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申時行的出身問題,錯誤資訊實在太多了,網路上的搜尋結果幾乎全軍覆沒,於是整理一下看過的資料,寫點比較詳盡的辨偽,非專業,如有錯誤請見諒。
《玉蜻蜓》的尼姑私生子說當然不對,流傳較廣的申時行本人被舅父蘇州知府徐尚珍收養也非事實,最接近真相的申時行祖父申乾被徐州富商徐朴收養的說法,若詳細閱讀相關資料,也幾乎可以確定純屬穿鑿附會。(不過申時行與徐樸確實關係密切,後文會提到)
申時行的出身,根據他自己在〈申氏宗譜序〉所附家傳與《申氏世譜》中記載,他的曾祖父名叫申周(妻子徐氏),祖父名叫申乾,字易卿,號東城,是申周次子,少時過繼徐姓舅父「怡竹翁」撫養,因此改姓徐。
怡竹翁家境富裕,坐擁諸多僮僕,並且仍靠著經商持續拓展家業。申乾替養父承擔沈重的徭役(當時江南許多人家招贅婿、收養子的主要目的並非傳宗接代,而是替自己家族承擔徭役,申乾很可能便屬於此類),怡竹翁晚年有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年齡較小,申乾仍然替徐家管理財產。
怡竹翁曾願意將家產半數分給申乾繼承,然而徐家是世襲匠戶,不得脫籍,也不得自行分家,得負擔繁重勞役(至嘉靖年間才逐漸改為繳交銀兩),且遷徙不自由,入贅或過繼者,日後也不得改復原姓,一但編入匠戶,限制較民籍多且麻煩。從家傳「常領重役徭使縣中」一句可知,徐家應當是輪班匠戶,而若接受了徐家家產,意味著子孫後代可能無法脫離匠籍身份,申乾於是脫離徐家獨立為編氓(編入戶籍的普通平民),但仍徐家替徐家管理產業。
此處令人困惑的是,明代匠籍從制度上來說是無法更改的,但申乾為什麼能登記為普通民籍?
較為可能的解釋是,申乾本生家庭貧困,出生時便沒有登記戶籍,後來為舅父收養時,也沒有正式錄入徐家戶籍,才能以民籍身份自立門戶。從徐家對待申乾的方式來看,與其說是養子,實際上較類似於半個長工/管家,很可能顧慮到未來會有親生孩子,為避免繼承問題,而沒有給外甥正式戶籍。
明代中晚期由於官府在造黃冊(即大規模戶口普查與造冊登記)一事上因循懈怠,因天災家貧脫落戶籍的狀況層出不,王世貞曾言:「居官者每以弊端從積,不易清查,委之吏書,蠶政多矣。 」,晚明戲曲家徐復祚的《花當閣叢談》中亦曾提及當時江南戶口狀況:「淮以北,土無定畝,以一望為頃,故每多欺隱田糧。江以南,戶無實丁,以系產為戶,故多脫漏戶丁。」申乾確實可能因為家貧無系產,在自立門戶前都以黑戶的身份生活,而沒有被查出。
不過以上內容純屬個人推測,對戶籍制度沒有特別深入瞭解,或許存在有其他能更改的手段。
怡竹翁的怡竹是徐舅父的號,本名沒有找到,但顯然不會是網路流傳的蘇州鉅富徐朴(徐泰時、徐申的曾祖父,紫芝園、留園、拙政園等蘇州名園多為其家族建造或持有),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申時行在賜閒堂集中,曾多次替徐朴後人撰寫墓誌銘,其中替徐樸孫子徐封所寫的〈太學生徐翁夫婦合葬墓誌銘〉一文中,提到徐樸使用的稱呼是「尋樂翁」而非「怡竹翁」。
其二,匠戶身份世襲不得更改,但徐朴的孫子,嘉靖二十年進士徐履祥的登科錄資料是民籍,與怡竹翁的匠籍不符。
其三,據《申氏世譜》記載,申乾出生於弘治庚戌年(1490年),而徐樸的長孫徐封出生於弘治癸亥年(1503年),也就是說申乾13歲時,徐樸都有孫子了,與家傳所述「(怡竹)翁晩而舉子,弱不任事」的情形明顯不符。
綜上所述,雖然申乾的舅舅兼養父怡竹翁與徐朴都姓徐,但不是同一個人。
然而申時行和徐樸家有沒有關係呢?
有,據他自己所述:「余諸生時,則授經徐符卿家塾,而與其群從游處,因以識墨川翁(即徐樸孫子徐封)。」徐符卿便是徐樸之孫徐履祥,留園(東園)建造者徐泰時的父親,後來官至尚寶司卿,故稱符卿。申時行通過院試入學為諸生後,曾到徐履祥的家塾中教書,徐泰時(三錫)、徐申(本名徐申錫,野獲編:「去太倉之嫌名,附吳縣之同姓」的那位。)等「錫」字輩的徐家子弟,大約都是他的私塾學生,兩人日後分別成為申時行主考、副考的萬曆8年、萬曆5年進士,又成為正經的座師與學生的關係。
徐樸家族在申時行年輕時就已是蘇州富豪,據徐樸五世孫徐樹丕回憶:「余家世居閶關外之下塘,甲第連雲,大抵皆徐氏有也。」《吳門表隱》亦稱徐氏富甲三吳,閶門下塘的江西會館、陶家池、花埠、十房莊、六房莊、桃花墩等,「皆明尚寶徐履祥宅」,申時行曾感嘆在徐家教書時欣賞到的園林景致:「所構園池水石之勝,為吳中甲乙,余因得寓目焉。則嘆以為熈洽之世,㒺疏民樂,雖閭巷布衣,猶得比於封君湯沐之奉,嬉遊俛仰,蒙故業而安,葢俗化之殷阜若此。」(白話文就是沒想到平民百姓家庭能有錢成這樣,和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感想差不多)
由這段師生關係,申時行和徐朴家族的關係一直很好,致仕後經常到徐家產業參訪遊覽(詳見賜閒堂集所有徐氏館、徐氏園、紫芝園等標題開頭的詩),修築適適圃亦可能多少受到熱愛園林的徐家人影響,其堂侄申用明娶了徐朴曾孫徐永錫的女兒,但他和徐樸家族確實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
下圖為下塘徐氏世系圖,附上《賜閒堂集》中瑤泉為徐家人寫過的墓誌銘整理,有興趣可以參閱原文:
〈贈通議大夫應天府府尹徐公墓碣銘〉:徐履祥
〈光祿寺大官署署丞徐君墓誌銘〉:徐履中
〈太學生徐翁夫婦合葬墓誌銘〉:徐封
〈徐母蔣孺人墓誌銘〉:徐履祥側室,徐時錫母
〈鴻臚寺序班徐君曁配胡碩人合葬墓誌銘〉:徐佳
祖乾,字易卿,號東城,累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配陸氏,累贈一品夫人。繼配嚴氏,生二子:長士章,次士毅,具陸出。東城府君少時,育於外兄怡竹徐翁所,遂以為子,從其姓。翁素饒於貲,家僮數輩,轉逐鿄楚間,益拓其業。然常領重役徭使縣中,及長鄉賦。
府君旣長,則代翁為家督,公私嚴辦,靡不當翁指。是時吳俗簡樸,府君婚時,猶以平定巾白鞾成禮,以故終身不尚華靡,以節儉訓子孫。翁晩而舉子,弱不任事,事皆決於府君。翁故匠籍,念欲析箸予府君半產,可數萬金。府君私念:「吾受匠產而遺子孫憂,是為重利使也。」固辤不受,脫身出別籍為編氓,而任翁家事如故。
翁子被訟,當對簿,噤不出一語,第睜目視府君,府君代對無橈詞。或時受窘辱,亦無慍色。居里中,有所睚眥,常面斥之,歸而達旦不寢,曰:「若人得無報復乎?」因自引咎,使人慰解之,其畏事如此。聞郡邑有司貪黷,輒唾罵,因戒子孫愼毋效若輩所為,自取禍敗也。
及見孫時行擢第,年七十四,以嘉靖癸亥十二月二十日卒,距生為弘治庚戌二月十三日。配陸氏,以嘉靖丁亥六月三日卒。繼配嚴氏,以嘉靖庚申十二月十五日卒。具葬婁門外金鵝鄉之新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