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植物登上陸地以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根據目前的化石證據,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這個登陸的過程應該是漫長而漸進的,比較合理的說法,或許可以這樣想:某些生長在水陸交界的植物,因為受到潮汐的影響,使得它們在每天的某些日子裡,會遭遇到乾燥的狀況。


有些植物可能就這樣枯萎了,有些植物,因為累積的基因變異,讓它們能夠在乾燥的狀況下存活數小時而不會死亡。慢慢的,這些植物裡面的一部分累積了新的變異,也愈來愈適應陸地的生活,於是就成了第一批的陸生植物。


要適應陸地的生活,需要有什麼樣的基因變異呢?我們當然可以發揮想像力,但是,隨著基因定序技術的日新月異,我們已經可以快速且大量地定序許多生物的基因體;加上生物資訊工具的發展,我們得到了大量運算與分析的能力。所以,與其空想,我們可以透過研究、比較、分析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的基因體,或許它們更可以告訴我們,到底登陸需要配備什麼?


最近的研究,分析了37種植物的基因體。研究團隊從這些物種的57,795個基因家族中,找到了植物由水而陸發生了多少變化。


這37種植物包括了五種藍綠菌、6種綠藻、7種與陸地植物關係較近的藻類(如輪藻、鞘藻等)、19種陸地植物(包括了苔蘚、維管束植物)。


從這些植物的基因家族中,研究團隊確定了2475個與壓力有關的基因家族。結果發現,陸生植物雖然有不少新的基因生成,但是這些新的基因卻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透過重新組合已經存在的蛋白質結構域(domain)來產生的。簡單一點的說法就是,陸生植物利用它們的水生祖先已經有的零件,將這些零件重新組合應用(很像玩樂高積木),產生新的工具用來抵抗陸地生活的壓力。


這種現象(稱為「拼接演化」)比從頭創新基因要有效率得多,大約有四分之一的陸地植物特有的壓力相關基因是這麼來的。像負責茉莉酸信息傳導的JAZ蛋白的結構域,其實在藻類中就已經存在;但是只有陸地植物有JAZ蛋白。


另外,對陸地植物非常重要、與泛素(ubiquitin)調節途徑息息相關的F-box蛋白,到了被子植物才出現顯著的擴張。


除了F-box蛋白,另外還有參與RNA編輯與加工的PPR與TPR結構域,在陸生植物中竟然擴張了有大約2000倍之多。同樣在陸生植物出現擴張的還有與蛋白質激酶(protein kinase)相關的結構域以及LRR(leucine-rich repeat)結構域,都出現明顯的擴張。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是陸生植物需要應對更多的刺激所產生的演化。


總而言之,植物登上陸地以後,除了乾燥與輻射壓力,還面對了更多不同的環境壓力。這些壓力讓陸生植物需要新的基因來因應新的挑戰,而植物應對這些挑戰的方法,主要是靠著重新組合已有的零件來創造新的功能。


參考文獻:


Dhabalia Ashok Amra, de Vries Sophie, Darienko Tatyana, Irisarri Iker and de Vries Jan 2024 Evolutionary assembly of the plant terrestrialization toolkit from protein domainsProc. R. Soc. B.29120240985 http://doi.org/10.1098/rspb.2024.098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08/04
謝謝老師分享!「拼接演化」👍👍👍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97會員
626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馴化對作物本身造成的最大的影響,大概就是「馴化症候群」了,可以吃/用的部位變大、從雌雄異株變為雌雄同株、多年生/二年生變成一年生、從異株授粉變為自花授粉、可食部分變得美味... 但是,馴化還會對作物有其他的影響,而且,有些是不可逆的!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在我還沒有跨進植物這個領域之前,我對於植物只有很粗淺的了解。當時,我並不知道植物有所謂的多倍體,就更不用提異源多倍體了。 而且,因為從小就知道馬與驢交配後生出來的騾並不具有生殖能力(後來知道有極少數有),所以一直認為生物就是不能異種交配。卻沒想到,植物有很多多倍體!
Thumbnail
在我還沒有跨進植物這個領域之前,我對於植物只有很粗淺的了解。當時,我並不知道植物有所謂的多倍體,就更不用提異源多倍體了。 而且,因為從小就知道馬與驢交配後生出來的騾並不具有生殖能力(後來知道有極少數有),所以一直認為生物就是不能異種交配。卻沒想到,植物有很多多倍體!
Thumbnail
不明生物,此刻就在某處... 產生「異變」!? (雖然不清楚那是什麼狀態)? 可能是「進食」,也可能是「進化」。 無論是哪一種... (似乎都在預示著危險即將到來)...
Thumbnail
不明生物,此刻就在某處... 產生「異變」!? (雖然不清楚那是什麼狀態)? 可能是「進食」,也可能是「進化」。 無論是哪一種... (似乎都在預示著危險即將到來)...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Thumbnail
馴化(domestication)這種事,人類在一兩萬年前就在做了;但是馴化對生物與環境的影響,卻是這些年才越來越清楚。之前介紹了馴化對大麥與水稻根部菌群的影響,這一篇要介紹馴化對小麥根部菌群的影響。 先說結論:很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