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滸讀通下九流人物16-洪教頭
洪教頭輸給林冲甚麼?
練過武功的都知道:「拳怕少壯,棍怕老郎」,其中「拳怕少壯」好理解,好比泰森當年橫掃拳壇,見神殺神;可是當泰森垂垂老矣之際,連一個半路出家的網紅拳擊手都打得頗為吃力,這便叫做「拳怕少壯」。
不過,「棍怕老郎」這句話又應該如何理解呢?
我們可以從《水滸傳》中的「林冲棒打洪教頭」一回中來理解。
話說那是林冲刺配滄州,遇上了柴大官人柴進,這柴進出身豪貴,自小好武,家中養著不少武師;府中有名武者,應是柴府上的槍棒教席,人稱「洪教頭」而不名。
這洪教頭姿態相當大,一出場可能是因為柴進崇敬林冲,因此便看林冲不順眼,林冲對洪教頭一拜,可是洪教頭並不答禮;柴進如果是羅馬人,肯定是蓋羅馬競技場的大股東,見兩人如此不和,扔了二十五兩白銀在地上,要洪、林二人相鬥。
於是林冲解枷,與洪教頭對棒,只一二回合之內,便把洪教頭掃倒在地,贏了這二十五兩白銀的彩頭。
這故事施耐庵寫得精采,很多人就林冲對柴進之間的小心謹慎來分析,比喻成一個初來乍到的新員工,見到辦公室內的老鳥欺負新人時,應該如何應對;當然這是人情世故的一面鏡子,關於這部分,老衲便不抄書贅言,今日只專門來分析一下洪教頭與林冲之間的武功差距即可,還有甚麼叫做「棍怕老郎」。
對了,硬要分的話,短棒長棍,棒多在齊胸高度,棍多在齊眉以上長度,不過兩者本來就有許多技巧相通,此篇就先不細究棍棒之別,權且當成一回事。
用棍棒交手與徒手交手,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徒手打架,你的發力與抗打最重要,沒有特別訓練過的拳頭,很難一下就把對手「打壞了」,尤其是在真正生死搏鬥中的亢奮狀態;而倘若沒辦法「一下」就把對手「打壞」,那麼很可能發生對手挨了你幾十記打,你卻被對手一下重拳逆轉局勢。
但如果是棍棒交手,那麼情勢完全不同,會變成你的「發力」與「抗打」全然不重要;因為幾乎任何一個人用力將棍棒掄起來,都能輕易打壞一個人,而這時候,甚麼東西重要呢?變成是「法度」與「戰術」非常重要。
甚麼是「法度」,就是你在運使棍棒的時候,要盡量讓自己的身體,最小幅度地露出破綻,比如說你的棍棒無論怎麼揮舞,最終一定要回到棍棒頭指著對手鼻子的狀態,那麼此時你露出的破綻(即被攻擊面、或者說對手能攻擊你的地方)最少;或者是說你揮舞棍棒時,盡量不離開你自己的身體太遠,因為只要棍棒揮舞弧度離身太遠,那麼撤回來防守的時間就長,也就會讓你自己露出破綻的時間增加,進而讓對手攻擊你的機會變多。
這便是用棍棒的「法度」。
而另一個棍棒交手該注意的事情是「戰術」;
棍棒交手,極度講究「戰術」的運用,這戰術說來玄妙,不過大致可以歸納為兩條準則:一是彼剛我柔,二是彼柔我剛
——比如林冲打洪教頭就是運用「彼剛我柔」的第一條戰術。
何謂「彼剛我柔」?來看《水滸》原文記載:
「洪教頭深怪林冲來,又要爭這個大銀子,又怕輸了銳氣,把棒來盡心使個旗鼓,吐個門戶,喚做把火燒天勢。」
(『使個旗鼓』,意思是將把棒子先如『旗』在身前橫拉,再將棒子如『打鼓』一般向前一點;而『火燒天勢』,就是把棒子直立在身前,棒頭指天,棒尾隨身。)
「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裏只要我贏他。』也橫着棒,使個門戶,吐個勢,喚做撥草尋蛇勢。」
(林冲見洪教頭如此,馬上明白對手十分心急,且直立棍棒,最快的攻擊方式就是由上往下劈;而戰術心法有云『直來橫破』,所以林冲『橫着棒』,做了一個『撥草尋蛇勢』,即棒子在地上左右一掃的架勢回應。)
(又及,『吐個勢』的意思是:讓棒子在手中穿梭吞吐一下,因為木棒生手,做抽扯一類動作的時候怕木皮上的屑刺刮手,先『吐個勢』熟悉一下棒子的重心與木質,是棍棒老手拿一支『生棒』、即沒用過的棍棒時的習慣動作。)
「洪教頭喝一聲:「來,來,來!」便使棒蓋將入來。林冲望後一退,洪教頭趕入一步,提起棒,又復一棒下來。」
(這一段就是林冲在看清楚對方、即洪教頭的戰術與打法;果不其然如林冲所料,洪教頭非常心急,用的就是林沖先前所料的一棒由天劈下的打法。)
「林冲看他腳步已亂了,便把棒從地下一跳,洪教頭措手不及,就那一跳裏,和身一轉,那棒橫掃着洪教頭臁兒骨上,撇了棒,撲地倒了。」
(為何洪教頭腳步會亂?因為你若一面用力使棒往下劈,且一面搶步上前,那棒子打在地上的反作用力,與你平時上步或跑步的感覺不一樣,此時腳步最容易散亂,甚至自己絆倒自己都有可能。)
(林冲見對手腳步亂了,當然使起原來就伏低的手上棒子往上一挑(跳),此招只是嚇唬洪教頭的假動作,而後接著『和身一轉』、林冲將棒『橫掃』洪教頭臁兒骨即腳脛骨上,這一下棒法是由下往上急轉成橫掃的招數,果然一下便將洪教頭打翻。)
忘記是在哪本老譜上說的:「剛即直也,柔即折也」——洪教頭的棒法直下,即「剛法」,而林冲的棒法一挑後接著橫掃在洪教頭的脛骨上,這一個「轉」與「折」,可以稱做是「柔法」。
這就是「彼剛我柔」的戰術應用,當然林冲的法度(使個門戶)十分嚴謹,所以洪教頭一連幾棒都沒能打中林冲,反而讓林冲等到洪教頭自身「法度(腳步)亂了」的機會,覷準一擊,一擊成功。
如果說徒手打架是鬥力鬥狠,棍棒交手,則比較像是下棋,下棋講究一步錯步步錯,而棍棒老手能夠在一瞬間就發現對手所有棋路的可能性與破綻及對應手筋著法,這就是「棍怕老郎」的奧秘所在。
當然老衲說到這裏,肯定有人會問「彼剛我柔」講過,那麼「彼柔我剛」呢?其實「彼柔我剛」看《神鵰俠侶》中黃蓉用打狗棒法連摔霍都幾個跟斗的那段故事,就可以理解。
霍都武功不弱,可是先前被黃蓉潑了一身熱茶,未知是水是毒,心下先怯,此時黃蓉連用幾十下打狗棒法中的「絆」字訣,連續將霍都摔了好幾跤,甚是狼狽。
這就是黃蓉對於「彼柔我剛」的應用,或者換個應用場景來從另一個側面理解:如果對手存心要試探你的高低,那麼最好的辦法不是與對手相互試探,而是忽然一下踩緊油門,將功力與速度開到120%的程度,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這「彼剛我柔」、「彼柔我剛」的切換學問很大,老師傅過往憑經驗教學,也只能讓學者從自己的實踐中體會,老衲話便不多說,點到為止即可。
最後忽然想到,以前老衲剛剛出道的時候,始終想不明白,自己無私公開分享自己的武學心得,除了私教的課堂之外從不收錢,為什麼許多武術圈的好朋友,喜歡在公開或私下偷偷辱罵老衲?
看了《水滸傳》的「林冲棒打洪教頭」一回才明白:乞丐不會忌妒皇帝,而是會忌妒那個比他多討到一百元的乞丐,同行相忌,是因為你最討厭的人就是與你有同質性但卻又比你優秀一點點的人,洪教頭之所以會忌妒林冲,即是此理。
洪教頭到底輸給林冲甚麼?
老衲以為不是武功,也不是身份,而是氣度。
嗯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