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波爾多及巴黎博物館特展——自然界的流動 Le vivant dans les flux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自然界中,遷徙是比想像中更為普遍的現象。從植物、浮游生物1到鯨魚,幾乎所有生物都存在遷徙行為。遷徙在生物進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塑造生物多樣性,並延續物種的發展。


所有生物體或多或少都具備移動能力;為了尋找水源、食物、繁殖、躲避捕食者,或者避免與同類或其他物種的競爭,在生命週期中的某個階段都會以某種方式進行移動。這些移動可能是規律的,也可能不;有時來回往返,有時則無。那些我們以為是「原生」的族群,其實最初是「外來」的2,可能來自多個區域,並在幾百年、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內相互融合。


物種遷徙的方式各式各樣,大多數鳥類會隨著季節變化,沿南北方向遷徙,改變緯度;其他物種則會根據需要改變經度(東西方向)、海拔高度(上下方向)或水域深度3。甚至有些物種還會在水陸間,或淡鹹水間遷徙。遷徙距離可能達到數萬公里,也可能僅僅幾百米,這種擴散過程會改變動植物的分布範圍。


關於遷徙節奏,會隨季節變化,或晝夜交替影響,也可能不具有規律性,難以預測。鳥類的季節性遷徙4是最具代表性的。黑雁(Bernache cravant)每年冬天會往西歐海岸遷徙。在飛行時,形成V字型的隊伍,飛行過程中輪流接力5當領頭鳥,使整個群體能受益於領頭鳥所產生的氣流。在生命周期較短的昆蟲中,也可以觀察到跨越數代的季節性遷徙現象。例如,小紅蛺蝶(Belle-Dame)的遷徙來回跨越數千公里,從北非到歐洲,這一過程需要多達6個世代才能完成。



每個物種都擁有一套令人驚嘆的適應機制——包括行為、生理或生物構造——以完成遷徙的各個階段。此外,自然界中的力量,例如海流與風力為遷徙提供了幫助,還有大規模地質事件,如板塊運動6所引發的變化,開啟了新通道,並改變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結構。


隨著氣候變遷、棲息地破壞、人為建造損害如高速公路、大型建築物、水壩等設施以及狩獵等因素損害大自然,物種遷徙正面臨威脅。19世紀以來,科學家早已對鳥類進行標記以研究遷徙現象,現今利用如基因組分析,同位素追踪消失物種,能在更大範圍的空間內進行物種監測。


由波爾多自然科學博物館(Muséum de Bordeaux - sciences et nature)與植物園(Jardin botanique de Bordeaux)共同舉辦的展覽——《生物遷徙》(Migrations du vivant)囊括許多藝術家的視角。首先,在博物館展出的《鳥類攝影集》(Ornithographies),西班牙攝影師沙維·博(Xavi Bou)使用合成影像,捕捉鳥類飛行的軌跡,展現它們在天空中的動態;數十至數百隻鳥在天空飛旋,隨機創造出螺旋狀線條或如植物根毛般的形態,彷彿附著在樹上。沙維·博採用高速連拍模式7,透過每秒捕捉約250至1000張影像,記錄完整的移動過程,精確分解運動軌跡的狀態。



接著,在植物園中展示了藝術家格拉爾·霍雷(Gérard Hauray)《鞋底課程》(Leçons de chausses),這項跨學科的實驗從路人或參觀者鞋底收集孢子和種子8,探索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自2005年以來,在植物學家克勞德·菲吉羅(Claude Figureau)的協助下,霍雷揭示我們無意間攜帶並在行走中散播的微景觀,象徵著人類所引起的植物遷徙。



在植物園的溫室或博物館,意法混血的鋼琴家及作曲家洛倫佐·納卡拉托(Lorenzo Naccarato)帶來《低語——鳥類迴旋》(Murmurations - La tournée des oiseaux)音樂會。由鋼琴、磁帶錄音機和改裝黑膠唱片機9組成的小型樂團一起演奏,探討了鳥類遷徙、演化的方式,並將其轉化為音樂創作,交織模擬出與鳥類移動相似的原始聲音。

洛倫佐的創作過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GpsQQfXp8


另一場在巴黎舉辦的《遷徙:人類奧德賽之旅》(Migrations:une odyssée humaine)是由巴黎人類博物館(Musée de l’Homme de Paris)策劃,以人類學、人口學、考古學、基因學、社會學、法學、地理學與歷史學等多領域視角探討人類遷徙,並展示與遷徙相關的代表性物件、教育影片、檔案文獻等資料。


穿插於展覽中的藝術作品與個人見證,以更加細膩的方式引領觀眾體會個體的遷徙故事。儘管不同时代的移民群體在特徵上存在巨大差異,但與遷徙相關的偏見卻幾乎一成不變:遷徙常被聯想到威脅、入侵或洪水般的湧入,人們將其視為難以控制且不可預測的現象。事實上,根據統計,96%的人類自出生起,從未離開其出生地,這一數據在過去幾十年中保持穩定,遷徙是一種持久且穩定的狀況。


此外,展覽還展示了當前遷徙的現狀,包括遷徙的原因、路徑,以及遷徙者的特徵。典型的遷徙者並非年輕、貧困、未受教育的男性,事實上,今天48%的移民是女性,其遷徙原因包括經濟、政治、氣候、家庭、教育或休閒等因素。遷徙顯示全球社會、經濟和環境不平等,然而,遷徙也可被視為不同族群和個體之間文化交流的機會。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讓人類回顧遙遠的過去,原來,從約30萬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出現以來,人類便一直在移動,並散佈地球的每個角落。與整個動態的生命體一致,遷徙確保了物種的延續;社會、語言和基因見證了這一點:人類是遷徙的結晶。




 

展覽資訊:

《生物遷徙》展覽時間:即日起至 2025年11月9日

波爾多自然科學博物館官網:https://www.museum-bordeaux.fr/accueil/expositions/migrations-du-vivant

波爾多植物園官網:https://jardin-botanique-bordeaux.fr/node/1556

《遷徙:人類奧德賽之旅》展覽時間:即日起至 2025年6月8日

巴黎人類博物館官網:https://www.museedelhomme.fr/fr/exposition-evenement/migrations-une-odyssee-humaine

 


 

 

Lexique:

1.    Le zooplancton:(n.m.) 浮游生物。

2.    Autochtone et allochtone:(adj.) 原生的及外來的。

3.    生物會隨著緯度、經度、海拔和深度的變化而移動:

[1]  Latitude:(n.f.) 緯度,常用動詞片語avoir toute latitude à qqn. de/ pour inf. 讓某人有完全的自由去做某事。

[2]  Longitude:(n.f.) 經度。

[3]  Altitude:(n.f.) 海拔。

[4]  Profondeur:(n.f.) 深度,和高度hauteur (n.f.)在某些語境中可以互換使用。

4.    L’alternance des saisons季節交替、l’alternance du jour et de la nuit日夜交替、saisonnier季節性的及irrégulière不規則的。

5.    Prendre des relais:輪流,接力。

6.    Les mouvements des plaques tectoniques:板塊運動,plaque (n.f.) 板,片,牌;tectonique (adj.) 地質構造的。

7.    Une succession de photographies prises en rafale:快速連拍,en rafale (adv.) 快速連續地。

8.    Une spore (n.f.) 孢子和 une graine (n.f.) 種子,注意和grain (n.m.) 不同,泛指任何類型的顆粒,如Un grain de blé一粒小麥。

9.    Un magnétophone à cassette磁帶錄音機和une platine vinyle 黑膠唱片機。

 

 

本文節錄:

Rédaction de Science, « Les migrations, base de la survie du vivant », in Science N˚ 85, Janvier/Février/Mars 2025, pp. 58-67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d Astra的沙龍
4會員
80內容數
這個平台提供關於法國時事、心理學、科學、歷史、文化、藝術和哲學等領域的文章,文章內會介紹該領域的法文詞彙和使用到的文法,希望分享知識的同時,可以幫助對法文有興趣者學習法文。
Ad Astr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由《Photo》雜誌舉辦的2023-2024年第 42 屆世界攝影比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參與。其中,伊莎貝爾·塞爾夫·沃夏姆(Isabelle Cerf Worsham)憑藉其充滿詩意且溫馨的人物攝影系列脫穎而出,贏得由Harcourt攝影工作室頒發的「肖像」獎項。
Thumbnail
2025/04/28
由《Photo》雜誌舉辦的2023-2024年第 42 屆世界攝影比賽,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參與。其中,伊莎貝爾·塞爾夫·沃夏姆(Isabelle Cerf Worsham)憑藉其充滿詩意且溫馨的人物攝影系列脫穎而出,贏得由Harcourt攝影工作室頒發的「肖像」獎項。
Thumbnail
2025/04/22
自出現地圖繪製以來,「幽靈島」便一直縈繞在那些探險家心頭。數百座並不存在的陸地曾被標記在地圖上,其中一些甚至停留了數個世紀,隨著科技進步,才將它們從地圖上徹底抹去;當然,也有些曾被視為幽靈島、卻最終證實真實存在的島嶼。16 世紀歐洲掀起的海洋探險熱潮,促使製圖學蓬勃發展,進而激發更多遠征航行。
Thumbnail
2025/04/22
自出現地圖繪製以來,「幽靈島」便一直縈繞在那些探險家心頭。數百座並不存在的陸地曾被標記在地圖上,其中一些甚至停留了數個世紀,隨著科技進步,才將它們從地圖上徹底抹去;當然,也有些曾被視為幽靈島、卻最終證實真實存在的島嶼。16 世紀歐洲掀起的海洋探險熱潮,促使製圖學蓬勃發展,進而激發更多遠征航行。
Thumbnail
2025/04/15
DeepSeek 橫空出世震驚全球後,杭州一時之間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法國經濟日報《Les Échos》周末增刊的封面,即以「走進中國科技核心地帶」為主題,前往DeepSeek的總部,中國AI發展核心城市——浙江省首都杭州市進行採訪。
Thumbnail
2025/04/15
DeepSeek 橫空出世震驚全球後,杭州一時之間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法國經濟日報《Les Échos》周末增刊的封面,即以「走進中國科技核心地帶」為主題,前往DeepSeek的總部,中國AI發展核心城市——浙江省首都杭州市進行採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不明生物,此刻就在某處... 產生「異變」!? (雖然不清楚那是什麼狀態)? 可能是「進食」,也可能是「進化」。 無論是哪一種... (似乎都在預示著危險即將到來)...
Thumbnail
不明生物,此刻就在某處... 產生「異變」!? (雖然不清楚那是什麼狀態)? 可能是「進食」,也可能是「進化」。 無論是哪一種... (似乎都在預示著危險即將到來)...
Thumbnail
同性性行為一直是很多學科領域所關注的重點,這其中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演化學等。由於同性性行為無法繁衍後代,這在理論上而言是不利於演化的,但這樣的行為卻一直存在於大量動物物種之中,因此也一直有人認為這是演化論的悖論。 目前全世界有約1500多個物種被觀測到擁有同性性行為,這其中包含昆蟲、
Thumbnail
同性性行為一直是很多學科領域所關注的重點,這其中包含了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和演化學等。由於同性性行為無法繁衍後代,這在理論上而言是不利於演化的,但這樣的行為卻一直存在於大量動物物種之中,因此也一直有人認為這是演化論的悖論。 目前全世界有約1500多個物種被觀測到擁有同性性行為,這其中包含昆蟲、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外來種、歸化種、入侵種區別。外來入侵種對人類及生態的危害大解析與說明等等。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你曾經是草食動物 一木一草即為你的天地 你曾經是肉食動物 狩獵動物即為你的天性 最終生態系裡 分解者 分食一切 消失殆盡 你曾經回到過去 為了安撫未完成的情緒出口 你曾經想像未來 為了追求未知帶來的冒險精神 現在你停留在此時 只為片刻的快樂 因為最終 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讚誇?珍惜?破壞? 大自然生態系 自體的生態系 可也保之如常? 道德的生態系 誰將與共維繫?
Thumbnail
讚誇?珍惜?破壞? 大自然生態系 自體的生態系 可也保之如常? 道德的生態系 誰將與共維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