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游泳》:時代下的群我分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1980年代的波蘭,大學生路德維克在營隊當中遇見了亞努許,並且一眼就墜入愛河。他們在營地附近的河邊私會,游泳、分享禁書;但營隊結束後,他們被迫面對現實——這是個同性戀有罪的社會,他們光是存在就被否定,這段關係註定無法見光。躲躲藏藏之中,他們經常相約於泳池,但面對種種困難,路德維克被迫在戀人與自由之間拉扯。亞努許認為應該小心翼翼的隱藏於社會之中,種種跡象卻告訴路德維克事實並非如此;現在與未來的一切彷彿都在阻止他們相愛,就連彼此是否相愛都變得模糊。

在營隊後的旅行中,他們可以盡情在美麗的湖中游泳,在湖畔感受彼此的溫度,相同的情感使他們融為一體。當他們回到城市,嚴峻的生活,無處不在的監視越過情感形成的保護膜,掌控了他們。支持黨的亞努許在政府中找到工作,靠著軍官女兒的喜愛獲得物資和人脈;路德維克希望能獲得博士學位,生活和未來卻都受到政策影響,一舉一動都變得艱難。亞努許認為,只要順應時代、隱藏彼此的戀情,就能安穩生活,路德維克的博士學位也能靠著人脈走後門。但看著周遭居民每況日下的生活環境,以及聲勢與日俱增的示威,路德維克深知,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再加上軍官女兒哈尼雅漸漸表露出對亞努許的情感,路德維克似乎無可避免地要在亞努許和真正的自由間做出抉擇。

 

個人與時代

整本書由路德維克對亞努許的傾訴構成,以帶有私密感的第二人稱敘述路德維克在這個世界中摸索、隱藏,與自己的身分認同拉扯的經歷。在他描述自己的過往的同時,我們也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當時的波蘭,以及在時代中掙扎的波蘭人民。全書語言優美簡練、引人入勝,恰到好處的畫面使小說增添不少氛圍以及歷史的重量,我們更可以在路德維克看到的畫面中,感受他身處當下的無奈、躊躇、絕望;當路德維克漫步於城市街道中,陰鬱的灰色天空、靜謐沉重的建築、暮色與行色匆匆的人們,個人在時代下所受的波動不停浮現。

小說分為兩人的戀愛與動盪的波蘭政局兩條線,作者巧妙地將個人與時代的命題緊密結合:路德維克從小與「自由之聲」的淵源、亞努許拚命在黨中往上爬;到最後,個人的戀愛與時代的巨大的手匯聚在一起,爆發出尖銳而嚴厲的詰問——一個人真的有辦法隱藏自己於不相容的體制下嗎?那是不可能的。否定自我以求生存,從頭到尾都是自欺欺人罷了。

小說開頭,路德維克房間裡的收音機正播報著波蘭戒嚴的消息,從這裡我們就能知道,路德維克的命運以及他一生的命題,和他的故國緊緊聯繫在一起。他小時候和初戀因為種族等種種問題而被迫分開;他和亞努許因為立場而數度爭吵;他也曾捲入抗議行動中;最終,他還是為了自由離開故國。


自我認同的拉扯

路德維克在小說中,在他生命整整二十二年中,對於承認自己是同性戀這件事抱持著恐懼,周遭的環境在在告訴他,身為同性戀是不被允許、不被認同的。與貝克尼的初戀,他幾乎在一開始就學到了要隱藏;這種對於展露的巨大恐懼成為了對自身的羞恥感,像是環繞周身的陰影,總是提醒著他,要是被發現,他的人生就完了。

在遠離世事的營隊裡,暮色下的河流像是一層保護傘,使得路德維克與與亞努許能夠沒有顧慮地試探、相愛。不過營地終究有旁人,來到無人知曉、世外桃源一般的湖畔,他們在大自然中肆意交融;與萬物一樣,他們的情感是如此正常,更顯得人類社會為同性戀銬上的枷鎖有多麼可笑。

回到城市裡,路德維克和亞努許畢業在即,必須開始尋找謀生的方法,這也是理想,他們的戀情與生存出現衝突之時。亞努許靠著人脈,甚至在人民都無法取得充足物資的時候,能夠因為和哈尼雅的交情,幫路德維克生病的房東太太取得營養的食物、找到醫生。亞努許一直想說服路德維克,他們可以安靜、小心地在社會中生存,順應體制並在其中獲得好處。路德維克在那時幾乎要相信了,不過他很快就發現,自己沒辦法無視亞努許和哈尼雅越走越近。路德維克曾將獲得博士學位寄望於哈尼雅的身上,直到目睹亞努許和哈尼雅發生關係,衝突終於爆發。亞努許或許可以欺騙自己,無視內心、把自己扭曲成體制想要的模樣,但路德維克始終無法。

於是路德維克決定離開,這時,他的國家給了他最後一擊;他們早就知道他的同性戀身分,威脅他要是不交出其他同志的名單,就不會給他護照。同性戀終究是不能在這個國家生存的,他們的存在從頭到尾都是被否定的。路德維克至此終於頓悟。最終,他為了拿到護照,向哈尼雅尋求幫助。

和哈尼雅的會面無疑是小說中的高潮。這是路德維克第一次說出自己是同性戀,彷彿告解一般,她面對了內心最深處的恐懼,真正認同了自己的本質。而純真、善良的哈尼雅,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她以最好最好的品質被澆灌長大,面對路德維克,她只是說:「你不會有事的,你很好。」哈尼雅這個角色究竟代表什麼,我思考了很久;體制中最核心的人,卻做出了最違反體制的行徑,我想,哈尼雅或許就是生長在自由之中的人可以成為的模樣吧,對照至路德維克卻是如此諷刺。

 

群與我

路德維克與故國的拉扯使我反身思考,這種永遠無法融入群的孤單籠罩著整本書,就算路德維克去到了紐約也還是如此。小說最後,路德維克走在紐約的街頭,寒風吹拂,他想念著波蘭餃子、羅宋湯和罌粟籽蛋糕。「我感覺這是我內心中一種巨大空虛,對溫暖的一種渴望。但這一點也不痛苦,感覺像是許諾。」來到了陌生國度,遠離家人和戀人,與群的分隔成為了無法填補的空洞;但或許正是因為來到了自由之地,路德維克正視了自己的身分,並開始擁有選擇,擁有許諾和期盼的自由和勇氣。

我非常喜歡作者以對未來的盼望作結;在身份認同間不斷拉扯的路德維克,至書末出走;和《喬凡尼的房間》中的大衛不同,他不是因為恐懼而離開亞努許,而是出於對自由的渴望。因此他沒有後悔,而是獲得了更大的世界、更開闊的天空。「我們不能因為恐懼而做出行動。」路德維克的這句話成了貫穿全書的思想:因為害怕而隱藏,而欺騙自己,不如正視自己的內心,追尋內心的渴望。

《在黑暗中游泳》以洗鍊的文字編織出一個簡單卻深厚的故事。篇幅不長,故事卻非常完整,文字也十分優雅易讀,推薦給喜歡小說的大家,尤其是對於同志文學有興趣的人!

內容總結
在黑暗中游泳
5
/5
ss在這裡打一些觀書&觀影心得,希望喜歡閱讀或看電影的你可以一起交流! 追蹤ss的instagram帳號獲得更多資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絕對不可能出成電子書」、「全世界恐怕只有臺灣可以完美翻譯」 逛書店時看見這本書放在新書區許多次了,書腰上的slogan十分聳動,但那時的我並不以為意。 直到上個月看到謝宜安老師的分享:「從日版的作者、臺版譯者到出版社全都是瘋子。」我心想這本小說到底是多厲害! 讀完後,我的感想是,的確沒有誇大!
4/5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理應與家人共度的平安夜,三名無家者:阿仁、小花、美由紀在垃圾堆裡發現了一名嬰兒,身上還帶著「請你們照顧他」的字條。 小花執意將嬰兒留下,隔天再送她到警局。到了隔天清晨,兩人卻發現小花帶著嬰兒消失。找到在雪地中的他們之後,小花卻不想歸還嬰兒,決定自己去尋找嬰兒的父母。三個無家者就此踏上尋找家人的旅程。
5/5東京教父
鄉村女孩鈴因為意外失去母親,使她無法再開口唱歌。直到她接觸到U這個網路平台,人們在裡頭可以擁有虛擬身分,像是獲得一個新的生命,能做到現實中無法做到的事。在U當中,鈴終於克服阻礙,唱出美妙的歌聲;她以虛擬身分「貝兒」唱歌的影片流傳到全世界,追蹤人數急遽攀升。在貝兒的初次演唱會上,不速之客「龍」闖入……
4/5龍與雀斑公主
一場巨大的瘟疫突然襲來,人類文明幾近毀滅,退化至原始的樣貌。在瘟疫席捲全球的二十年後,許多人早就忘了瘟疫前世界的樣貌;網路、電力、汽油已成了遙不可及的過去,徒留無法使用的電腦、汽車、飛機。在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中,行者交響樂團巡迴演出交響樂和莎士比亞劇;在他們離開詭異的小鎮後,怪事一樁接著一樁發生……
4/5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十五歲少年蒙歌,在充滿有毒男子氣概的環境下,幾乎失能的家庭中成長。在初探性與身體的年紀,他隱藏自己的異於常人,被充滿暴力與不諒解的環境壓得無法喘息。只有在詹姆斯的鴿舍中,兩個男孩相互傾吐,逐漸了解什麼是愛。但城市的暗潮洶湧不會放過他們;究竟兩位男孩會不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粉身碎骨,最終迷失了自己的模樣?
5/5少年蒙歌
《驀然回首》是一部根據漫畫家藤本樹同名漫畫改編的短篇電影,透過主角藤野的創作旅程,深入探討了創作者面對天才的自我懷疑與成長。影片以精緻的鏡頭語言傳達出創作背後的情感,並挖掘了漫畫創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比較與自我認識。這部影片不僅吸引創作者,更向觀眾展現了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
5/5驀然回首
「絕對不可能出成電子書」、「全世界恐怕只有臺灣可以完美翻譯」 逛書店時看見這本書放在新書區許多次了,書腰上的slogan十分聳動,但那時的我並不以為意。 直到上個月看到謝宜安老師的分享:「從日版的作者、臺版譯者到出版社全都是瘋子。」我心想這本小說到底是多厲害! 讀完後,我的感想是,的確沒有誇大!
4/5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理應與家人共度的平安夜,三名無家者:阿仁、小花、美由紀在垃圾堆裡發現了一名嬰兒,身上還帶著「請你們照顧他」的字條。 小花執意將嬰兒留下,隔天再送她到警局。到了隔天清晨,兩人卻發現小花帶著嬰兒消失。找到在雪地中的他們之後,小花卻不想歸還嬰兒,決定自己去尋找嬰兒的父母。三個無家者就此踏上尋找家人的旅程。
5/5東京教父
鄉村女孩鈴因為意外失去母親,使她無法再開口唱歌。直到她接觸到U這個網路平台,人們在裡頭可以擁有虛擬身分,像是獲得一個新的生命,能做到現實中無法做到的事。在U當中,鈴終於克服阻礙,唱出美妙的歌聲;她以虛擬身分「貝兒」唱歌的影片流傳到全世界,追蹤人數急遽攀升。在貝兒的初次演唱會上,不速之客「龍」闖入……
4/5龍與雀斑公主
一場巨大的瘟疫突然襲來,人類文明幾近毀滅,退化至原始的樣貌。在瘟疫席捲全球的二十年後,許多人早就忘了瘟疫前世界的樣貌;網路、電力、汽油已成了遙不可及的過去,徒留無法使用的電腦、汽車、飛機。在這個支離破碎的世界中,行者交響樂團巡迴演出交響樂和莎士比亞劇;在他們離開詭異的小鎮後,怪事一樁接著一樁發生……
4/5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十五歲少年蒙歌,在充滿有毒男子氣概的環境下,幾乎失能的家庭中成長。在初探性與身體的年紀,他隱藏自己的異於常人,被充滿暴力與不諒解的環境壓得無法喘息。只有在詹姆斯的鴿舍中,兩個男孩相互傾吐,逐漸了解什麼是愛。但城市的暗潮洶湧不會放過他們;究竟兩位男孩會不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粉身碎骨,最終迷失了自己的模樣?
5/5少年蒙歌
《驀然回首》是一部根據漫畫家藤本樹同名漫畫改編的短篇電影,透過主角藤野的創作旅程,深入探討了創作者面對天才的自我懷疑與成長。影片以精緻的鏡頭語言傳達出創作背後的情感,並挖掘了漫畫創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比較與自我認識。這部影片不僅吸引創作者,更向觀眾展現了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
5/5驀然回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Thumbnail
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是這個現代、疏離,無信仰、無連結可能的世界,最後將他們拋入同一個處境。而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間,只成立在他們的價值傾向或道德衝突對彼此都已經不再構成威脅的一瞬間,或許最後幾秒、幾分鐘的時光,他們兩人不再是孤獨的,而能夠擁有彼此的陪伴。
Thumbnail
看過的勵志運動電影不勝枚舉,總在我感到失落無力時,為我注入熱血沸騰的動力。而於2023年上映的美國運動傳記電影《船上的男孩》,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僅刻劃出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背景樣貌,也將「個人」榮耀重心轉至「團體」合作。  《船上的男孩》故事描述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人們掙扎著餬口過日子。9位勞工
Thumbnail
這篇描述了兩位男主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由於社會的不接受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一段忐忑不安的關係。其中涵蓋了許多情感和價值觀的辯論,以及對同志議題的反思和探討。同時揭示了同志在當代社會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05/16/2015 溫泉關   往德耳菲的路上,我們停留在路邊的一條小溪溫泉旁。 附近是斯巴達戰士的古戰場。 也因此看過斯巴達電影的團員們,在和我討論電影中的劇情。 也許電影中的溫泉關是真的呢!   這野溪溫泉中還有幾位希臘老帥哥在泡溫泉。 當然也引起本團團員的注目,不少人也想下
Thumbnail
全片從一對住在安養中心的年邁夫妻之間所發生的日常點滴故事,與老先生在事隔七十年後的一趟遠行,引領觀眾跟著主角的回憶,走進了時光甬道,回到了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4年6月6日展開的諾曼第登陸一役,因戰亂引爆衍生而出的人心輾轉,也見證了永恆綿長療癒身心靈的愛,依然存在這世上。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我再次從這些藝文作品中看見了自由的可貴,失去自由進而失去姓名與性命,連眾人的共同記憶都要迫於陪葬。當安東尼奧帶著僅存氣息被拖到廣場,士兵們讓鎮民燒掉與他相關連的小書,這一舉止絕不是僅為了嚇阻,而是要將安東尼奧這個人從歷史上抹去。極權體制意味著全面掌控,連死亡都要從古至今死的透徹
Thumbnail
在《愛的藝術》裡,佛洛姆談到,「一切時代與文化的人,永遠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 如何脫出隔離、如何達成結合、如何超越個人的生命而找到合一」。然而,曾經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與萬物是合一的——與母親分離之前、意識到自己全身赤裸之前、被驅趕出伊甸園之前,我們是全然天真的。直到我們意外觸碰到了某種比我們的存在
Thumbnail
他們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是這個現代、疏離,無信仰、無連結可能的世界,最後將他們拋入同一個處境。而就在那短短的一瞬間,只成立在他們的價值傾向或道德衝突對彼此都已經不再構成威脅的一瞬間,或許最後幾秒、幾分鐘的時光,他們兩人不再是孤獨的,而能夠擁有彼此的陪伴。
Thumbnail
看過的勵志運動電影不勝枚舉,總在我感到失落無力時,為我注入熱血沸騰的動力。而於2023年上映的美國運動傳記電影《船上的男孩》,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僅刻劃出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背景樣貌,也將「個人」榮耀重心轉至「團體」合作。  《船上的男孩》故事描述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人們掙扎著餬口過日子。9位勞工
Thumbnail
這篇描述了兩位男主之間的愛情故事,他們由於社會的不接受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導致了一段忐忑不安的關係。其中涵蓋了許多情感和價值觀的辯論,以及對同志議題的反思和探討。同時揭示了同志在當代社會中所面臨的困難和壓力。
Thumbnail
雖然我不忍直視集中營的殘酷畫面,不過這場人禍有太多議題需要討論與反思,所以我不經不覺讀了好幾本有關集中營的書籍。(不過我還是沒勇氣親身去集中營遺址參觀😔) 就受害者的角度,之前讀過的《滅頂與生還》探討人性善惡的灰色地帶,而這一本則是探究俘虜們為何會生存下去,繼而思考人生意志。
Thumbnail
到底是戰爭抹殺了人性,還是毫無感情的殘殺即是人的劣根性?原本對勝利還抱有一絲希望的他,在戰爭的摧殘下漸漸逼出人性卑劣的黑暗面。
05/16/2015 溫泉關   往德耳菲的路上,我們停留在路邊的一條小溪溫泉旁。 附近是斯巴達戰士的古戰場。 也因此看過斯巴達電影的團員們,在和我討論電影中的劇情。 也許電影中的溫泉關是真的呢!   這野溪溫泉中還有幾位希臘老帥哥在泡溫泉。 當然也引起本團團員的注目,不少人也想下
Thumbnail
全片從一對住在安養中心的年邁夫妻之間所發生的日常點滴故事,與老先生在事隔七十年後的一趟遠行,引領觀眾跟著主角的回憶,走進了時光甬道,回到了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4年6月6日展開的諾曼第登陸一役,因戰亂引爆衍生而出的人心輾轉,也見證了永恆綿長療癒身心靈的愛,依然存在這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