物到個人化治療

 

人體內的細胞可以轉譯出超過一萬種不同的蛋白質,而在這片浩瀚的「蛋白質海洋」中,鎖定那些與癌症相關的異常蛋白質,無異於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幾顆沙粒般困難。

 

正是這樣的挑戰,成就了現代精準醫學的基礎。這一切的起點,來自於Hartwell教授的突破性觀點:如果我們能辨識出癌細胞中異常表現的關鍵蛋白質,就有可能重新掌控癌症的生長過程。

 

因此,Hartwell教授提出一種新的分析策略 – 體學 (omics)。

 

這是一種從全局視角出發的研究方法。Hartwell教授認為,僅僅針對單一基因或蛋白質進行研究並不足夠,因此他著重於分析大量的患者檢體數據,對比健康人與癌症病人檢體中的蛋白質表達差異,從中尋找潛在的癌症標誌物。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們從早期只能透過質譜儀檢測600至800種蛋白質,到如今可以一次性解析超過8000種蛋白質。Hartwell教授強調,應用體學數據來理解疾病的複雜性與發展過程,能幫助我們找出疾病的致病因子,甚至在疾病的早期階段便能檢測到關鍵的標誌物。

 


這意味著,醫生可以在患者癌症尚未擴散前,通過精確的標誌物檢測,早期發現病變並進行治療,甚至僅需透過簡單的手術切除就能控制病情,減少化療的痛苦和高昂費用。

 

標誌物的發現,也讓我們正式進入了個人化醫療的時代。

 

透過整合系統生物學與生物資訊學,醫生可以針對每位患者的基因和蛋白質數據,量身定制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提升治療效果,同時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癌症治療因此不再是「一刀切」的傳統療法,而是依據個體差異進行的精準治療。

 

▌癌症登月計劃的現況與挑戰

 

「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是由美國政府發起的一項重大計劃,旨在加速癌症研究,目標是在未來幾年內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引用自白宮公開照片 / (圖)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再次啟動癌症登月計劃

引用自白宮公開照片 / (圖) 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再次啟動癌症登月計劃


這項計劃涵蓋了多個前沿研究領域,包括基因體學、免疫療法及數據共享,以推動新的診斷與治療方法。核心在於透過整合不同科學領域,提升癌症診斷的精準度,並針對個別患者制定更有效的治療策略。

 

在加速癌症研究的進展方面,「癌症登月計劃」聚焦於預防、診斷與治療技術的創新,尤其強調以數據為基礎的癌症標誌物研究。

 

癌症標誌物的研究價值在於,能協助早期檢測、預測治療效果並監測疾病進展,從而提升診療的準確度。這些標誌物的發現依賴於體學的深入研究,並結合先進的生物技術,為個人化醫療提供了更精確的診療選擇。

 

然而,推動如此龐大的計劃,無疑需要巨額的科研經費與資源投入。具有市場潛力的研究方向,往往更容易獲得資金支持,因為技術突破後可迅速商業化,進一步吸引更多投資,形成一個正向的研究與資金循環。

 

但這也意味著,部分基礎研究領域如癌症標誌物,可能因市場潛力不足而資源匱乏,影響整體精準醫療的發展。

 

根據《促進台灣癌症登月計畫政策建言書》中的四大建議,我們可以看出,現有研究重心仍傾向於治療技術的發展,對於標誌物的開發則相對忽視。

 

這種資源分配的失衡,可能導致我們無法精確識別最關鍵的癌症標誌物,進而影響精準醫療的準確性。一旦治療策略是基於不正確的標誌物,即便使用了最先進的個人化醫療技術,也可能導致效果不如預期,甚至讓「精準醫療」淪為一種名不符實的口號。

 

▌筆者觀點:強化體學研究以加速登月步伐

 

要真正實現「癌症登月計劃」的目標,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體學在癌症研究中的角色。

 

體學不僅僅是研究基因、蛋白質和代謝物的表現,更是探索其在疾病進程中的相互作用與變化。藉由加強對體學的投資,累積更多基礎研究成果,我們才能在標誌物的篩選與應用上取得突破。

 

這不僅將改善癌症早期診斷的精確度,還能優化治療方案,真正落實個人化醫療的願景。

 

因此,我認為,若要提升「癌症登月計劃」的成效,我們必須優先加強體學研究在國內的發展,將更多資本投入到癌症標誌物的探索中。

 

這不僅是基礎研究的必要環節,也是未來精準醫療不可或缺的一環。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確保癌症治療不再僅僅停留在「治療」層面,而是真正實現「預防、診斷與精準治療」的整體提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水源駝哥 / 科技導讀與應用思考
4會員
14內容數
因為長得像駱駝(?)所以叫駝哥!? 台大生醫電資所博士,在兩間小公司擔任執行長與技術長。 對生物醫學、電子電機、微流體、半導體、生物資訊等領域都是略懂略懂。 這裡會專注分享我對科技議題的科普與個人思考,沒什麼破規矩,不要惡意攻擊任何人就好!如果你有感興趣的主題請留言讓我知道,讓我有多水幾篇文章的機會!
2025/02/15
討厭香菜或咖啡苦味,可能是基因造成的!研究發現,OR6A2基因變異使部分人對香菜中的醛類化合物敏感,產生肥皂味錯覺;而TAS2R基因變異則讓部分人對咖啡苦味超敏感。別再覺得自己挑食或不懂品味,這可能都是基因註定!
Thumbnail
2025/02/15
討厭香菜或咖啡苦味,可能是基因造成的!研究發現,OR6A2基因變異使部分人對香菜中的醛類化合物敏感,產生肥皂味錯覺;而TAS2R基因變異則讓部分人對咖啡苦味超敏感。別再覺得自己挑食或不懂品味,這可能都是基因註定!
Thumbnail
2025/01/31
DeepSeek的成功並未降低算力需求,而是凸顯了AI產業的成本優化和本地化趨勢。本文探討DeepSeek的成功關鍵、算力軍備競賽的可能性及英偉達面臨的真正挑戰,包含AI模型發展路徑的差異、AI產品化的趨勢以及專用AI晶片的興起。
Thumbnail
2025/01/31
DeepSeek的成功並未降低算力需求,而是凸顯了AI產業的成本優化和本地化趨勢。本文探討DeepSeek的成功關鍵、算力軍備競賽的可能性及英偉達面臨的真正挑戰,包含AI模型發展路徑的差異、AI產品化的趨勢以及專用AI晶片的興起。
Thumbnail
2025/01/28
低成本AI模型 DeepSeek-R1 的出現,在矽谷和華爾街引發震盪。本文探討DeepSeek如何以混合專家架構(MoE)降低AI訓練成本,衝擊市場估值,並分析其對AI產業、算力需求、能源消耗及相關技術發展的影響,包含專用晶片產業的未來走向。文章同時反思中美AI產業的發展模式差異與優劣。
Thumbnail
2025/01/28
低成本AI模型 DeepSeek-R1 的出現,在矽谷和華爾街引發震盪。本文探討DeepSeek如何以混合專家架構(MoE)降低AI訓練成本,衝擊市場估值,並分析其對AI產業、算力需求、能源消耗及相關技術發展的影響,包含專用晶片產業的未來走向。文章同時反思中美AI產業的發展模式差異與優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英國SUMMIT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能有效揪出早期肺癌,且多癌早期檢測(MCED)血液測試有潛力成為輔助篩檢工具。但MCED準確度、成本及適用族群仍待進一步研究。臺灣推行肺癌篩檢的挑戰包括參與率和資源分配。
Thumbnail
英國SUMMIT研究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能有效揪出早期肺癌,且多癌早期檢測(MCED)血液測試有潛力成為輔助篩檢工具。但MCED準確度、成本及適用族群仍待進一步研究。臺灣推行肺癌篩檢的挑戰包括參與率和資源分配。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肺癌的成因、預防、篩檢和治療,特別針對肺腺癌,強調早期篩檢和治療的重要性。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肺癌相關知識,並分享真實案例,讓讀者瞭解肺癌的威脅,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肺癌的成因、預防、篩檢和治療,特別針對肺腺癌,強調早期篩檢和治療的重要性。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肺癌相關知識,並分享真實案例,讓讀者瞭解肺癌的威脅,並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Thumbnail
傳統的血液惡性腫瘤治療,如化療、放療和骨髓移植,近年來,免疫療法的興起為癌症治療開闢了新的道路。其中,CAR-T細胞療法尤其受到矚目,它透過基因工程改造病患自身的T細胞,使其能辨識並攻擊癌細胞。目前美國FDA已批准六種CAR-T細胞產品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的B細胞惡性腫瘤,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Thumbnail
傳統的血液惡性腫瘤治療,如化療、放療和骨髓移植,近年來,免疫療法的興起為癌症治療開闢了新的道路。其中,CAR-T細胞療法尤其受到矚目,它透過基因工程改造病患自身的T細胞,使其能辨識並攻擊癌細胞。目前美國FDA已批准六種CAR-T細胞產品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的B細胞惡性腫瘤,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Thumbnail
隨著「健康臺灣」政策與癌症登月計劃的推行,臺灣在癌症研究與治療上迎來新契機。本文回顧癌症生物標誌物的歷史,探討精準醫學的發展及其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性。面對挑戰,強調強化體學研究將成為提高癌症早期診斷及個人化治療的關鍵,確保癌症治療向預防、診斷與精準化的整體提升邁進。
Thumbnail
隨著「健康臺灣」政策與癌症登月計劃的推行,臺灣在癌症研究與治療上迎來新契機。本文回顧癌症生物標誌物的歷史,探討精準醫學的發展及其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性。面對挑戰,強調強化體學研究將成為提高癌症早期診斷及個人化治療的關鍵,確保癌症治療向預防、診斷與精準化的整體提升邁進。
Thumbnail
城市生活報 | 記者 李薇 台北採訪報導 | 城市生活報官網 http://www.citylifenews.net 由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指導、台灣個人化醫學研究學會及張榮發慈善基金會等協辦,HEHO健康及精拓生技主辦的「新世代癌症治療論壇-癌症新曙光」,今天(30日)於張榮發慈善基金會
Thumbnail
城市生活報 | 記者 李薇 台北採訪報導 | 城市生活報官網 http://www.citylifenews.net 由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指導、台灣個人化醫學研究學會及張榮發慈善基金會等協辦,HEHO健康及精拓生技主辦的「新世代癌症治療論壇-癌症新曙光」,今天(30日)於張榮發慈善基金會
Thumbnail
2024年「Fit for Life 運動健康 永續人生」國際研討會匯聚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身體活動與健康促進策略。透過分享成功經驗與創新方法,會議旨在提升全民健康與福祉,實現「健康臺灣」的目標。多位專家就全球健康趨勢及科技在健康政策中的應用進行深入討論,促進國際合作與跨部會推動健康政策的長期發展。
Thumbnail
2024年「Fit for Life 運動健康 永續人生」國際研討會匯聚國內外專家,共同探討身體活動與健康促進策略。透過分享成功經驗與創新方法,會議旨在提升全民健康與福祉,實現「健康臺灣」的目標。多位專家就全球健康趨勢及科技在健康政策中的應用進行深入討論,促進國際合作與跨部會推動健康政策的長期發展。
Thumbnail
免疫療法如何改變癌症治療的格局?它如何成為免疫疾病的新希望? 馬博泰認為:這種治療方式的核心在於,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成為對抗癌症的主力軍。然而,這種治療方式並不僅僅對抗癌症......
Thumbnail
免疫療法如何改變癌症治療的格局?它如何成為免疫疾病的新希望? 馬博泰認為:這種治療方式的核心在於,它讓我們的免疫系統成為對抗癌症的主力軍。然而,這種治療方式並不僅僅對抗癌症......
Thumbnail
有鑑於自己作為台北醫學大學醫療及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的一般生,雖然休學中,但還是要同步地增加自己生出論文、完成學位的的可能性,因此開始來定期選編醫策會上的一些生技醫療相關新聞。
Thumbnail
有鑑於自己作為台北醫學大學醫療及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的一般生,雖然休學中,但還是要同步地增加自己生出論文、完成學位的的可能性,因此開始來定期選編醫策會上的一些生技醫療相關新聞。
Thumbnail
筆者第一次有意識地聽到「個人化醫療」(personaized medicine)此名詞,大概是在一次生物學哲學的國際會議上,當時有兩位生物學哲學家和一位醫師共同發表他們對個人化醫療最新的哲學觀點,詳細題目已經不記得了,但大致記得,他們鼓勵美國應該認真發展個人化醫療,此新興的醫療模式可免去公共醫療體系
Thumbnail
筆者第一次有意識地聽到「個人化醫療」(personaized medicine)此名詞,大概是在一次生物學哲學的國際會議上,當時有兩位生物學哲學家和一位醫師共同發表他們對個人化醫療最新的哲學觀點,詳細題目已經不記得了,但大致記得,他們鼓勵美國應該認真發展個人化醫療,此新興的醫療模式可免去公共醫療體系
Thumbnail
只有透過長期追蹤,才能知道健康的變化,尤其輔助巨量資料的科技分析,我們就知道具有那些習慣,那些基因的人,可能會有那些健康上的變化,這些資料若數量少也許沒有代表性,研究結果就不會準確  「爸爸,你知道什麼是精準醫療嗎?老師上課提到說是未來趨勢,但是沒有進一步說明。」正在讀醫學系的雙胞胎女兒妹妹B寶。
Thumbnail
只有透過長期追蹤,才能知道健康的變化,尤其輔助巨量資料的科技分析,我們就知道具有那些習慣,那些基因的人,可能會有那些健康上的變化,這些資料若數量少也許沒有代表性,研究結果就不會準確  「爸爸,你知道什麼是精準醫療嗎?老師上課提到說是未來趨勢,但是沒有進一步說明。」正在讀醫學系的雙胞胎女兒妹妹B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