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本篇內容所使用的引言、圖片請勿直接下載、複製,若要使用請直接從參考書目找尋,並自己從書中擷取
系列篇章:
日常服裝
前文提到,阿美族在兩百多年前還有使用樹皮布做衣服,有現成的棉布可以製作服飾,因此織布技巧和樹皮不的運用就慢慢推出阿美族的主舞台;這篇主要介紹阿美族的衣著,同樣的,因為我是花蓮南勢阿美族,因此較為著重於花蓮阿美。
阿美族的服裝分為日常服裝和禮服兩種,我在2013年左右拿到屬於自己的阿美族服裝,當時長輩就告訴我,這是大日子ilisn(豐年祭)時才會穿的禮服,常服就是和平常人無異。
這裡我想要先跟大家解釋清楚,很多人對於「原住民的日常服裝」有很深的誤解,很多人以為原住民連日常服裝都有特別規定,這不過是異想,就如同現在的我們會穿襯衫、窄裙、西裝,什麼年代就穿怎樣的衣服,清朝時代與漢人交易,所以上半身著漢式排扣上衣,日本時代就穿和服、木屐,這些都是日常服裝,很好理解。
圖2 阿美族薄薄社的女人(森丑之助,1983:205)
圖2中可以看到這名阿美族女子上衣很明顯是漢人的長袖上衣,頭戴布巾,在頭飾篇我有講到原住民最為常見的頭飾便是布巾,方便好打理。
男子的日常服裝也大同小異,用麻、棉布、皮等材料製作成上衣,常見的有方衣,學界通稱為方衣系統(江韶瑩,1987:97),就是兩面織好的布料拼在一起,從中間縫起來,這樣的形制是臺灣原住民服飾中很常見,布農族、太魯閣、泰雅族等都慣用方衣系統。
圖4 阿美族男子無袖上衣(李莎莉,1998:319)
圖5 荳蘭社男子穿著(森丑之助,1983:194)
方衣之外,男子上衣還有袖套的樣式,同樣是兩塊布料,不同的是先各自縫起一邊,最後才將中間縫起,這袖套往往會和圖4中的無袖上衣做搭配,圖5中可以看到中間和右邊的男子,是先穿上袖套,才把無袖上衣穿上,成為一種巧妙的搭配。
下半身服飾有時是為片裙,也有的地方會用腿褲,女子大多就是圍裙,男子就挺多樣,有膝蓋以上片裙、短裙,另外還有褲子形式的腿褲,會在下面解說。
禮服
除腿褲之外,還有胸蔽布(胸兜),佩袋(會單獨一篇講解)等用於保暖、保護自身、裝物件的配件,如果要說日常服裝要如何跟禮服做區分,最簡單的判別在於華麗程度,平日的服裝因為會在工作中用到,所以一定選擇耐用、簡單、無多少裝飾,禮服就不一樣,要在重要的祭典上穿著,就好比參加喜宴要穿正裝是一樣的道理。
圖7 阿美族男子。拍攝:張才(1945-1955)。《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a/db/8c.html
圖8 女子胸兜(1963)。作者不詳。《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4/7a/04.html
另外圖7中男子下半身所穿之物便是前文提到片裙,由一片片布料縫在同一塊腰布上,裡面有的會有短裙遮蔽,跳舞相當方便,上頭會點綴裝飾,常見的有毛線、亮片、刺繡等。
圖9 阿美族男士跳舞所佩戴的流蘇群(省文獻會文物館藏)(施翠峰,2004:110)
腿褲也是比較常見的男子下半身穿著,它的特徵就在於只遮前面的腿,後面其實是沒辦法遮到,仍然要先穿上短褲,才會戴上腿褲,在膝蓋部位的綁帶還會縫上鈴鐺裝飾,跳舞時會發出keling(阿美族語,鈴聲),不只腿褲,胸蔽布,圍裙等也會有縫製上鈴鐺。
女子的綁腿現在普遍是黑白色,以前則有亮麗的顏色,在下田工作和上山時能保護雙腿,阿甄第一次戴綁腿時,就被告知女生一定要把綁腿綁好,如果綁不好看會被嫌棄,會讓人覺得這個女生不規矩、不好。
圖11 阿美族女子綁腿(李莎莉,1998:328)
以前的族群服裝因為多由自己手做,所以每一件都非常好看、獨特,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動手製作,皆由專門製作族服的商店,才慢慢發展成現在大家看到大同小異的服裝,然而即便如此,還是能看得出阿美族各個地區的特色,北部的服裝就與太魯閣、泰雅族有些服飾相近,南部臺東和卑南族相似,如果從中一一探尋脈絡,會發現服裝不只是族群內部互相影響,也會被鄰居所影響到。
參考書目
李莎莉(1998)。台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台北市:南天書局。
施翠峰(2004)。台灣原住民身體裝飾與服飾。台北:國立歷史圖書館。
黃宣衛(2008)。阿美族。台北市:三民書局。
鄭惠美(2002)。阿美族樹皮布文化研究。《臺灣文獻》第53期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