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可轉換套利」,是投資人同時:
- 買入(做多) 發行公司之「可轉換證券」(包含可轉換公司債或可轉換優先股)。
- 放空(做空) 同一家發行公司的普通股。
之所以稱為「可轉換套利」,是因為投資人希望透過 可轉換公司債 相對於股票可能存在的價格錯置(mispricing)進行套利。若可轉債價格相對便宜,則策略預期隨著市場價格趨於合理,能夠在 多頭持有可轉債、空頭放空股票 的組合下獲利。
可轉債(Convertible Bonds)與一般債券的差異
- 固定利率與到期日
可轉債通常和一般公司債類似,都有 票面利率(coupon rate) 以及 到期日(maturity)。投資人可以拿到固定的票息收入,直到到期日結束。 - 轉換權(Conversion Term)
與一般公司債最大的不同,在於可轉債賦予持有人「轉換權」。可轉債持有人可以在指定期間內,按照事先約定好的「轉換價格(conversion price)」或「轉換比率(conversion ratio)」將債券轉換成一定數量的股票。 - 轉換比率通常為:「每張可轉債能換得幾股普通股」。
- 轉換價格則常用來反映當投資人要換股時,實際「以多少價格」換得普通股。
- 定價組成:直債價值 + 看漲期權價值
一般而言,可轉債的價格可視為「普通公司債的投資價值 (直債價值)+ 股票看漲期權(call option)的權利價值」 - 投資價值(直債價值):取決於債券市場利率、發債公司之信用評等、債券票面利率、剩餘存續期間等因素。若市場利率下降、公司信用改善或信用利差縮小,則直債價值會上升。
- 看漲期權價值:取決於可轉股的權利,受 標的股票價格水準、波動度、存續期間 等因素影響。
- 可能附帶其他特性:
- 可贖回條款(callable):部分可轉債會讓發行公司有權在特定價格提早贖回。通常當發行公司要行使贖回時,可轉債持有人可以選擇先行把債轉換成股票(若轉換價值高於贖回價格)。這種特色會讓可轉債的定價更加複雜。
- 流動性風險:許多可轉債交易量不高,影響投資人進出場的便捷程度。
- 信用風險:若公司財務狀況惡化,可轉債有可能淪為垃圾債(junk bonds),其信用風險會在市場動盪時快速放大。
- 利率風險:跟一般債券類似,利率變化對債券價格也會產生影響。
- 股權風險:由於嵌入了看漲期權,股價變動也會影響可轉債的價格。
可轉換套利如何操作?
當投資人認為「可轉債相對於股票被低估」時,可採取 買入可轉債 並 放空相對應股票 的作法。
- 多頭持有可轉債:投資人能持有可轉債的票息收入(coupon payment),並同時擁有一個「隱含看漲期權」。
- 空頭放空股票:透過借券賣出股票,投資人會收到一筆現金,這筆「放空賣出所得」通常會放在券商賬戶中,同時產生「借券利息或回購利率(rebate payment)」,視市場條件而定。
此時,只要 可轉債真被低估,其價格往「合理價值」收斂時,投資人可同時從:
- 債券票息 + 空頭現金回購利息(rebate)
- 價格錯置收斂
中取得正向報酬。
套利關鍵:對衝股價風險
由於可轉債本身含有「股票看漲期權」,會隨著股價波動而上上下下。若投資人「單純買入可轉債」而沒有任何避險,則面臨的 股價風險 就相當大。
- 為了避免股價上漲或下跌對可轉債造成的波動,投資人 短賣同一家公司股票 來進行避險。
- 避險的核心是要計算出「股票對可轉債看漲期權的敏感度」又稱「Delta對沖」,簡化寫作 Δ
- 如果理論上 Δ=0.5,意味著當股價小幅波動時,可轉債嵌入期權的價值變動約等於 0.5 股之變動;投資人為中性化這個股價風險,就可能放空 0.5 股的股票對應每張可轉債所隱含的期權部位。如此一來,小幅股價變動對投資組合的影響就相對有限。
風險與組合調整(Rebalancing)
- 避險比率錯誤
- 如果對可轉債看漲期權敏感度的估計不精準,則空頭部位可能「放空太多或太少」,導致股價小幅走動時對沖效果有限,產生不必要的股權風險。
- 動態調整
- 當股價大幅上漲或下跌,原先的 Δ值會出現顯著變化,需要投資人持續 rebalancing(重新調整空頭部位),才能維持對股價的低曝險度
讓我們以一個簡化的假設例子來說明:
- 公司 A 發行一檔可轉債,面額$1,000,票面利率 4%,剩餘存續 5 年,可轉換比率為 20(表示每張債可轉成 20 股)。
- 當前公司 A 股票股價:$40;轉換價格$50。此時可轉債價格經估算約為 $960。
- 直債價值:假設因公司信用等級不錯,經市場利率折現後得出約 $900。
- 看漲期權價值:市場預期公司未來股價波動性較高,故估計約 $60。
- 故可轉債理論上估計為 900+60=$960。
- 投資人判斷可轉債被低估:市場上可轉債交易價格只要 < $960,投資人可能認為它相對便宜而買入。例如,若實際市價為 $930,投資人會 買入可轉債,並 放空 A 公司股票(數量依對沖比例而定)。
- 對沖機制:若計算得出 Δ=0.3,投資人每買 1單位可轉債時,就同時放空 0.3×20=6 股 A 公司股票。
- 當股價小幅波動:
- 若股價 +2%,可轉債因含看漲期權而略為上漲,但放空的股票部位出現小虧;二者互相抵消後,投資組合幾乎不受影響。
- 若股價 −2%,可轉債看漲期權價值略減,然而空頭股票部位獲利,仍能抵消大部分損失。
- 策略利得:
- 可轉債給付票息 4%(相對買價),加上空頭賣出股票所收到的現金,可用於投資或產生利息。
- 若市場逐漸修正對可轉債的定價,最終可轉債價格回歸 $960,投資人能實現「價格修正」的額外收益。
整體來看,這樣的策略在正常市況下似乎風險不大,但一旦公司信用風險飆升、或是可轉債流動性不足而出現大幅賣壓,則可能出現 2008 年時類似的「債股雙殺」情況。
可轉換套利在 2008 年金融危機中的表現
在 2008 年之前,市場普遍認為「可轉換套利」屬於 低風險策略,因為對沖股價風險能「鎖住」可轉債與股票之間的價值差。在 2008 年前,策略平均年化報酬約 8%,且 標準差只有 3.5%,確實令投資人誤以為該策略風險不大。
2008 年:信用風險全面爆發
然而,2008 年金融海嘯來襲時,整體市場流動性嚴重匱乏,信用利差急劇擴大,眾多公司信用評等被下調,大量可轉債因此貶值。結果導致:
- 可轉債價格重挫:許多可轉債突然變成「垃圾債」,其轉換權幾乎失去價值(因為股價遠低於轉換價格)。
- 股債同跌:在「公司破產風險急升」的情況下,股票與可轉債同時面臨大跌,原先「只對沖股價風險」的投資人,卻無法對沖 信用風險 與 流動性風險。
- 高槓桿的資金管理陷入困境:許多可轉換套利基金同時面臨贖回壓力與債券價值重挫,最終 2008 年全年的回報出現 約 -40% 的重大虧損,一舉清空了前六年的獲利。
2009 年:市場反彈
2009 年市場迅速反彈,特別是 垃圾債 與「高收益債券」價格回升,帶動可轉債價格大漲,使得可轉換套利策略在 2009 年有 約 60% 的回報,成功回補了先前的重大虧損。
長期影響:波動度上升
從 2008-2009 年這段大起大落的震盪來看,雖然對「可轉換套利」的長期期望報酬影響不算致命,但它卻大幅拉高了策略的波動度,令投資人更加意識到其中的 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文獻指出,策略的 年化標準差已從先前的 3.5% 提升到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