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號為一艘CNT裝甲巡洋艦,1913年4月10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瑞記洋行簽訂了共320萬英鎊的借款合同,用於分別向德國和奧匈帝國訂購總計18艘驅逐艦。然而4月26日,英國為首的六國銀行團與臨時政府簽訂下了《中國政府善後借款合同》。該合同以中國海關和鹽務等收稅權利為抵押,借給2500萬英鎊。這一期間,英國發覺到此前臨時政府已與德國簽訂有6艘驅逐艦的借款建造合同,於是以同為六國銀行團之一為由,反對德國單方面獲取利益,最終使這6艘驅逐艦的建造計劃流產。
此後,瑞記洋行不甘心失去交易機會,又與北洋政府商議將原本用於德國工廠建造驅逐艦的120萬英鎊款項改為向奧匈帝國船廠訂購艦隻。藉此機會,雙方將訂購內容從原本的6艘驅逐艦升級為3艘最新式樣的穹甲巡洋艦。與此同時,中華民國海軍方面也藉機與瑞記洋行談判表示不想要原先向奧匈帝國訂購的12艘驅逐艦。最終雙方達成一致,將合同升級為訂購1艘類似奧匈帝國海軍「斯邦上將」號巡洋艦的新式裝甲巡洋艦。建造工廠也變成了瑞記洋行推薦的奧匈帝國蒙法爾科內的諫地利船廠。
在「斯邦上將」號改良型的「塞達」號巡洋艦在諫地利船廠進行艦裝的同時,本艦也在同一工廠開始了建造。本艦的設計方案基本沿用「塞達」號,但因防護裝甲的加強,本艦在艦體尺寸上較前者略有放大。此外,本艦在動力、火力等方面都超越了作為母型的「塞達」號。此外在設計中,無線電成為了該艦的標配裝備,支持晝夜長距離通訊。 本艦於1914年在蒙法爾科內開工建造。然而由於奧匈帝國海軍對這艘巡洋艦的覬覦,在建造初期就對設計做了符合自己習慣的修改。隨著1915年義大利軍隊占領蒙法爾科內,這幾艘艦隻在同年6月都陷入了停工狀態。1917年,隨著中國為抗議德國實施無限制潛艦戰而與德國和奧匈帝國斷交,在同年10月,奧匈帝國收復蒙法爾科內後就直接接管了這艘半成品艦隻。 1918年,隨著奧匈帝國在一戰結束後被肢解,推測這艘還在建造中的巡洋艦就此被拆解。
主砲:4門210公釐(8英寸)艦砲
裝甲:水線102公釐(4.0英寸)
排水量:4,900公噸
推進器:14座亞羅水管鍋爐驅動2台帕森斯透平機,37,000匹馬力(28,000千瓦特)
航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