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石子飛一會兒吧。
投石問語,投石向行,遊走的前方也許是水,也許是路。
小說家寫世間百態的故事,那就由我代替小說家說出他們的故事。
大家好,
我是一個,熱愛訪談紀實,熱愛小說的台灣女生。
如果有在 Threads (連結如下) 關注的朋友,應該有注意到我二月會開始刊載
訪談小說家的內容。
訪談是紀實,是想帶讀者看到小說家的真實人生。
專注的不只是虛構的情節作品,也記載歷程中的窘境,或是悲傷歡笑。
簡言之也是一名作家的組成元素 (笑)。
要書寫小說家,不免也有人好奇我的過往和開始創造專欄的起源。
如果你也有了那麼丁點好奇,不妨讀下去~
本行和創作與報導這件事並沒有重疊之處。但一直對訪談書寫興趣濃厚。
我開始堅定不移的想說出作家的故事。
佩服有些作家,能夠幫我這個沒太多文化的人,闡述出我難以宣之於口的情緒。
也因為被一些作品迷得不行,太好奇能夠造出這些文字的人,他們有什麼故事呢?
小學時我在補習班會偷看衛斯理傳奇,家裡人還一度禁止我看覺得年紀太小。
那是第一部讓我廢寢忘食的作品。後來喜歡的很紛雜:
著迷過宮部美幸,珍奧斯汀...大學書寫一些紀實類文章。
當我決定開啟這個人物訪談專題時,好像,原本四散的點終於回歸他們的主心骨。
連成了一條線,在一條前路未盡的軌道上行駛。
高中時候我有幾個至交,透過他們我知道「破報」:那是個會推薦電影和音樂的報紙
流通通路也是很小眾,至少我沒在便利商店看到過。
印象中每週二還是三免費索取,我的小夥伴們會小心翼翼把喜歡的章節剪下來。
我們當時都看起來很長情,但到底有沒有留存下來不得而知哈哈。
現在回頭看,我最喜歡的是那些評論裡面的「故事性」。
喜歡故事,所以我為喜歡的電影和音樂寫下長篇心得,窘的是我還會邊寫邊哭,實際上為何而哭我是真的不記得。
哭得越傷心,寫得越狠。
我會細細摸爬人物對話的細節,問自己「他們的眼神在說什麼」「這句話在整篇電影中
是什麼脈絡」......我有莫名的成就感,好像我看懂了什麼,自行拼湊出一個創作者想說的人生和情緒。
重新看小說,那是出社會幾年的事了。不是不看,是看不進去。
好像我有想像力的那片靈魂,在五年間出去遊蕩了一圈,突然又心滿意足的回歸了。我開始書寫,一步步透過小說這塊石頭,找到前路:像是訪談作家,像是做專欄。
在我完成第一篇訪談,三千字的採訪稿整理後,
是有顆石頭,沉沉地在內心落了地,但也有許多事物等待裁定。
小說曾填滿了我的荒蕪
在昧暗中投石問路的人,邊走邊做記號,去鋪就一條小說x訪談交織的路
石子落下的聲響,幫助我熱切的探尋前方的行旅是水是路
渴望訪談能夠打破小說的疆界,將小說熱愛者以及路人都吸引過來。
我深信:人在有熱誠的對話時,是最耀眼的時候。
這一篇篇我本著熱誠進行的訪談,我想貼合作家本質,帶讀者或也許暫時只是
看客的途經者,看到這些人的耀眼之處。
(如果看到這覺得太膩了,我幫你吐槽自己哈)
我喜歡對談專注書寫的作家。
興許他們和你我一樣在黑燈瞎火中,試圖看清小說之路,作家前路。
讓石子飛一會兒的石,是投石問語,投石向行。
小說家寫世間百態的故事,那就由我代替小說家說出他們的故事。
對這個計畫我有很多想法,我想和作家討論深受他們影響的著作,
閒聊他們人生的重大啟發。
預計二月中開始發布訪談,也會同步在 Threads, FB等平台公告,
謝謝一路追蹤的你們的耐心。
我很難具體說出為什麼訪談作家,去比對作品和相呼應的人生經歷,
為何至關重要。但就和熱愛小說一樣,熱愛應該不需要太多的意義,
因為人生有太多其他事情,等著我們賦予意義。
那暫且,讓我一邊熱愛小說,一邊勤懇訪談。
此篇文章版權為「讓石子飛會兒」所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