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學

sanli chen-avatar-img
發佈於語文天地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https://www.chiding.com.tw/explainInside.php?blogID=22

Q:從古藉看歷史——衣服是左衽、右衽?

A:《論語‧憲問》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我們早已是披著頭髮並且穿著向左扣合短襟的胡人衣裝!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漢人傳統服飾式為右衽(右衽也就成為漢族的象徵符號之一),而當時某些北方民族的習俗則是「被髮左衽」,正好與漢人相反,故以此借指為胡漢之區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1%89%E6%9C%8D

漢服擁有多個特點,其主要有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繫帶隱扣等。

交領右衽

交領右衽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則是指衣襟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而古代中原周邊一些民族的服裝是向左掩,稱為「左衽」。《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說,若無管仲尊王攘夷,就會淪為異族統治而「被髮左衽」。[42]由此可見華夏夷狄之分也被體現在服飾之上[43]。可見「右衽」這一特徵對於漢人的重要性[44]。明初,官方公開宣布包括盤領衣在內的圓領袍服為「正統衣冠」,而交領衣服如窄袖衣袴褶、辮線腰褶以及兩截胡服(上衣下裳)都是要被革除的「胡服」[45][46]。



寬衣博袖

寬衣博袖型的漢服雖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遠遠大於覆蓋人體的需要。典型的漢服袖子是既寬且長,主要見於貴族、官員、士人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袖子的長度也十分長,使穿衣者垂手時而不露出來,並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禮服的袖長度是整個手臂的一倍半,要求能「回肘」,最長更可達四尺。典型的袖型則是圓袂收祛,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而日常便服、軍事服裝的袖則較窄。寬袍大袖還具有透氣、散熱等實用優點[47]。



隱扣繫帶

早期服裝以腰帶束縛,後來出現把繫帶縫於衣上的做法。腰帶除了有其實用性和裝飾性,還象徵穿戴者的身份、地位、權力等。雖然很早已發明紐扣,但在明代之前並不大量使用,且一般不用於顯眼位置。至明代中後期才較多於顯眼處使用紐扣,但其剪裁、領型、袖型等與清代服飾仍有不同,見於女裝及少數男裝常服、軍服、便服等;清代服飾以布製盤扣為主,扣帶很長,極為顯眼,大量用於禮服、官服、常服等各類型、各身份人物所穿的服裝[47]。



剪裁結構

古代服飾的結構主要分為10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48]一套完整的衣裝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小衣即貼身穿著的內衣,如抹胸、褌等。中衣則功能類似汗衫,形制有上衣下褲、中單、曲領等。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圓領袍、衣裳、袴褶、裙襦,還有外套如半臂、褙子、大衫等。此外,還有配件如襪、帔、革帶、玉帶、銙等等。



古代布帛是人民向國家上交的稅收之一,幅寬二尺二寸。[49]傳統的漢服通常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手工布縫製。[50]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摺,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此背縫稱裻。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要中,膝上,腳背上。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古代中國服飾的基本款式,主要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便服等。[51]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開,上身著短衣,下身著裙)、上下連綴式(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褲式、上下通裁等類型。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著。後來男子逐漸改穿袍衫作為日常服飾,上衣下裳的樣式多保留在禮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舊以上衣下裳的樣式為主,稱為襦裙。襦裙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最初流行於白狄族所建立的中山國,後來成為幾千年中漢族婦女最常見的衣著[52]。襦指短上衣。裙,裡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籠之[53]。襦裙的歷史從戰國時代一直沿續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國初期,前後歷經二千多年,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原始形態[54]。

有說法認為,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正義·深衣》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士人取得科舉功名後,就脫去白衣,改穿襴衫了。明代的曳撒、貼裏、鞠衣等也屬於上下連綴式。上下通裁的有圓領袍、直裰、直身、道袍等,特點是上下不分裁的袍服。上衣下褲式為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褲子,其中裋褐是勞動人民常見的衣著。

有學者指出,深衣是自宋代以降,自負為儒者且欲向他人強烈表示自我的人物才例外地使用的特殊服飾。北宋中期,一些學者如朱熹和司馬光根據古籍記載自製深衣,並且作為常服穿著。某天司馬光對學者邵雍說:「先生可衣此乎」,邵雍回答:「某為今人,當服今世之服。」司馬光認為其言合理。南宋學者史繩祖稱深衣冠履為「怪服妖服」[55]。

宋元歷史學家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提到,夏商周三代可考的服制中雖然有所變化,但是除了冕服之外,只有玄端(端衣)和深衣兩者最廣為流傳。玄端是自天子至士人均可穿著的,而深衣則是自天子至平民百姓均可穿著的。也是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時所穿衣服。深衣裁製時加長了衣襟,穿著符合禮法,因此不論貴賤,不論身份地位均可以穿著,而沒有等級之分。然而隨著衣裳形式的失傳,到了後代卻被視為怪異,穿著者往往被認為是腐儒,即使是北宋理學家紹雍也對該服飾有所保留,司馬光、呂希哲和朱熹等人則只在私底下穿著。

外套類有褙子、半臂、披風、鶴氅衣等。褙子是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57]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禪》:「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狀如單襦袷襖,特其裾加長。直垂至足焉耳。其實古之中禪也,禪之字或為單,中單之制正如今人背子。」相傳始於唐,盛行於宋。《宋史·輿服志》云:「婦人大衣長裙、女子在室者及眾妾皆褙子。」宋明皇后常服紅羅背子。[58]披風由褙子演變而來,於明代出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li chen的沙龍
4會員
148內容數
希望能將善知識加以彙整, 舉凡慈心善行義舉, 生活新知, 勵志怡情詩文, 願有助善知識流通而廣為人知, 互勉見賢思齊, 希冀有助益於捨妄施福濟祥和, 迎向人間好願景.
sanli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7
夫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得其當,則六經至於今日,其為道也一。知其所以當,則於古雖遠,而於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釋;不知其所以當,而敝棄於時,則存一家之言,以資來者,容有俟焉。~ 姚鼐 古文辭類纂序
2025/02/27
夫文無所謂古今也,惟其當而已。得其當,則六經至於今日,其為道也一。知其所以當,則於古雖遠,而於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釋;不知其所以當,而敝棄於時,則存一家之言,以資來者,容有俟焉。~ 姚鼐 古文辭類纂序
2025/02/27
翰林高中國文 - 「頂真」、「頂針」。用前一句的結尾,來作後一句的起頭,形成聯綿不斷的意象。
2025/02/27
翰林高中國文 - 「頂真」、「頂針」。用前一句的結尾,來作後一句的起頭,形成聯綿不斷的意象。
2025/02/17
[文字學入門]簡易六書原則 https://tmrc.tiec.tp.edu.tw/html/rsr20081105093736a6g/sixbook.htm 所謂「六書」,就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 並不是先有「六書」,古人再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的。 實際上,六書中關於
2025/02/17
[文字學入門]簡易六書原則 https://tmrc.tiec.tp.edu.tw/html/rsr20081105093736a6g/sixbook.htm 所謂「六書」,就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 並不是先有「六書」,古人再依照這六種法則來創造文字的。 實際上,六書中關於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今天就延續上一篇的分享,粗淺介紹了【平】面剪裁﹑【中】縫對稱﹑上下【交】疊﹑交領【右】衽等四個綱要,希望透過我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漢服」這個傳統服飾的一些基礎概念。今天要分享的是後四項: 【寬】袼鬆擺,縫齊備要 禮衣必【褖】,續衽鉤邊 腹手【合】袖,禮衣回肘 隱扣系帶,佩綬結【纓】
Thumbnail
  今天就延續上一篇的分享,粗淺介紹了【平】面剪裁﹑【中】縫對稱﹑上下【交】疊﹑交領【右】衽等四個綱要,希望透過我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漢服」這個傳統服飾的一些基礎概念。今天要分享的是後四項: 【寬】袼鬆擺,縫齊備要 禮衣必【褖】,續衽鉤邊 腹手【合】袖,禮衣回肘 隱扣系帶,佩綬結【纓】
Thumbnail
今天就一些粗淺的介紹,希望透過我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漢服」這個傳統服飾。首先,就先來介紹八個綱領中的前四項: 【平】面剪裁,不破肩線 【中】縫對稱,左右均分 規矩方圓,上下【交】疊 交領【右】衽,相交尚右
Thumbnail
今天就一些粗淺的介紹,希望透過我的文字,讓更多人認識「漢服」這個傳統服飾。首先,就先來介紹八個綱領中的前四項: 【平】面剪裁,不破肩線 【中】縫對稱,左右均分 規矩方圓,上下【交】疊 交領【右】衽,相交尚右
Thumbnail
親愛的上頭: 你好,上頭!我又寄信給你了。我知道穿和服時那個領子位⋯⋯我記得是叫衿的位置是左上右下。我知道左上右下才是正確穿法,右上左下則是日本死人的穿法。不過我想問的是,為何左上右下才是正確呢? 學生哥知咪路上 親愛的讀者學生哥知咪路: 謝謝你的來信和一直對我們的支持。你說的是正確的。左
Thumbnail
親愛的上頭: 你好,上頭!我又寄信給你了。我知道穿和服時那個領子位⋯⋯我記得是叫衿的位置是左上右下。我知道左上右下才是正確穿法,右上左下則是日本死人的穿法。不過我想問的是,為何左上右下才是正確呢? 學生哥知咪路上 親愛的讀者學生哥知咪路: 謝謝你的來信和一直對我們的支持。你說的是正確的。左
Thumbnail
To清水: 清水你好。我看過你寫的那個解釋和服,着物和吳服有何不同的文章。不過我看過後還是有些不懂。我真的不太懂着物和和服的叫法都底有何不同?可能我真的不太懂和服的世界,我感覺它們都是一樣的。 From Melody3547 相關文章: E 親愛的讀者Melody5354: 謝謝你的來信和一直
Thumbnail
To清水: 清水你好。我看過你寫的那個解釋和服,着物和吳服有何不同的文章。不過我看過後還是有些不懂。我真的不太懂着物和和服的叫法都底有何不同?可能我真的不太懂和服的世界,我感覺它們都是一樣的。 From Melody3547 相關文章: E 親愛的讀者Melody5354: 謝謝你的來信和一直
Thumbnail
「藍衫」,是客家人的傳統服飾,相較於閩南衫的豐富顏色,客家藍衫大多使用黑、藍等樸素耐洗的顏色,因此被叫做藍衫。
Thumbnail
「藍衫」,是客家人的傳統服飾,相較於閩南衫的豐富顏色,客家藍衫大多使用黑、藍等樸素耐洗的顏色,因此被叫做藍衫。
Thumbnail
其實這是排定過年才發佈的特輯,因為在台灣,漢人的新年是差不多二月左右的事情,而台灣原住民各民系的重要節日則是大部分集中在春夏(咦?是嗎?),所以本來不想這麼早就談這件事情,不過既然之前有人回覆我的時候有談到這件事情,我們就來談民族服裝這件事情。
Thumbnail
其實這是排定過年才發佈的特輯,因為在台灣,漢人的新年是差不多二月左右的事情,而台灣原住民各民系的重要節日則是大部分集中在春夏(咦?是嗎?),所以本來不想這麼早就談這件事情,不過既然之前有人回覆我的時候有談到這件事情,我們就來談民族服裝這件事情。
Thumbnail
阿美族在兩百多年前還有使用樹皮布做衣服,有現成的棉布可以製作服飾,因此織布技巧和樹皮不的運用就慢慢推出阿美族的主舞台。
Thumbnail
阿美族在兩百多年前還有使用樹皮布做衣服,有現成的棉布可以製作服飾,因此織布技巧和樹皮不的運用就慢慢推出阿美族的主舞台。
Thumbnail
  在你印象中,有沒有那麼一種衣服是遍及全台灣,年輕人也穿,老年人也穿的呢?在清朝到日本時代,有一種名為「大襟衫」的服飾,只要是漢人,幾乎人手都有一件,可以說是那年代的潮衣呢!
Thumbnail
  在你印象中,有沒有那麼一種衣服是遍及全台灣,年輕人也穿,老年人也穿的呢?在清朝到日本時代,有一種名為「大襟衫」的服飾,只要是漢人,幾乎人手都有一件,可以說是那年代的潮衣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