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一篇媒體報導:「每度7元以上是天價」浮式風場示範計畫恐喊卡,讓浮動式風電示範計畫這個延宕已久的議題再次浮上檯面,也似乎將給出最後定論了。文中指出:「經濟部近期將會針對浮式風場示範計畫是否公告研議,作出最後決策。」
其實在2024年多有討論,是否公告招標也一直是業界關注焦點,隨著時間越拖越久,業界整體氛圍也越加低迷與悲觀。
稍早8月媒體報導能源署認為躉購費率不希望比過去經驗高,不足之處再搭配額外一次性補貼,但躉購費率數字與業者期待相差甚遠。
8月浮動示範計畫 討論重點看這篇
11月時原定於2024年底公告的選商草案,確定泡湯;也有媒體披露經濟部長郭智輝對浮動風機興趣不大,認為應該把資源及預算留給較成熟技術及計畫。
11月浮動示範計畫 討論重點看這篇
1月2日正式公告2025年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也未納入浮動式離岸風電。
再到1月23日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上,經濟部宣布203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目標18.4GW,媒體發問時次長回覆:「若未來有3-3期,也會將浮動風場納入考量。」而隻字未提示範計畫。
2035年離岸風電新目標18.4GW 新聞評析
看來現在示範計畫已經不是when,而是yes/no的議題了,而且不公告喊卡的可能性更高;而3-3期是否會在2025年如期招標,以及即使招標,浮動式技術在競標規則上是否可能有競爭力?也都讓浮動式風電在台灣的開發打上一個大問號。
盤點目前在台灣已有採用浮動式技術的專案通過環評者有:風睿能源(SRE)、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台亞風能(Taiya)、法國電力再生能源(EDFR)、森崴能源(Shinfox)、貝富新能源(Bluefloat Energy)、榕曜綠能(IX Renewables)、福廷綠能源(Flotation Energy)。
其中SRE、CIP、台亞與法電有3-1期風場;SRE、CIP、森崴有3-2期風場正在開發,而貝富新能源(Bluefloat Energy)、榕曜綠能(IX Renewables)和福廷綠能源(Flotation Energy)這三家開發商只有純浮動式的風場,並沒有固定式風場在進行開發,報導中指出「傳聞有開發商在年後不排除退出台灣市場」,若是這三個名字出現,也不讓人意外。離開台灣市場的外商名單,固定式的EnBW、JERA、Iberdrola,還有固定式與浮動式兼營的RWE,恐怕會再加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