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上完課要順路將連翹帶回,木瓜花就在今日紀錄完畢。
起先注意到木瓜花是一部日本插花老師的影片,正想去花市找找凌晨逛花市網頁便看到了木瓜花,有時花材搶手會很快消失,個人很喜歡這些木本花卉植物,尤其才正想著要找,便趕緊下訂了。
談木瓜,我們可以先讀詩經,
《詩經·衛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首詩有些爭議,說法竟有七種之多。在漢代的<毛詩序>內說這是衛國人民對於齊桓公救命之恩的報答(當時衛國國破家亡),能報答的物品並不多,所以作詩傳頌;而宋代朱熹<詩集傳>則認為這是男女相互饋贈之詞;清代<詩經通論>則認為以朋友相贈達謝之詞有何不可?為何一定是男女之情呢? 還有臣下報上、諷刺送禮行賄、禮尚往來......等。在這過年期間,似乎特別合適談!哈!不論這首詩談的是誰贈與誰,送禮都是一件大學問,且麻煩。而各家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給予這首詩"新意",在甚麼"相"內見的就是甚麼"相",也有些"他人即地獄"的趣味。總之,談的是"木瓜"。
"瓜"在現代人的印象裡,比較像是水果,而這裡的"木瓜"也非台灣稱的"木瓜",台灣講的木瓜在古時稱為番木瓜,可以生食;這兒講的木瓜得蒸過才能吃。而台灣則稱木瓜花為"寒梅"。
講木瓜花不清楚,稱為"海棠"應該就能明瞭。在明代<群芳譜>中有紀載 : 海棠有四品,皆木本。有貼梗海棠、垂絲海棠、西府海棠及木瓜海棠。這兒的木瓜海棠便是木瓜花了。<群芳譜>說到:「有生子如木瓜可食者,名木瓜海棠。」
而木瓜海棠和貼梗海棠很容易認錯,我們可以這麼分別:
自古"海棠"便有"國艷"之稱,也有"花中神仙"的美稱,例如 :
蘇東坡<海棠>:「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葉探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這首詩是蘇東坡被貶至黃州時,在暫時居所定惠院見到了故鄉四川的名花"海棠",於是蘇軾倍感親切,常常在海棠前酌酒寫詩,一日喝的有些醉意想睡了,又捨不得便特意的點燃燭火照亮海棠容顏。當時江南的環境並不適合海棠生長,所以也有意指蘇軾自比海棠,獨自開在這瘴癘之地都不能掩蓋那高雅悠然的氣質。蘇軾對於海棠花情有獨鍾,並留下相當多首對於海棠的詠嘆,但就不知為海棠四品中的何種了?
因為古人太愛海棠了,例如唐玄宗為楊貴妃建造了海棠湯、陸游說如果芍藥見到了海棠也應當羞愧......等等。但其中最有趣的是"杜甫不作海棠詩"引發的"千古奇案"。還讓很多詩人為此作詩討論為何杜甫寫了那麼多詠嘆花草的詩,卻沒有一首是給"海棠"的。例如晚唐詩人鄭谷的<蜀中賞海棠中>寫到:「濃淡芳春滿蜀鄉,半隨風雨斷鶯腸。浣花溪上堪惆悵,子美無心為發揚。」還特意家上註解,倒底為何杜甫不寫海棠?是因為不上心、沒在意。 還有人認為杜甫自認才疏寫不出海棠之美;也有說因為杜甫的母親名為海棠,為了避諱所以未入詩......等。不管杜甫為何不作海棠詩,這些臆測真是太好笑了,八卦不分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本人無法言說,那就只能隨人猜想了。那麼我的想法是,普遍的、懷恨的都能表達,若是太愛超越喜歡的程度,反而不敢靠近。所以未曾告訴海棠,自己有多麼的喜歡。
台灣其實自己也有種植海棠了,在宜蘭、花蓮一帶很多花農。雖說花農,但種花的農民其實歸類並非"農民",這是我一直感到疑惑的部分?
最後加上關於木瓜的小故事,小時候家旁的小水溝,真的是小水溝,大概W:15xH:15這樣的大小,繞著家一圈,看起來以前建造房子便有排水觀念。不知是誰在那小水溝丟了木瓜,木瓜可能卡在水溝及陰井的交界處,所以就發芽了,長了一顆小小的木瓜樹。從我家客廳望出去就能見到。木瓜樹不高,和家的屋頂齊平差不多,每年都結果但我們都沒吃,其實想想那水溝也不髒。旁邊繞去就是警察局了。這就是今日木瓜花與木瓜的故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