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常在書店裡瞥見那些教人「如何與年邁的父母相處」的書籍,卻總是沒有太大的共鳴。因為在我的記憶裡,媽媽正值壯年,活力四射,愛打扮、愛漂亮,「老」這個字似乎與她毫不相干。我從未想過,這一天會悄然到來,會發生在那個我心中永遠年輕的她身上。
今年過年,我和媽媽一起完成了一趟說走就走的國外旅行。我們的足跡遍佈清邁、華欣與曼谷,整趟旅程由我一手規劃,背包客式的風格:能走路絕不搭車,能騎摩托車絕不坐計程車,只為了深入探索這片土地最真實的角落。旅程初期,或許是腎上腺素作祟,媽媽以近乎亢奮的姿態跟隨著我,任勞任怨、不曾抱怨。然而,到了第七天,疲憊終於爬上她的臉龐,藏不住了。
當時的我,竟然生出了些許不耐煩的情緒。我心裡抱怨著:「這麼怕曬太陽,以後跟團就好;這麼不耐走,以後跟團就好,為什麼要拖慢我的步伐?」媽媽反覆問著我覺得「愚蠢」的問題,例如:「等一下要去哪裡?」「為什麼 Wi-Fi 連不上?」「跟攤販說糖少一點,我身體受不了。」還有她對泰國食物的挑剔:「太酸、太甜、太辣,這些我都不喜歡。」那些看似雞毛蒜皮的抱怨,在當下的我聽來,彷彿是一場場情緒的拉扯,內心的小宇宙一次次地爆炸。
但現在回想起來,我怎麼會有這些自私的念頭?我怎麼會忽略,眼前這個女人已經年屆六十?
我有沒有想過,也許她根本不喜歡舟車勞頓的旅程,但卻因為想多陪陪長年在外的我,才毅然決然踏上這段路?
我有沒有想過,曾經呀呀學語的我,也是這樣挑剔、吵鬧,而她總是耐心包容,從未嫌棄?
答案是——我當時沒有想過。
這趟旅程,像一面鏡子,讓我看見了自己忽略已久的事實。媽媽那曾經光滑細緻的肌膚,悄悄浮現了歲月的斑痕;曾經茂密烏黑的髮絲,也因為時光與擔憂兒女的重擔,逐漸稀疏;那雙曾牽著我學步的小手,指尖的細嫩早已被歲月風霜刻畫出一道道乾裂的紋路。
當我終於停下腳步仔細端詳,才驚覺——媽媽真的老了。
我開始計算,還有多少日子可以陪她走走、聊聊天。扣除掉在外工作的時間,真正能朝夕相處的日子竟只剩下短短的三百多天。這個數字像是一記悶棍,敲在我心上,提醒著我:時間從不等人。
或許,現在開始好好珍惜,一切都還來得及吧?