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波號驅逐艦
涼波號(IJN Suzunami)是日本帝國海軍的驅逐艦,她是夕雲級第10艘驅逐艦。
▪︎船艦特徵
排水量:2,560噸 長:119.15公尺(390英尺11吋) 寬:10.8公尺(35英尺5吋) 吃水:3.75公尺(12英尺4吋) 航速:35節(40英哩/小時;65公里/小時) 編制:228人 武器:6 × 127 毫米(5.0吋)/50 口徑 DP炮、最多 28 門 96式 25 公釐(0.98吋)防空砲、最多 4 × 13.2 公釐(0.52吋)防空砲、8 × 610 毫米(24吋)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 93 式魚雷、36枚深水炸彈
|概述
夕雲級驅逐艦由日本帝國海軍於1942年3月至1943年7月底在浦賀船塢建造。完工後被分配到第11魚雷戰隊做訓練,與旗艦龍田號及其姊妹艦一起參加在西部內海的訓練。8月20日,三艘夕雲級驅逐艦(涼波、早波、藤波)被編入新成立的第32驅逐隊,第32驅逐艦隊於9月30日編入第2魚雷中隊。 10月中旬,第 32 驅逐隊(早波、涼波、藤波)作為第三運輸部隊推進至特魯克錨地。龍田號和第32驅逐隊各自將運輸支隊運送到波納佩島,在完成作為第三運輸部隊的職責後,之後第 32 驅逐艦隊與第二魚雷中隊的部隊和艦艇一起行動。 11月初,第32驅逐艦師與第二艦隊的重巡洋艦部隊一起向拉包爾推進,在那裡艦隊遭到了來自美軍第二艦隊航母的艦載飛機空襲。涼波號與栗田部隊的其他艦艇一起撤退到特魯克錨地。隨後「涼波號」返回拉包爾,但於11月11日再次遭到美國飛機的攻擊。在防空戰鬥中,她被魚雷和炸彈擊中,隨後她自己的魚雷爆炸,導致她爆炸並沉沒。

涼波號驅逐艦的辨識圖
|設計和描述
夕雲級驅逐艦在防空能力上較為先進,船上共有官兵228人,該艦全長119.17公尺,艦寬10.8公尺,吃水深度3.76公尺。她們在標準負載下排水量為2110公噸,在深負載下排水量為2560公噸。這些船有兩台齒輪蒸汽渦輪機,每台驅動一個螺旋槳軸,使用由三台水管鍋爐提供的蒸汽,這些渦輪機的總額定功率為52000馬力,設計速度為35節(65公里/小時;40英里/小時)。 涼波號的主要武器包括三座雙聯裝砲塔中的六門 三式 127 毫米 (5.0英寸) 火砲,一對位於艦尾和一座位於上層建築前方的砲塔。這些火砲可以仰角達到 75°,以增強其對抗飛機的能力,但是它們的射速慢、迴轉速度慢,以及缺乏任何類型的大角度火控系統,意味著它們作為高射砲實際上是毫無用的。這些艦隻配備了四門九六式 25 毫米(1.0英寸)高射砲,安裝在兩個雙聯裝砲架上,但戰爭期間增加了更多此類火砲。這些艦隻還裝備了兩個四聯裝橫向發射架,魚雷發射管共八管 610 毫米(24.0英吋)深水炸彈投擲器,可攜帶 36 枚深水炸彈。

碧藍航線 涼波
|歷史
▪︎建造歷史
1939年度,該船在浦賀船塢建造,暫時命名為126號船。1943年(昭和18年)2月5日命名,同一天,她與其他潛水艇、岸防艦福江號、特勤艦一起被列入海軍分類表。
▪︎第11魚雷中隊
完成後,涼波號被分配到第 11 魚雷中隊作訓練。在橫須賀完成部署準備後,該艦轉入瀨戶內海。除了被編入南海部隊(第四艦隊)的第6驅逐艦隊外, 第11魚雷中隊(旗艦為輕型巡洋艦龍田號,以及驅逐艦「霞」「若月」「涼波」「早波」「藤波」「響」)正在日本本土附近進行訓練。 8月中旬,包括大和號、長門號、扶桑號三艘戰艦在內的主力艦隊,在第一艦隊總司令清水光義中將的指揮下,向特魯克錨地進發。8月17日,主力艦隊離開吳市,向特魯克進發,四艘驅逐艦(早波、涼波、藤波、霞)在早波號驅逐艦艦長清水逸郎少佐的指揮下,在主力艦隊航線前方進行巡邏。 8月20日,日本帝國海軍由三艘夕雲級驅逐艦涼波號、早波號、藤波號組成第32驅逐艦隊。首任司令官為中原義一郎大佐,他曾任驅逐艦「夕立號」的首任艦長與驅逐艦「時津風號」的首任艦長。 接下來,第 11 魚雷中隊(響、涼波、藤波、早波)被派去護送戰艦山城號在西部內海附近航行。第 11 中隊在前往橫須賀的途中協助驅逐艦島風號(第 2 魚雷中隊)進行雷達訓練,於8月22日抵達。木村少將將艦隊旗艦從「響號」改為「山城號」。8月26日,山城號的艦隊從橫須賀港離開,第二天,山城的艦隊抵達了瀨戶內海,第11魚雷中隊此後繼續作訓練。 9月30日,第32驅逐艦支隊編入第2魚雷中隊,此時,她暫時擔任第11魚雷中隊的旗艦。

碧藍航線 涼波 時裝
▪︎第二魚雷中隊
9月下旬,聯合艦隊根據電令第727號,將戰艦山城號、航空戰艦伊勢號和第十一魚雷中隊編組為「丁三號運輸隊」。此次任務是將日本帝國陸軍支隊的部分兵力運送到加羅林群島的波納佩島。陸軍支隊的運輸任務被分成兩批,其中D-3運輸部隊為第二批運輸,第二支部隊由支隊指揮部的部分人員、約 2000 名陸軍士兵以及隨行的海軍第一通信兵團組成。 10月15日,丁三號運輸隊(山城號、伊勢號、龍田號)及第32驅逐隊(早波、涼波、藤波)從佐伯水道、豐後水道出發,她於10月20日抵達特魯克,並將運輸的貨物轉移給其他船隻和護航隊。第11魚雷中隊(包括龍田號(旗艦)、早波、涼波、藤波)三次運送物資到波納佩島。完成任務後,第3運輸隊於10月28日解除任務。在航母「隼鷹」、「雲鷹」的陪同下一起返回日本。 同時,第 32 驅逐艦隊於同一天重新加入第 2 魚雷中隊,成為警戒隊的一部分。此時第2魚雷中隊司令官與第二艦隊總司令栗田武夫海軍中將分別視察了第32驅逐艦中隊。 11月3日,第二艦隊的 5 艘艦艇(能代、早波、涼波、藤波、玉波)與重巡洋艦部隊在栗田中將的指揮下從特魯克錨地出發,組成東南艦隊的打擊部隊,東南艦隊離開特魯克後,艦隊向南駛往新不列顛島的拉包爾。途中,島風和天津風護送兩艘油輪,日章丸(10526噸),該油輪在新愛爾蘭島海域受損。重巡洋艦鳥海號和涼波號接獲命令前往救援日章丸,並脫離了美國的攻擊追擊。「涼波號」現在由第16驅逐隊司令島井武見大佐指揮,接替了「日章丸號」的任務。此時,在奧古斯塔皇后灣海戰中受損的第五艦隊(妙高號、羽黑號)已離開拉包爾前往特魯克,羽黑號此時拖著日章丸號。

碧藍航線 涼波、海風、霞 同人創作
▪︎在拉包爾空襲中沉沒
11月5日,由大型航空母艦薩拉託加號和輕型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組成的第38特遣艦隊對拉包爾發動了空襲。當天早上6點左右,遊擊隊剛抵達拉包爾,遭受了慘重損失。鳥海號和涼波號已經完成了對日章丸的救援行動,在前往拉包爾的途中,她們接到命令返回特魯克以躲避空襲,隨後全隊返回特魯克。除第2和第10魚雷中隊以及重型巡洋艦摩耶號(其引擎嚴重受損)外,其餘重型巡洋艦逐漸返回特魯克。涼波號很快就離開特魯克並於11月9日抵達拉包爾。東南方面軍遊擊部隊和第3突擊隊解散,第2艦隊(能代、大波、長波、巻波、早波、涼波、藤波)改編為第1突擊隊。 同時,南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爾西上將對11月5日空襲的結果感到滿意,並請求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上將派遣新的航空母艦特遣艦隊,以進一步擴大空襲的成功。尼米茲上將密切關注吉爾伯特群島的情況,決定派遣第50.3特遣隊前往吉爾伯特群島。 11月11日凌晨,美軍對拉包爾發動了第二次空襲。雖然謝爾曼的部隊因天氣惡劣而失敗,但由大型航空母艦埃塞克斯號和邦克山號以及輕型航空母艦獨立號組成的第 50.3 艦隊艦隊還是襲擊了拉包爾的日軍船隻。來自所羅門群島基地的 B-24 轟炸機也對拉包爾進行了空襲。 作為反擊,來自拉包爾的日本偵察機發現了 TG50.3,日海軍航空部隊發動了攻擊。在拉包爾港及其周圍,第一攻擊部隊(第二魚雷中隊)和第二攻擊部隊(第三魚雷中隊)正在等待為「ろ号作戰」做準備。收到報告後,第二艦隊預料到美國特遣艦隊將發動空襲,於是趁暴雨逃離了拉包爾港,但有些船隻仍留在海灣,包括驅逐艦五月雨號(第27驅逐艦隊)。 涼波號穿過北海峽,駛出拉包爾灣。7點05分,她們擊落一架從塔武爾山方向進攻的魚雷轟炸機。一群魚雷轟炸機很快就襲擊了涼波號,但被躲過了三枚投擲的魚雷。然而剩下的魚雷擊中了涼波號的一號魚雷發射管附近。爆炸導致船隻向右舷傾斜,備用魚雷艙發生火災,艦橋上也有人員傷亡,其中包括船長。該飛機遭到進一步的俯衝轟炸和掃射,其中一枚炸彈擊中了飛機後部電報室附近。涼波號開始從船尾直接手動掌舵,但差點與驅逐艦長波號相撞。大約在7點21分,涼波號的備用魚雷艙發生火災,點燃了 1 號魚雷發射管,導致船上的魚雷爆炸,將船炸成兩半,並導致其在7點22分左右沉沒。包含艦長在內共有148人戰鬥中陣亡,約100人被「大波號」驅逐艦救起。 1944年1月5日,涼波號被日本海軍部除籍。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